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分析

2019-01-05韦荣靓

医药前沿 2019年4期
关键词:血肿微创脑出血

韦荣靓

(柳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外科 广西 柳州 545005)

非创伤性颅内血肿病的临床特征以高血压为主,尤其是高血压引发的脑室内出血,该疾病不仅会表现出原发病灶的特征,还会表现出颅脑增压,在一定程度上会致使患者的意识发生障碍,生命体征发生变化[1]。近年来,内窥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神经内镜技术应运而生。为此,本院对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用于脑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和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我院颅内血肿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例数分别为20例。研究组颅内血肿患者中,最大年龄为61岁,最小年龄为35岁,年龄均值统计后为(41.8±5.2)岁。经核实后病程在14天至20天,其中10例患者为脑叶出血,10例患者为基底节区及外囊出血。参照组颅内血肿患者中,最大年龄为62岁,最小年龄为36岁,年龄均值统计后为(42.0±5.5)岁。经核实后病程在15天至20天,其中8例患者为脑叶出血,12例患者为基底节区及外囊出血。

两组颅内血肿患者的各项基线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表示两者之间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剔除标准[2]

入选:均经头颅CTA排除动脉瘤、烟雾病的所致的脑出血,患者的资料完和随访资料完整。

剔除:中线结构明显移位大于5mm,Gcs小于8分,生命体征不稳,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

1.3 方法

参照组患者开展传统开颅手术,研究组患者开展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首先结合患者的血肿位置对体位合理选择,并实施局部麻醉。在适宜体位开展手术入路,在CT影像定位诱导下对穿刺平面、方向和微创长度予以明确。利用颅骨钻将骨孔钻开,同时将脑硬膜剪开,将钝圆头针芯更换后在血肿表层缓慢刺入。将脑皮质层切开后将局部薄膜清除。置入神经内镜后将脑内血肿清除,在此期间利用导管将血肿处凝血吸出,同时配合使用生理盐水,对血肿状况进行观察,一旦发生出血病灶直接开展电凝止血。清除血肿后开始缝合包扎。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手术期间需对脑组织予以保护,重要功能区域的大脑皮层需尽量规避。

1.4 观察指标[3]

对比且分析两组(研究组和参照组)颅内血肿患者的各项指标,主要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和并发症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不同手术后的围术期指标结果

研究组患者中,手术用时为(50.0±8.2)min,术中出血量为(125.8±36.9)mL;参照组患者中,手术用时为(91.9±11.5)min,术中出血量为(298.5±81.4)mL;两组间相比较,P<0.05,t=13.2668,8.6417。

2.2 不同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有2例,其中消化道出血和肺部感染各1例,比例为10.0%,参照组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有7例,其中消化道出血和肺部感染分别为4例、3例,比例为35.0%,两组间相比较,P>0.05,χ2=3.5842,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但没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内窥镜技术近年来在临床广泛应用,其不仅可将患者病灶清晰显示,同时可为各种疾病方案的治疗奠定基础。此次数据结果显示:应用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研究组,手术用时短于应用传统开颅手术的参照组,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少于参照组,组间数据比对判定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从并发症发生率来看,研究组10.0%显著低于参照组的35.0%,两组间相比较,P<0.05。提示:内镜组在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更具有针对性,不仅使脑出血症状得以改善,同时可为临床优越的治疗方式提供重要依据[4]。

综上,颅内血肿患者开展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手术用时短,可使脑内出血状况得以改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没有显著差异,可能与样本例数偏少有关,值得研究。

猜你喜欢

血肿微创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刀在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