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素合倍他司汀对眩晕症血液流变学及ADL评分的影响
2019-01-04孙永梅
孙永梅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内科 商丘476000)
眩晕症是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引发的位置性或运动性错觉,病发时常伴有恶心呕吐、视物旋转、闭目难立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眼球震颤、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极大影响[1~2]。倍他司汀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组胺类药物,具有持久扩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缓解血管痉挛的效果,可改善前庭系统及其周围血循环,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眩晕效果较佳。有学者指出[3],天麻素注射液具有扩血管的作用,可减小外周血管阻力,改善脑部血循环,保护脑细胞,缓解眩晕症状。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在眩晕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8年5月收治的眩晕症患者10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男30例,女21例;年龄 26~70岁;平均年龄(51.30±7.40)岁;病程3~8年,平均病程(5.01±1.30)年。观察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50.60±7.53)岁;病程 3~7 年,平均病程(4.74±1.2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均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为眩晕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病变者;合并肝、肾功能异常者;对本研究药物成分过敏者;颅内感染或脑出血或伴有心血管疾病者;合并血液系统疾患或严重精神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进行止呕、补液等常规治疗,并给予山莨菪碱注射液10 mg/次,肌注及利多卡因注射液1 mg/kg+5%葡萄糖溶液250ml静滴,1次/d。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国药准字H22024221)20 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64001)0.6 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1周。
1.4 观察治疗及疗效标准 (1)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4],临床痊愈:眩晕症状完全消失;显著好转:眩晕程度降低2级及以上;好转:眩晕程度降低1级;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好转+显著好转+临床痊愈)/总例数×100%。(2)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10 min,采用北京普利生公司生产的LBY-N6A型旋转式血液流变仪检测全血黏度(WBV)、血浆比黏度(PV)及红细胞聚集指数。(3)采用ADL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分,得分越高则日常生活能力越好[5]。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WBV、PV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WBV、PV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组别 n 时间 WBV(mPa·s) PV(mPa·s) 红细胞聚集指数观察组对照组52 51治疗前t P观察组对照组52 51治疗后t P 5.88±1.30 5.90±1.22 0.081 0.936 2.40±0.60 4.50±0.97 13.242 0.000 3.03±0.29 3.01±0.26 0.368 0.713 1.02±0.20 2.12±0.13 33.025 0.000 1.01±0.21 1.02±0.18 0.259 0.796 0.55±0.20 0.81±0.21 6.435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52 51 t P 61.80±6.17 62.91±6.12 0.917 0.362 88.20±6.70 70.90±7.80 12.082 0.000
3 讨论
眩晕症为急诊内科常见病,具有起病突然、反复发作等特点,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快速控制眩晕症状、控制病情继续恶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眩晕症主要治疗目标。但该病可由迷路炎、椎基底动脉血供不足、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多种因素引起,病因复杂,临床治疗难度大。
倍他司汀作为H1受体激动剂,可通过改善内耳迷路毛细血管张力及前庭微循环,舒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缓解内耳淋巴水肿;同时可下调前庭神经元放电,促使循环系统产生舒张作用,提高内耳毛细血管稳定性,抑制前庭神经传导,改善患者眩晕症状[6]。但仅采用倍他司汀治疗,仍有部分患者症状改观不理想,需结合其他药物以提高整体疗效。天麻素注射液是自名贵中药材天麻中提取精制而成的中药制剂,具有较强保护神经细胞、改善心脑血管功能的作用及极强的脂溶性,可穿透血脑屏障,结合细胞膜上的苯二氮受体,阻止神经冲动向前庭外侧多突触神经元传导,阻断中枢抑制效应及前庭不良反射,纠正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间失调。天麻素注射液还可调控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及β-内啡肽水平,改善患者血管舒缩功能,提高其顺应性,从而改善神经系统血液供给。研究显示[7],天麻素注射液可通过调控血脂水平,纠正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代谢紊乱现象,抑制脂质沉积,舒张血管,提高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量,改善微循环,进而缓解眩晕症状,单药治疗疗效高达91.67%,且与倍他司汀联合效果更佳,可协同增效,相互补充,多环节、多靶点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提高疗效。研究指出[8],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变化亦参与了眩晕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多种因素致使血液黏度及聚集性升高时,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改变,促使微血栓形成,引发血循环障碍,进而诱发眩晕。因此,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对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及预后至关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 WBV、PV、红细胞聚集指数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WBV、PV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天麻素注射液结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