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护脾胃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

2019-01-05朱朝军王俊臻刘现周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坏疽糖尿病足经络

霍 磊,张 莉,朱朝军,王俊臻,刘现周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脾胃后天之本,古籍中“散膏”与解剖生理之“胰腺”极为相近。脾主化的功能受损,膏脂湿痰浊瘀[2-3]堆积不得散,可致消渴,导致经络中营养物质的堆积。至阴之下,气血难达,络脉阻塞、闭塞而致糖尿病足发病[4-5]。本文探讨了脾胃系统在消渴、脱疽发病中的机理,并探讨了顾护脾胃、活血通络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作用。

1 中医对“胰”的认识

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素功能减退及胰岛素抵抗等关系密切[6],中医脏腑学说中五脏六腑及奇恒之府均不包含“胰腺”。中医学古籍中对实体器官胰腺无明确的记载,传统中医学也无“胰”之名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才在医籍中首次出现了“胰”字,但其原文是有关猪胰的论述,而非指人体之胰脏。《难经》论脏腑四十二难中首次记载了颇似“胰腺”的名称——“散膏”:“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后世虽然对“散膏”所指的实体没有确切一致的共识,但古今多数医家大多趋向于为“散膏”就是胰腺[7]。《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亦指出,消渴一证……至谓其证起于中焦,是诚有理,因中焦病,而累及于脾也。盖为脾之副脏,在中医书中,名为散膏,即扁鹊(难经)所谓脾有散膏半斤也。故脾之副脏、散膏,倾向于是对“胰腺”的称呼[8-9]。且散膏功能上属于中医学“脾”藏的范畴,属中医脾胃系统。脾、胃、散膏,共同发挥“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的功能。消渴的发病首先责之于脾、胃、散膏功能失调,消渴日久逐渐累及下肢血管,发为脱疽。故治疗脱疽要首顾脾胃。

2 中医学对消渴的认识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中医认为,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牵连多个脏腑[10],治疗上主要在肺、(脾)胃、肾,兼顾其它脏腑 。消渴病虽有在肺、(脾)胃、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证常可相互并见[11]。然而,消渴的发生首责于中焦脾胃、散膏功能的失调,水谷精微代谢失调,淤积于经络,造成经络中精微物质的过多,经络阻塞,血脉闭塞而发生各种并发症。

2.1 脾主运化 脾胃概括了中医消化系统的功能。脾在中医消化系统内具有重要的作用,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主统血。脾主运化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化,也即是饮食入胃后化为精微物质和糟粕;第二步是运,即转运输送,将精微物质通过散精输布全身,将糟粕通过肠道以及下输膀胱排泄。“运”与“化”是相辅相成的,并非独立的可割裂开的过程。脾运胃纳生理功能正常,方能维护水谷精微的消化及吸收,精微得以输布全身,维持机体生命活动[12]。现代医学认为,“化”的功能包含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脾胃和胰腺在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胰腺分泌化学性物质,在化中起重要作用,胰腺为混合性分泌腺体,主要有外分泌和内分泌两大功能。它的外分泌主要成分是胰液,内含碱性的碳酸氢盐和各种消化酶[13],其功能是中和胃酸、消化糖、蛋白质和脂肪。内分泌主要成分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二者是调节机体血糖的重要物质。脾主运化,是包括胃、胰腺、小肠等多器官共同发挥消化作用的总称。

2.2 脾胃系统功能失调与消渴的发生 《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饮入于胃……五精并行。”阐述了饮食入胃后,化为精气在全身的代谢及散布过程。饮食的消化吸收,首先要经过“化”,然后“运”,边“化”边“运”。散膏在“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饮食入胃,经过其初步腐熟水谷后运至小肠,小肠和散膏共同发挥“化”的作用,将饮食“化”水谷精微和糟粕,糟粕通过小肠、大肠以及下输膀胱排出,精微物质上输至脾,脾主升,精微物质随脾气上升,归于肺、归于肝。脾气虚,脾气散精功能失调,精微物质上升受阻,积于散膏,致使散膏化的功能受损,以致脾与散膏“化”和“运”精微物质不畅,导致精微物质的异常分布,而发生消渴。糖尿病患者多出现胰岛功能低下或者胰岛素抵抗[14],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散膏功能失调,脾主化的功能受损,膏脂堆积不得散,导致经络中营养物质的堆积而发为本病。

3 足太阴和阳明经与糖尿病足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经络系统是包含现代医学循环系统实质、功能的复杂系统。消渴患者脾胃、散膏运化水谷、升清降浊的功能失调,精微物质易聚集成痰湿,影响肺脏。肺通调水道功能异常,宣发、肃降异常,精微物质不得正常宣发而淤积于经络,肃降异常致使精微物质过度输注于膀胱,而出现小便精微物质含量增多,尿糖、尿蛋白含量增加,故小便味甘而浊。肺朝百脉,百脉中精微物质含量增高,出现高血糖症。脾气散精功能失调,精微物质不循常道,异常分布于肝脏,肝失疏泄,筋脉失养,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四肢麻木疼痛,以下肢多见。水谷精微及浊物淤久成湿、痰、成瘀、甚至钙化成石,致使经脉阻塞。消渴日久累及多条经络,经络系统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联系紧密[15]。行走于下肢足部的经络循行路线最长,经络阻塞,循行下肢的经络最易受损。《外科理例》谓之 “盖至阴之下,气血难达”。加之经络阻塞,脱疽病足部破溃、坏死多在至阴穴以下。经络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外邪的功能失调,发生脱疽、脉痹,甚至出现足溃疡、坏疽[16]等。

4 顾护脾胃贯穿糖尿病足治疗的始终

糖尿病足的发病首责于脾胃、散膏,所以顾护脾胃[17]贯穿治疗的始终。糖尿病足属于脱疽的范畴,从局部缺血期、营养障碍期、坏疽期,结合糖尿病足肿疡期、脓疡期、溃疡期论述。

如运脾通络的加减防己黄芪汤可降低血糖、血脂、改善血流变,提高大鼠血清一氧化碳含量,降低血浆内皮素-1含量,提示加减防己黄芪汤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具有良性调节作用[18]。益气活络汤补脾气、化痰浊内服外用治疗糖尿病足有效率达90%[19]。

4.1 局部缺血期的顾护脾胃 局部缺血期的糖尿病足患者,往往表现为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的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四肢可出现轻度肌肉萎缩,皮肤干燥,脱屑,汗毛脱落,皮色变暗,皮温稍低于健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脾主肌肉、脾主四肢,肢体末端发凉、怕冷,责脾阳(气)虚,阳气不达四末。或寒邪过盛、阳气相对虚,或寒邪不甚盛、阳气不足,或脾阳虚。肌肉萎缩、皮肤干燥、汗毛脱落,总属脾虚,脾主肌肉失职,肉之不存、皮毛焉附。故对局部缺血期的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同时适当加补脾气、升脾阳的药物,如生黄芪、加补脾气药物如人参、党参、白术等。

4.2 局部营养障碍期的顾护脾胃 局部营养障碍期的患者,缺血症状加重,并出现静息痛,常抱膝而坐、彻夜不眠。此期,中医辨证多属瘀血阻脉,伴神经病变的患者兼有营卫失和。中医治疗多活血止痛,甚至应用破血逐瘀的药物,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炮山甲、乳香、没药等。应用活血化瘀药物,需辨证结合药物性味归经应用,注意化瘀不伤脾(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应用活血药的同时,酌用益气顾脾胃的药物,防止脾胃衰败。此外,病人彻夜不眠、抱膝而坐,剧烈疼痛,不能得到休息,影响脾胃、导致纳差,结合辨证,可加用顾脾胃的药物。若病人出现足部、手部的肌肉萎缩,从脾主肌肉、脾主四肢考虑,仍要顾护脾胃,可加生黄芪、白术、鸡内金、焦三仙、木香等药物。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多湿多痰[20],湿邪首责于脾,脾为生痰之源,需健脾利湿、化痰,陈皮、半夏、贝母、海浮石等可选。这些症状的出现属营卫不和、营卫失调,可用《外科正宗》调和营卫汤加减,方中重用生黄芪。

4.3 坏疽期的顾护脾胃 糖尿病足坏疽分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混合性坏疽[21]。此期,患者主观症状加重,疼痛剧烈,湿性坏疽、混合性坏疽患者可伴发热、寒战,纳差等中毒症状。足部出现不同程度的溃疡及坏疽,此阶段的患者往往伴有贫血、低蛋白血症,甚至发热、恶寒等。病人出现纳差,甚至不思饮食,神疲乏力等脾胃功能失调的表现,恢复脾胃功能关系治疗的成败,所以顾护脾胃尤为重要[22]。在活血通络、化浊通络、养血通络、(健脾)益气通络、利湿通络等的同时,或健脾、或醒脾、或补脾、或运脾等贯穿治疗始终。

总之,消渴的发生首责脾胃、散膏。脾胃系统主运化、升清降浊的功能失调,水谷精微代谢失常,发生消渴,精微物质淤积于经络,日积月累,造成经络闭塞是消渴并发症发生的根本原因。糖尿病足治疗顾护脾胃贯穿始终。

猜你喜欢

坏疽糖尿病足经络
2020年糖尿病足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股动脉加压灌注治疗溃疡期糖尿病足及护理探析
延续性护理在糖尿病足溃疡及坏疽合并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路艺主任医师糖尿病足治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坏疽合并下肢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自体富血小板凝胶在糖尿病足中的作用机制与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30例疗效分析
中医术语“经络”的英译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