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只是“从0到1”
2019-01-04黄亚生
黄亚生
当下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创新一个直接从无到有的过程,《从0到1》就是这个观点,此书在中国很有名,作者彼得·蒂尔是一位硅谷的风险投资家。然而,这样的观念歪曲了创新的真实本质:创新更多是一个反复试验的过程。广东的案例就说明了创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创新潜力来源于它的制造产业,特别是中小型制造产业。创新本身应该来源于创新者与产业的密切接触和对市场的深刻了解。
社会创新家彼得·西姆斯写过一本叫《小赌注》的书。基本观点是,成功的创新家会使用许多小型试验原型来测试和完善自己的想法。这些试验原型成本低,易于实现。英国餐饮品牌“长颈鹿厨房”的前董事长卢克·约翰森曾表示,很多好的餐饮创新想法恰恰是从那些在街边贩卖热狗和汉堡的流动摊位中产生。这里可以引申两个道理。一个是创新就是试错的过程。另外一个道理就是小企业的重要性。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小型企业试错的社会成本是较低的,而大企业,因为就业等因素,试错的社会成本很高。因此,创新更容易在小企业密集的区域中产生。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发文提出了一个概念—“进化创新论”。文章表示,创新和生物进化相似,即创新不可能是按着一个既定的蓝图一成不变地执行下去,需要不断改变和尝试,一个隐含的意思就是创新是计划不出来的,它必须在一个市场环境中产生。戴森的吸尘器一直被认为是业界的标杆。戴森的创始人推测他在做出第一款他想要的真空吸尘器前,总共制造生产了5127个不同的原型。这个例子表明,创新和制造是密不可分的。
《经济学人》还有另一篇文章《黑客入侵深圳》,介绍了为什么深圳会吸引硬件创新者和初创团队。文中解释了正是深圳发达的电子产业和密集的制造工厂使得硬件初创团队可以以低廉的成本和极快的速度将自己的想法进行产品,然后不断改进。
自2013年以来,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学生每年夏天都会来到中国,近距离观摩中国十多家工厂的日常运营。2017年,学生们不仅观摩了多家企业的日常运营,还与深圳的两家工厂进行了制造合作。学生们表示在真实工厂亲自动手制作原型的经历,让自己对创意想法有了更好的理解和反思,甚至是迸发了新的靈感。
《经济学人》和麻省理工学院都聚焦深圳是有内在原因的,不仅是深圳,整个广东省的经济实力,尤其是制造业实力都是令世界瞩目的。根据2018年年初的经济数据统计,2017年广东GDP总量为8.99万亿元,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这充分体现了广东省雄厚的经济实力。而制造业一直是广东省的优势产业。广东近年也越发重视创新。2017年,广东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3万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7万亿元;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增加到超过2300亿元,居全国第一。另外,广东主动与很多顶尖海外创新机构合作,包括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和斯坦福国际研究院等。国外领先的科研机构落户广东可以帮助广东提升创新能力,并弥补广东大学和科研机构水平相对不足的短板。
加强学术科研当然是一个创新的途径,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广东的比较优势。科技创新是需要巨额投入支持的。就以研发经费支出来讲,仅硅谷的科技公司Alphabet在2017年的研发经费支出就高达大约990亿元,这个数字已经占到了整个广东省2017年最新研发投入的40%以上。
广东的创新将来自技术和制造业连接的地方。有些技术创新,特别是“硬科技”方面的创新,需要和生产一起做大量的试制和反馈,因此非常需要与制造业接轨。以上都是广东的创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