APP下载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2019-01-05许建华

医药前沿 2019年10期
关键词:手术过程鼻窦鼻窦炎

许建华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重庆 401120)

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病员因鼻阻、流脓涕,头昏头痛,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手术治疗为当前处理该症最为主要方式。在鼻内镜技术持续发展的今天,借助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已经成为常规及必然,且结合临床反馈可以发现,该手术方案整体运用效果较好。本文对该手术方案的具体应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入病例98例,为2017年8月-2018年10月所接诊,男52例,女46例,年龄在31~71岁,平均为(48.28±1.38)岁。

1.2 方法

患者均在鼻内镜下手术,术前按照常规方式对患者鼻窦行CT扫描,对其鼻窦解剖情况进一步了解,明确病变范围。针对鼻中隔偏曲患者,需先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之后在鼻内镜直视下切开钩突,清除息肉组织,依次开放筛窦、上颌窦、额窦、蝶窦等有病变的窦腔。整个手术过程均在内镜监视器下进行,在处理过程中尽量保留窦腔黏膜。在手术后所有患者均需要使用鼻喷激素喷鼻,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若在治疗后患者鼻阻,流涕、头昏头痛等症状均消失,结合对鼻腔检查,其黏膜光滑程度恢复正常,且窦口开放处在正常状态,即显效。若在治疗后,患者各方面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且脓液分泌物减少,存在有轻度水肿症状,即有效。若在治疗后,患者各方面症状均未得到改善,且存在有窦口狭窄症状,即无效[1]。

1.4 观察指标

对有效率以及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

2.结果

总有效率为97.95%(96/98),其中89例为显效,7例为有效。住院时间平均为(5.23±1.27)d,在术后恢复患者有5例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为上颌窦口狭窄,3例为鼻腔粘连。在针对性处理后,所有患者并发症均得到有效控制,未影响到患者后期恢复。

3.讨论

从临床实际接诊情况可以发现,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患者数量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该症的诱发机制,临床尚缺乏较为统一的定论,从患者表现可知,多数患者因过敏或感染所致。对于按照常规鼻喷激素、白三烯类药物、黏膜促排剂以及抗感染等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则需要行手术治疗。而人体鼻腔结构较为复杂,且生理特点较为特殊,在既往的常规手术操作中存在有极高的难度,无法充分保障对该类患者治疗的整体有效率,患者易出现术后复发以及多种并发症[2]。

在影像学技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借助鼻内镜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得到广泛运用。在该手术方案的作用下,可有效减少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所造成的损伤,且能达到多角度直视的效果,切除息肉彻底,且能避免术中对患者鼻腔以及鼻窦结构造成不必要损伤,能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充分保障鼻窦以及鼻腔功能的完整性。同时与常规手术方案相比,在鼻内镜手术中,存在有较为清晰的手术视野,可简化术中操作难度,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有助于患者在术后较短时间内进行恢复,且能实现对并发症以及复发率的有效控制。为保障该手术方案的整体效果,需要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术前需行各个位置的鼻窦CT扫描,确保对患者病灶部位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对病变部位组织进行清理的过程中,需要最大限度保持鼻窦黏膜的完整性[3-4]。此外,在手术中更需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对麻醉方案进行优化,结合患者综合体质情况以及病变位置、范围等多方面因素,对麻醉方案进行选择,以达到对手术中出血量进行控制的效果,为患者后期快速恢复奠定有效基础。结合临床经验可知,在该手术方案的作用下,部分患者容易出现鼻腔粘连的情况,诱发该症的主要原因在于手术过程中存在有对鼻腔黏膜反复摩擦的情况。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此问题加以重视。

本次将鼻内镜手术运用于98例患者的手术治疗,结合观察可以发现,该手术方案可有效提升对该类患者的整体有效率,并缩短住院时间,使患者在术后较短时间内得到恢复,且并发症较少,存在有较高的安全性。基于该手术方案的多方面优势,可作为临床处理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的主要方案。

猜你喜欢

手术过程鼻窦鼻窦炎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压疮高风险者手术过程急性压力性损伤护理干预
鼻窦炎中医外治十法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保留远近双蒂皮瓣削薄术治疗手足部皮瓣移植术后臃肿畸形临床观察
保温护理对98例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复苏应用价值分析
麻醉复苏室与临床护理特征性分析与措施
IL13 与IL13Rα2 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
微波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应用
鼻内镜下手术结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NIFRS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