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和套路
2019-01-04石勇
石勇
我走进家具店,准备买几样家具用品。
从需求上来说,我属于“刚需”。
看到我出现,长得还挺帅的20多岁销售小哥,像是发现了猎物一样,两眼放光,掩饰不住具有职业风范的笑容,赶紧迎上来。
当时他店里没有别的顾客,所以好像有终于等来了一条正在上钩的大鱼的感觉。
这样一个情境让我产生了一种心理防御。快速地激活社会和心理方面的知识,我知道他已经把我预设成了一个因为信息、销售知识的劣势而很傻的人。他和我打交道的模式,正是我在此前的文章中讲过的商业社会最经典的模式:角色+假自我。
他的假自我藏在角色后面,通过我的穿着、语言、气质等,快速地判断我的阶层、消费层次、需求点、心理活动,然后,利用他掌握的信息优势和销售技巧,在我的询问中,给我介绍各种款式的性能和价位。
不同款式的价格差别非常大,从几千到几万的都有。其中的一款,价格是最便宜的一款的十几倍。
销售小哥在销售的过程中,运用了三种销售技巧:
第一种是在社排上给我制造压力,比如价格高的那几款,很多中产人士都买,我如果不买这几款,或我不在他店里买,那就表明我没钱挺窝囊的,而我和无数人一样,当然不愿意去承受别人鄙视的目光啦。
第二种是对比,我当然不会要贵的那些,但一对比,价格相对便宜而性能不错的那些,当然是合适的了。
第三种是道德压力。他对我这么殷勤服务,我不买,怎么对得起他呢?
我看出了他的套路,直接很真诚地说了我的想法。并且问他“你价格最贵的那一款镇店之宝,本意并不是为了卖出去,而是用来引导别人买价位中等的吧?”
随便看到一个人就玩某种行动程序,那根本就不是方法,而是套路。
这句话,让他放弃了角色+假自我的关系模式,对我亮出了一点点真自我,直接承认了“你都知道?”并且,对我说,他的销售套路对别人很管用,但对我却有难度。
我告诉他,东西要卖给我非常容易,甚至比别人容易,只是你玩的是套路,而不是方法,搞错对象了。
我估计他并不清楚方法和套路的区别。方法其实是一种知识。很多知识是具有方法的功能的。
比如弗洛伊德老师说,“把无意识召唤成为意识”;
哲学家康德老师说,“要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苏格拉底老师说,“一种东西到底是因为神喜欢它,所以它才是虔敬的,还是因为它本身就是虔敬的,所以神才喜欢它?”
老子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思想家赵汀阳老师说,“无立场方法”。
可以给方法列一个公式—
方法=原理+分析思路+行动的程序
方法就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原理和分析思路。这意味着,它要先认知到对象的本质,行动的程序才是契合的。随便看到一个人就玩某种行动程序,那根本就不是方法,而是套路。
销售小哥对我玩的,也全是套路,他以为我和其他顾客是一样的,没有原理去洞察本质,根本不问对象。
我可以给套路列一个公式—
套路=经验+分析思路+操作
从公式可以看到,套路依赖的根本不是關于社会和人心运作的原理,而是经验。它的推理是,对别人适用,对我当然也适用,根本不管我们之间的区别。经验是不能普遍化的,但玩套路的人,一开始却忘了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