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文化的可再生保护

2019-01-05王路达张旭东林美宏

度假旅游 2018年12期
关键词:保国校园文化校园

王路达,张旭东,林美宏

(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建筑系,河北保定071000)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其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文化类型[2]。校园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群体,对于学校来说,承载着校园文化和发展的历史,是学校发展的年轮。高校校园建筑以其自身的存在,记载着学校的发展历史,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3];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对于学校而言,他也体现着学校的精神方向(9301班精神,太行山精神,李保国精神);对于学生而言,校园建筑见证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是学生对于学校归属感的实物载体。归属感作为一种心理上的积极的心理需求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主动地去观察和追求并且完成某些事情。同样,缺乏归属感的人,往往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和事情缺乏积极性和兴趣,责任感不强,往往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4]。因而,研究高校校园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对于提升学校品质、保存独有韵味;培养学生情感、提升学生人格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校园文化建立与保护的意义

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保护体现了一个学校对校园精神、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教师职工的工作目标与方向。在针对校园文化层面的工作上,不同高校的模式不同。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高校以保护、传承、发扬结合新精神的探索为主要工作,而建校时间较短的高校,则以发现、建立、推广为主要工作。虽然在数量上,建校时间短的高校有着完全的优势,但是在传承保护以及学习弘扬的价值上,传统高校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这时,如何对传统高校的校园文化进行保护与建立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常见的保护与建立模式

2.1 创作相应校园文化的艺术文化作品

在这种保护与建立模式下,校园文化常常体现在校徽、校旗、校歌等校园文化载体上,并且常常伴有相关的校园文化纪录片、舞台剧等艺术文化作品的创作。同时学校还有可能不定期的举办相关的校园文化的艺术文化作品创作比赛,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意在使其主动学习相关校园文化。

在这种保护与建立模式下,相关的校园文化可以得到定期的传播与不定期的更新弘扬,并且可以确保在校职工和历届学生都能够了解到相关的校园文化,尤其是之中最重要的校园精神、故事等。但同时,由于校徽、校旗、校歌等校园文化载体的不可变性和其自身难以避免的俗套、呆板等问题,容易让高校师生尤其是学生对于相关校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只停留在表面。如此,不定期举办的艺术文化创作活动,也就变成了教职工和学生的负担,对于校园文化的保护和建立工作,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除了高校自行创作艺术文化作品以外,还有受到地方政府或国家政策扶持的艺术文化作品创作。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2017年继李保国教授去世后,电影《李保国》、电视连续剧《太行赤子李保国》在河北农业大学相继开始拍摄。在拍摄过程中,我校学生通过参与影片的拍摄以及对李保国教授所带来的影响的学习和感受,使得学校众多学生,对李保国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太行山精神”“太行山道路”与我校的联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触。

2.2 设立相应校园文化的纪念日、纪念活动

建立相应的校园文化纪念日、纪念活动也是常见的保护与建立模式之一,并且常常以两者结合的方式出现,即在校园文化纪念日的当天举办相应的纪念活动,常见的纪念活动以文化节、行为倡议、学习会、赛事举办为主。这种模式的保护与建立工作,有着更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更有效的感染力,更多的教职工和学生能够对相应校园文化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模式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与弘扬工作。

但是由于一些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缺乏,使得这种模式下,相应校园文化的覆盖面与传播范围不如设立校徽、校歌等文化载体的保护与建立模式,个别学生会觉得参与感不强或是浪费时间,而对相应校园文化逐渐丧失兴趣,甚至在毕业后逐渐淡忘。

2.3 建立相应校园文化的社团、组织

这种保护与建立模式在各个传统高校中经常可以见到。有的社团组织最初由自觉性较高的学生自发成立,随着影响范围的扩大,最终发展成校级社团和组织。也有的组织直接有学校率先领导成立,直接由学校安排部署和管理,目标任务更加明确,精神建设更加凸显。

这种模式的建立与保护工作,学生的参与感与认知时间最为持久,学生常见的参与社团的时间从一年到三年不等,在这段时间中,学生高密度、高频率的参加社团工作、宣传组织文化,并在一次次的学习认识过程中,不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同时,社团及组织的更新与拓展,除了部分学校或老师的工作安排,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学生建设性意见的提出和自我工作认知的总结整理。

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果树9301志愿团”便是最初由果树专业9301班学生自发组成的团体,后来逐渐演变为校级弘扬和发展的团体组织。由于管理与建设得当,果树9301班的精神,在校园内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并且体现在了学生身上。

这种保护与建立模式,在以上提到的三种模式中,是运行起来最为持久和有成效的工作模式,不仅仅能够完整地传承相应校园文化,还能在师生的共同工作中,为相应校园文化注入新的精神实质,达到传承和发展的目标。

但是这种保护与建立模式,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正确指导与引领,如果一味交由学生建设与管理,则很容易涣散并失去建立的初衷,最终导致相应校园文化的变形、失传。这意味着,这种模式的保护与建立工作,难以由学生自发组织并长久维持乃至发展传承,需要学校投入一定数量的经历和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工作。

如此,创立一种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并且能够由学生自发维持和保护,仅仅加入少量学校管理工作就能完成的校园文化保护与建立模式,便是我们要探索的方向和工作的方向。

3 校园漫游社交平台保护方案

一届届的学生与自己所在学校的校园建筑朝夕相处,难免每个人都会在学校的某个角落里,有着特别的记忆。一间教室、一间宿舍里都有可能有着一段难忘的回忆,但是这些故事情感与共鸣感的传播只局限在当事人的人际交往圈中,无法达到多个人际交往圈的重叠并产生更高程度上的情感共鸣。我们团队所做的校园漫游社交APP正是为此而生。团队旨在将这个APP建立成为一个情感寄托与联系的平台,为还在学校的以及已经毕业的莘莘学子,创造一个记录服务校园生活,分享交流对学校的情感,稳固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建立牢固关系纽带的一个记录分享服务型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登录账号的方式,进入app,可以实现以第一人称视角进入到校园建筑的各个房间,并且可以在房间任意位置放置信封,并且可以在信封上留言自己在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其他用户也可以通过登陆的方式进入到这个虚拟校园,发现这些信封并在上面留言,时间一长校园建筑的各个地方都会布满信封,建筑本身也会被加上人的情感,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建筑。

4 校园漫游社交平台的建设(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

4.2 系统框架设置

4.3 保护方案的实现

1)展板文化

宣传展板是大学校园里宣传工作,弘扬文化精神最为重要也最为普遍的方式,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宣传效果不尽人意,每个板块宣传周期短,或有同学没有经过而会降低宣传效率,关注度和影响力不高。

在河北农业大学校园漫游APP搭建完成后,在固定位置和走廊墙壁上等位置设立宣传展板,宣传李保国精神、太行山精神、9301班精神等河北农业大学的传统文化,并定期进行更新,但是旧宣传展板不删除,采取覆盖模式,同学们可以向前翻阅学习河北农业大学的传统文化精神。

2)纪录片放映

纪录片往往是传承文化精神的最直观、最有力的手段,放映纪录片、话剧、小品等,往往并不是所有的师生都会有时间去现场观看,并不能得到广泛宣传的效果,而且会占用场地和学校领导大量时间去组织。

而河北农业大学校园漫游APP的建立,可以定时在指定教室播放李保国事迹、太行山精神、9301班事迹的纪录片、话剧和小品录像,并且也同时可以播放名人访谈录像,APP中还会保存视频源文件,供学校师生下载使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

3)便签交流文化

大量研究表明,对文化的认识也离不开对交际的认识。文化和交流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沙皮尔(Sapir)指出,文化是交际的同义词,实际上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同构、同质[5]。语言交际与文化既共存于一体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同学们在大学校园里生活四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在交流中被人们得知,每个人的点点滴滴汇总起来就是河北农业大学自己独有的校园文化。而河北农业大学校园漫游APP的建立给在校师生和毕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同学们在曾经发生过难忘的事的地方运用便签功能,分享自己的经历,在大量分享的积累下,校园漫游APP也会变成那些离校学习的感情寄托。在莘莘学子的分享之下,这将是河北农业大学独有的风景线,也将演变成河北农业大学的独有文化,并发展和继承下去。

5 结语

校园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群体,见证了学校的发展演变,也见证了每一位与校园建筑有过交集的人的成长,同时密集的凝聚了高校教职工、历届学生所共同凝聚的校园文化。对校园建筑进行保护从而达到建立巩固与保护校园文化是有必要的,新型校园保护方式-校园社交漫游平台,满足了人与人,人与建筑相互交流寻找认同感、共鸣感的需要。对校园的文化再生与文脉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保国校园文化校园
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流变考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李保国 荒山秃岭上书写富民传奇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爸爸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