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炒莱菔子治疗小儿积食发热疗效观察

2019-01-04黄婧文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食积莱菔子消食

黄婧文

(重庆市大渡口区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重庆 400080)

食积发热是小儿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1]。因小儿体质属“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脾胃发展不健全,饮食达不到很好的节制,常常会有不同程度的饮食积滞,时间过长即可导致发热。食积发热同时还伴有腹胀腹痛、嗳气、大便酸臭、排便不畅等症状,有的还伴有手心腹部热,脉滑,唇红,指纹紫滞,不欲饮食,夜卧不宁等表现。小儿表达能力欠佳,故发病初期往往不能引起重视,导致病情加剧,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本研究用炒莱菔子治疗小儿积食发热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90例,均为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积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各30例。实验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2.4±1.8)岁;病程2~5天,平均(3.1±1.7)天;低热63.3%,中高热36.7%。对照1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6±2.0)岁;病程2~5天,平均(3.5±1.5)天;低热73.3%,中高热26.7%。对照2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8±2.2)岁;病程2~5天,平均(3.7±1.2)天;低热66.7%,中高热33.3%。3组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儿科疾病中西医治疗》[2]中小儿食积发热的诊断及辨证标准。临床以发热阵作,下午及夜间加重,不思乳食,口臭嗳腐,或呕吐食物、乳片,腹胀或疼痛拒按,大便酸臭,夜眠不安,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指纹紫滞等为特点。且未在其他医院住院治疗,年龄6个月~8岁。病情低中高热判断标准,腋温小于38℃为低热,腋温38.1~39.0℃为中热,腋温39.1~40.0℃为高热。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指标,肾功指标均正常。

排除标准:院外疗程大于2周、属于重症肺炎或伴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体温在40℃以上或平素有高热惊厥史。

2 治疗方法

实验组:炒莱菔子50g加水500mL,煎30min,取汁分2次空腹服用,3天为一疗程,疗程2周。

对照1组:用常规物理降温方法,并结合腹部按摩小儿推拿治疗。用温水浸湿毛巾敷于患儿前额、后颈部、双侧腹股沟及膝关节后面,每3~5min换1次。体温超过39℃的高热患儿,水温不宜过凉,低于体温即可。对于四肢循环不好(面色苍白、四肢冰凉)的患儿,将患儿置于37~38℃的温水中,时间15~20min,根据体温情况可适当延长时间,每隔10min测量1次体温,同时注意患儿呼吸、脉搏及皮肤颜色变化。同时辅以腹部推拿,每天1次,7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

对照2组:给予清热化滞颗粒(生产企业为颈复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40059),按照说明书推荐用法用量1~3岁1次2.5g,4~7岁1次5.0g,每天早中晚服用,疗程2周。

3组治疗前后密切关注生命体征,疗程结束后2个月观察复发率。

3 疗效标准

治愈:腹胀消失,体温恢复正常,饮食、二便正常,无复发。显效:腹胀逐渐消失,体温下降,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有效:腹胀时有反复,体温有所下降,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无效:体温微有变化,主要症状体征未改善或者加重。复发:疗程结束后再次食积发热或体温微有变化主要症状体征未改善或者加重。

治疗后均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特异质反应、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疗程结束后均检查尿常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用SPA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3],等级资料比较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3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3组疗效比较 例(%)

表2 复发比较 例(%)

3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监测。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检测的相关安全性指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指标,肾功指标)均正常。

5 讨 论

小儿食积发热多由于喂养不当、饮食不节或过多喂食生冷油腻之食物,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司,不能正常的受、纳腐熟水谷,饮食物停滞不化,积滞日久,郁而化热,热与积滞相合,产生内热,内热不能及时排除,外发而导致发热。小儿脏腑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发热会缠绵难愈,若处理不当,容易伤及脑络、厥阴、心肝等,且出现典型的并发症“高热惊厥”[4]。

治疗小儿积食发热不能单降温治标,还要兼顾消除积滞方能去根。研究结果显示,炒莱菔子治疗小儿积食发热效果良好,与物理降温方法比较疗效更好,相较于清热化滞颗粒具有更高的治愈率。且随访发现,炒莱菔子治疗能够减少病情反复。因此,炒莱菔子在行气消食的过程中可能还存在延续性调节肠胃功能的作用,调节肠道,减少再次腹胀积食。

莱菔子味甘、辛,性平。归肺、脾、胃经。主要功效为消食除胀,降气为痰。《本草纲目》谓:“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言之炒莱菔子有降气之功,故临床用于食积发热多炒用。莱菔子治疗发热而不配伍退热之品,亦是炒莱菔子之妙用。小儿肺脏未充,主气功能未健,而小儿生长发育对肺气需求较成人更为迫切,其肺脏娇嫩,若用发散退热或苦寒清热之品恐伤正气。而炒莱菔子消食化积,食积发热重在消食导滞,积滞去则发热无源[2]。《医学衷中参西录》:“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莱菔子无论生或炒,均有“顺气开郁,消涨除满”之效,炒后可增强其消导作用,药效明显优于生品[6-7]。小儿时期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都未曾成熟,生理功能不完善。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的形和气皆属不足,小儿初生,脾禀未充,胃气未动,运化力弱。降腑气之药,轻者如枳壳、枳实、槟榔、青皮等,重者如承气辈,均有破气之弊。虽莱菔子辛散耗气,但能消食除胀,功效显著,有“冲墙倒壁”之称,有医家建议气虚无食积、痰滞者应慎用。然而,莱菔子并非仅仅是消食除胀,虚证用之获效亦佳,因其性和平,其气味又不峻,无偏胜之弊,对于小儿娇嫩之脏腑有利而无害,且能逐渐生养脾胃之气。研究表明[7],莱菔子对胃肠道动力有促进作用,其行气消食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血浆胃动素的分泌和作用于M受体相关。

针对容易食积发热的患儿,除药物治疗外,日常饮食调理也特别重要。在此提出几点建议:①母乳是婴儿发育成长最自然、最安全、最完整的天然食物,它含有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预防及保护婴儿免于感染及慢性病的发生;比非得因子和寡糖可以抑制肠道病菌增生和帮助消化。故提倡母乳喂养,乳食宜定时定量,不应过饥过饱。②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添加相适应的辅助食品,不应偏食、杂食,合理喂养;食品宜新鲜清洁,不应过食生冷、肥腻之物;③大便通畅则不易产生积滞,积滞不存则无食积发热,故平时应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④《本草经疏》谓莱菔子,味辛过于根,以其辛甚,故升降之功亦烈于根也。故日常饮食可用性味相对平和的萝卜进行饮食调理,如用白米50g,白萝卜100g,胡萝卜100g煲粥,不必顿服,可一日多次食之。

莱菔子质润多油,能润肠通便,可利气清除胀满,助胃肠运化传导,治疗小儿积食发热有良好疗效。炒莱菔子治疗小儿积食发热疗效肯定,充分体现了中药的“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食积莱菔子消食
消食药膳方
食积的危害性及防治的必要性
小儿夜间湿咳多食积
莱菔子的新用途
何晓晖应用莱菔子治疗脾胃病经验
我家秘方
小儿推拿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四十四)——小儿食积莫担心
食积病证治汇补❋
食欲不振喝点山楂茶
治排尿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