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论治阳虚型失眠的研究概况

2019-01-05明2王佳宁2修小惠翟容乾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卫气心神阳虚

王 坤,唐 明2,王佳宁2,修小惠,翟容乾

失眠,在《内经》称之为“不得眠”“目不暝”,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临床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1]。失眠证型有多种,有肝火扰心证、痰火扰心证、心脾两虚证、心胆气虚证、心肾不交证,临床上阳虚而致失眠亦多见。现概括近年来有关阳虚失眠的相关文献,对丰富辨证论治失眠内涵、缩短病程,提高失眠症疗效有重要意义。

1 阳虚论治失眠的理论依据

1.1 文献来源 《内经》对阳虚火动有初步认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提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难经》云:“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能寐也。”这是最早提出阳虚失眠的论述[2]。汉·张仲景《伤寒论》记载:“火逆之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此为心阳虚不能敛神气,使心神浮越,神情不安,临床用以治疗失眠亦有效[3]。《脉经》:“少阴病,脉微。不可发其汗,无阳故也……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燥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论述少阴病病人若以发汗之法损伤阳气,则烦躁不得眠。明·张景岳提出:“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而气反衰。”其大意为过亢之火,销蚀阳气,最终导致阳虚与火盛并见[4]。明·戴元礼《秘传证治要诀》:“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清·郑钦安《医法圆通》:“不卧一证,因内伤而致者,由素秉阳衰,有因肾阳衰而不能启真水上升以交于心,心气即不得下降故不卧。”可见,从阳虚论治失眠证据充分。

1.2 阳气与睡眠 《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只要,阳秘乃固。”由此可知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灵枢·大惑论》“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卫气属阳,受人体真阳温煦,阳气旺盛,卫阳亦可充胜,其循行合乎常道,睡眠遵循正常规律[5]。昼寤夜寐是阳气消长变化的过程,故阳气在睡眠中占有重要地位。

2 阳虚型失眠的病因、病机分型

2.1 病因 导致阳虚原因较多,有先天禀赋不足,阳气素虚;大病过后,阳气受损;治疗不当,药物伤阳;年老体虚,阳气渐衰。现代越来越多年轻人,本是壮年阳气盛,筋骨强的年纪,却属于阳虚体质[6-7],原因与现代社会有较大关系,当代社会工作竞争压力大,导致很多人阳气“烦劳则张”[8],“熬夜族”越来越多,不能按时休息和保证睡眠质量,如《抱朴子·极言》曰:“寝息失时,伤也。”[9]一年四季处于空调室,喝碳酸饮料及滥用清热解毒类抗生素,都克伐人的阳气。阳气渐虚,阴阳不和,寤寐失调导致失眠。

2.2 病机分型

2.2.1 阴阳失交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与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说明白天卫气运行于阳,阳气充盛,各器官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而夜晚卫气入于阴,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人静入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相得,故能入眠。如谈氏所论“阳气虚微,阴寒内盛,逼阳外越,阳不得入于阴。”[10]轻者虚阳无力,不能入于阴,使阳不交阴致不寐;重者五脏阳气皆衰,而阴气内盛,格拒残存之阳气,《伤寒论》述“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2.2.2 阳虚致瘀 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宁。阳气具有

温通血脉作用,阳虚易受寒气侵袭,寒主收引,脉络寒凝而拘急痉挛,气血运行不畅,心失血脉供养,导致心神失养。若血瘀阻于心胸,出现心胸刺痛憋闷,亦可影响睡眠。

2.2.3 心阳亏虚,心神浮越 心主血脉,血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虚累及阳虚,血运行无力。心阳受累而温煦力弱,心神失养,浮散不安致失眠[11]。《蒲辅周医疗经验·辨证求本》曰:“心阳虚,则善恐不乐,自汗,心悸,愒愒然而动,少寐。”气虚阳浮,心神浮越,近代祝味菊言“虚人而躁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上,其为兴奋,乃虚性兴奋”[12]。虚火浮于上,扰动心神致失眠,此为严师“寒火”学说[13]。

2.2.4 中阳不足,血虚痰生 脾胃是人身体之枢纽,脾阳虚而致上下枢机不利。上下不能相交而导致心火偏盛,心神被扰致失眠,这符合李东垣提出的“阴火”说。《脾胃论》曰:“如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阳虚生化乏源,造成心脾两虚型失眠。脾主运化,脾阳虚而运化失权,痰湿内生阻滞气机,使上下不得交通,若痰湿停留上焦,阻滞心络可致失眠不寐。

2.2.5 肾阳虚衰,心肾不交 肾主封藏。肾阳乃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不足而摄纳闭藏之力不足,阳气浮跃于外而不入于阴,或时入时出,出现不寐或时寐时醒的现象。肾阳无以温煦脾阳,脾胃运化失职而水谷精微无从所化,卫气得无充养。故卫气虚而循行障碍,导致失眠。最后,肾阳不足,肾水不升,肾阴不能濡养心阴,而致心失涵养,心火亢于上,心肾失交,亦不得眠。《医法圆通》曰:“不卧一症,因内伤而致者,由素秉阳衰,有因肾阳衰而不能启真水上交于心,心气即不得下降故不卧。”也就是说,心肾阳虚导致心肾不交[14]。

2.2.6 肝阳、肺阳不足 肝主藏血摄魂,阳虚致肝生理功能下降,神魂不宁。《血证论》曰:“肝病不寐者……若阳浮于外,魂不入肝,则不寐。”肝主疏泄,肝阳不足疏泄失职,临床可见善太息、多梦进而影响睡眠。肺主宣发肃降,肺阳不足宣降失司,助心行血之力弱,导致心血不足养心神,另肺合皮毛,与卫气密切相关,肺阳亏虚致营卫失和,影响睡眠。

3 阳虚型失眠治疗

3.1 方药治疗 阳虚所致失眠,治则当以补气温阳,潜降安神为主。如《灵枢·邪客》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阳虚当用补益药[15],用药当选桂枝、肉桂、附子、干姜、仙茅、仙灵脾……元气化元阳,因此在培补元阳基础上,配以黄芪、党参、白术等益气之品[16],并根据伴随证候加减药物。阳虚伴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川芎;伴湿阻者可加半夏、苍术、大腹皮等;伴气郁者加郁金、合欢皮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桂附地黄丸是滋阴方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而成,附子温潜阳气,肉桂引火归元[17]。

历代医家对治疗阳虚型失眠多有论述。《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医学心悟·不得卧》:“有寒气在内而神不安者,温之而神自藏。”近代医家祝味菊创立温潜法[18]。孙记峰等[19]用温阳安神法治疗阳虚失眠效果显著。周天梅等[20]选用潜阳丹加减获得临床满意疗效。吴佩衡将潜阳丹与封髓丹合用[21],失眠得解。

3.2 针灸治疗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提到三阴交主“惊不得眠”。《太平圣惠方》记载神庭“主惊悸不得安寝,当灸之”。《千金要方》记载“阴交,气海,大巨,主惊不得卧。”丰芬等[22]改良长蛇灸改善阳虚,从而治疗阳虚失眠。范晓玲等[23]运用扶阳灸火配合足疗治疗阳虚失眠,疗效显著。

3.3 “治未病”思想在失眠防治中的应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未病先防的重要性。长期失眠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故失眠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疾病。因此对失眠防治有重要意义。根据治未病思想,通过“未病”“欲病”“已病”3个状态进行调治[24]。治“未病”之人,应调畅情志,起居有常,劳逸适度,使得阴阳平衡。对“欲病”之人,应以疏导不良情绪,树立良好心态作为关键,同时扶正益阳,可艾灸腧穴、三伏贴敷及膏方调治,以达阴阳和合,身体得安,寤寐平衡。

4 小 结

当今社会失眠者越来越多,证候类型复杂多样。西医一般采用镇静、抗焦虑药物治疗,长期服用易产生药物依赖性。中医是治疗失眠不可缺少的方法。临床治疗失眠一般为重镇安神、疏肝调神、养血安神等,较多人忽略阳虚型失眠。“治病必求于本”,治疗失眠必不可囿于常规。故对阳虚型,应大胆使用温阳之品。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温阳药可提高与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相关激素,中枢神经递质含量[25]。目前存在一些问题:现有临床报道多为单个单位研究或个人临床总结,病例数相对较少,可重复性差,回顾总结较多,前瞻性研究论述较少;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临床疗效很难得出客观结论;综合治疗不全面,药物治疗应结合心理、精神调节。今后应加强中医药对阳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并充分利用古方,通过辨证论治,提高治疗失眠水平。

猜你喜欢

卫气心神阳虚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黄帝内经》卫气昼夜循行节律及针刺时间研究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浅析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