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2019-01-04向倩
向倩
摘要:整体看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等。基于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国家出台有关政策以及政府采取保护措施脚步刻不容缓。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现状;有效对策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是成正比的,经济的高速发展,占地面积不断扩张,排放的污水、气体不断增加,这也就导致了水土流失严重、大气变暖、水体污染严重等。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的频频出现,人们逐渐意识不能够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追求经济的最大化,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本文就针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对我国如何改善生态环境提出意见。
一、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一)大气污染严重
PM2.5作为雾霾天气和现今空气污染的直接凶手,因其粒径小,可以很容易的附着在一些细菌病毒和有毒的化学物质上,通过人们的日常呼吸进入人体呼吸道及肺部,从而引发疾病。这也使广大市民和政府更加认识到了雾霾的严重性及其危害。而这种雾霾天气就是我国大气污染的最主要表现。
(二)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的表现就是雾霾天气。每年的秋冬季都会出现长时间的雾霾天气,科学家也对雾霾中的物质进行了研究,发现PM2.5是雾霾天气的主要成分,由于PM2.5直径小,它会夹杂在空气中的灰尘或者细菌病毒上面,人们呼吸时很容易把这种物质吸入到肺里面,从而引发疾病。肺部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引起了政府和市民的高度重视。
(二)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人口众多,用水量也较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厂的面积不断扩张,用水量也不断上涨,排水量也不短上涨,这就形成了土地破坏严重、水土流失的现状。
(四)水资源短缺矛盾
据统计,我国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可达110个。更为严重的是,城市缺乏水资源的趋势在逐年的上涨。
根据我国发展和生态现状来看,河流断流现象更加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并且,相关部门检测到能够供给人使用的地下水越来越少。这种种现象加剧了我国的水资源短缺矛盾。
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人口的不断增长
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对于各种资源的使用率情况都比较高。比如,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资源包括石油、煤炭等,这些都是通过地下开采而来,这就会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寒冷的冬天,人们会用煤炭来取暖,这直接给大气造成了污染;近年来,国家开放了二胎政策,人口数量也会增加,这也间接的增加了各种资源的使用率,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种种资源的使用都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甚至超过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
(二)传统的经济模式
传统的经济模式是牺牲生态环境来达到经济效益高的目的。我国传统的经济模式是以能源产业结构为主的。通过不断对煤炭、石油等过度开采以及使用,导致能源垃圾的排放量大,生态环境不能够及时恢复,使生态自愈功能下降。
(三)公民的生态观念
公民的生态观念影响生态环境。比如,一些厂子为了谋取利益,他们不顾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只是一味的往河流中排放污水或者排放有毒气体,常年累月,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比较强烈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所以,公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强与否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好与坏。
三、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建议
1.重视环境保护,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首先,人人都要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明白拥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对我们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其次,国家要平衡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比重,要明确不能够以牺牲生态环境来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只有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足够强烈,就能够做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来保护生態环境。
2.完善环保立法,创新环境保护体制
我国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完善环保立法,创新保护环境的体制。为了完善这一体制,国家要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环境立法的合理性以及生态环境立法的现实可操纵性方面考虑,确保让人民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让他们知道生态环境对于我们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立法的合理性。生态环境立法必须依赖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操作中,要确保在改善生态环境中能够顺利开展。
3.加强法制宣传,培养公民环保意识
有关部门要定期开展生态法制宣传活动,提高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通过开展一系列生态法治宣传活动,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知法、懂法、守法,为保护生态环境出一份力。有关部门还要派出专门的人员去监督生态法制宣传活动,看看他们宣传的力度是否到位,如果不到位,要及时督促。
总之,如果单方面发展经济或者保护生态环境,都不可能达到双赢。只有让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共同进步,才能够构建出绿色和谐的社会,才能够实现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晋,盛敏敏.统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低碳世界,2017(20):6-7.
[2].我国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J].地质装备,2015,16(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