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禅茶文化的起源与日、韩传播交流

2019-01-04屠幼英杨雅琴释志祥

中国茶叶 2019年12期
关键词:茶道茶文化交流

屠幼英,杨雅琴,释志祥

1.浙江大学茶学系,310058;2.浙江大学茶文化与健康研究会,310058;3.杭州灵隐寺,310013

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的国家,也是茶文化的起源之地,利用茶已有5 000 多年的历史。几千年来,宗教文化与茶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茶已经成为各种宗教活动的必需品。

一、我国禅茶的起源与发展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被茶圣陆羽在他的《茶经》里精练地概括为“精行俭德”,这与佛教提倡的“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若合一契。茶与佛教的结合是君子之交,禅茶文化是在僧人植茶、制茶、采茶、饮茶等活动的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形而上的文化现象,也就是僧人通过一杯茶在禅修和礼佛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1]。

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二者相得益彰。因佛教与茶之缘,著名佛教寺院多出好茶。宋代,不少皇帝敕建禅寺等庆典或祈祷会时,往往会举行盛大的茶宴。出席茶宴者均为寺院高僧及当地社会名流。饮茶在寺院中十分重要,有帮助坐禅、清心养身的功效,还有联络僧众感情、团结合作之功用。如《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单道开在昭德寺修行,除“日服镇守药”外,“时复饮芥苏一二升而已”;赵州古佛以“吃茶去”为禅茶一味的典范;扣冰古佛“以茶净心,心净则国土净;以禅安心,心安则众生安”教化闽王。杭州径山寺有“径山茶宴”,寺内僧众千人饮茶,其风极盛,开创了径山茶宴的一套固定、讲究的仪式,如献茶、闻香、观色、尝味、瀹茶、叙谊等,把精深奥妙的佛法禅理简练成了一杯茶,把从容、超越的生命境界淡定成了一杯茶。

近年来,儒、释、道共同提出了中国茶道的核心“正、清、和、雅”。“正”为儒家的浩然正气,中庸之道;“清”乃道家的清风道骨;“和”是佛家的一团和气,人人平等;“雅”是茶的和甘清香的风雅之气。这就把儒、释、道的主张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真可谓“千年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二、中国禅茶文化在日本和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发展

中国茶向国外传播是从东邻朝鲜、日本开始的。公元10世纪以后到了越南、泰国、柬埔寨。到达印度、斯里兰卡则晚在18世纪以后。中国禅茶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随着茶叶传播进入日本和朝鲜。

1.中国禅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茶叶传到日本与佛教东传及长达200 多年日本向中国派遣遣唐使和留学僧制度有关。茶叶引入日本首先必须提到的便是最澄、空海和永忠3位高僧,他们是向日本国内传播中国唐代文化的最著名使者。除了将密教文化带回日本外,还带回了中国的茶籽、茶饼、茶具[2]。另外,从弘仁饮茶及其茶诗与中国茶诗雷同可见,《茶经》与中国茶诗也由最澄、空海一并带回了日本。以嵯峨天皇为首的日本上层人士,对这些饮茶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与热情。尤其是嵯峨天皇,他在皇宫里特置茶园,并下令在近畿地区种茶,形成一股“弘仁茶风”。

(1)茶的引入

浙江天台山盛产茶叶,早在东汉末,葛玄在天台山的主峰华顶炼丹便开辟茶圃。唐代天台山道士徐灵府的《天台山记》说,华顶上“松花仙药,可给朝食;石茗香泉,堪充暮饮”。

805年春,天台山采新茶的时节,最澄返日,台州刺史陆淳以茶代酒为其饯行。台州司马为此茶会撰写了《送最澄上人还日本国序》:“三月初吉,遐方景浓,酌新茗以饯行,劝春风以送远。”回到日本后,最澄向天皇复命,将带回的经书章疏230 部共460 卷、金字《妙法莲华经》《金刚经》及图像、法器等献上,创建了日本天台宗。把天台山带回的茶籽播种在京都比睿山麓的日吉神社,开启了日本列岛种茶的历史。现在在日吉神社的池上茶园还立着日本最早茶园“日吉茶园之碑”。所以,最澄等人对日本茶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

(2)日本茶的普及

1191年,另一位日本高僧荣西从中国回日后便热衷推广种植茶树,并且使茶获得了国饮的地位,博得了统治阶层、僧侣和广大民众的青睐。荣西从中国引进抹茶和佛教的临济宗,使茶和禅宗之间的关系得以延续。作为禅宗的一个支派,临济宗以其影响深远的戒律而著称,其中就有饮茶健身的内容。荣西还在其著作《吃茶养生记》中对茶的疗效大加赞扬。镰仓时代(1185—1333)初期,佛教僧侣们把末茶当饮料,而后沿袭形成日本茶道品饮形式之主流。

(3)日本茶道缘起

南宋开庆元年(1259),日僧南浦绍明到浙江余杭径山寺修行,学习并研究该寺《禅院茶礼》。1267年归国时,带回径山寺1套茶台子和7部中国茶典。回国后,他一边弘扬佛法,一边将“径山茶宴”发展成为“体现禅道核心的修身养性之日本茶道雏形”。据日本《类聚名物考》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长老南浦绍明由宋传入。”

《百丈清规》是我国第一部佛门的茶事文书,由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所撰写。唐朝中叶以后,由于旧教规与禅宗发展存在尖锐矛盾,怀海禅师大胆进行教规改革,设立百丈清规,对禅宗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后来宋代湖北黄梅五祖山松涛庵和尚(杨歧派二祖白云守端弟子)刘元甫在其师兄法演修行处,开设“松涛庵”茶禅道场时,又进一步写了《茶堂清规》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茶堂清规》传到日本,日本人抽出了某些章节编辑成了《茶道清规》,“和、敬、清、寂”就成了日本茶道的核心,成了千利休等日本茶人顶礼膜拜的茶道宗旨[3]。千利休通过茶道仪式及环境布置、茶器搭配、主客行为等规范了和谐、互敬、纯净和安详的茶事准则,这些准则至今仍然是茶道的基本思想。

2.中国禅茶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发展

根据朝鲜史籍《三国遗事》记载,中国隋朝时正是朝鲜半岛三韩时代(544),北部的高句丽、东南部的新罗、西南部的百济三足鼎立。新罗发展势头强劲。660年,百济联合高句丽进攻新罗,新罗向唐高宗求救,唐军联合新罗于668年灭高句丽,统一朝鲜。从此,新罗大量吸收中华文化,包括茶与茶文化。朝鲜全罗南道智异山华岩寺就有种茶记录,比中国茶种传到日本尚早200 余年。据传,632年新罗善德女王时期,遣唐使就从中国带回茶籽,植于地理山(河东郡花开一带)。此外,金良鉴成书于1075—1082年间的《驾洛国记》还记载了四川普州人许黄玉嫁给金首露王带来茶种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1)韩国茶禅始祖之一唐代高僧金乔觉

韩国茶禅始祖之一的新罗王子金乔觉,于唐朝时期到九华山修行并且坐化。他开创的无相禅茶之法,其仪规和精神内涵可从嗣法弟子无助禅师的《茶偈》中得以解读:“幽谷生灵草,堪为入道媒。樵人采其叶,美味入流杯。静虑成虚识,明心照会台。不劳人气力,直耸法门开。”清楚地揭示茶道与禅均为修身悟道、静虑等参禅与修习茶道的共同要求。

(2)花郎对朝鲜茶文化的影响

史载新罗王为了培养建国人才实行了花郎制度,花郎为新罗时代高贵阶层的子孙。花郎徒与佛教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负责花郎徒教育的教师是德高望重的和尚,花郎学习歌舞、各种武术和茶道等,为韩国茶文化贡献良多。新罗时代的和尚地位相当高,知识非常丰富,并且允许禅宗的喝茶修行方法,让他们了解东土的茶文化,使韩国茶文化逐步兴起。如高丽宋寅(1356—1432)的茶诗《次江陵东轩韵》写道:“客程容易送余年,腊尽江城雪满天。归梦共云常过岭,宦愁如海不知边。涛声动地来喧枕,唇气浮空望似灭。镜浦台空茶灶冷,更于何处拟逢仙。”诗中的江陵镜浦台是花郎徒游学修行所到过的地方。

朝鲜后期文人李景奭(1595—1671) 也作《寒松亭》主题茶诗颂扬茶人花郎:“尚有烧丹灶,犹流煮茗泉。寒松今寂寞,海月自千年。”此外,朝鲜时代文人尹宗仪(1805—1886)在《新增东国舆地胜览》里记载寒松亭是花郎徒所游之处,有茶泉、茶灶、石臼,花郎在喝茶的时候也考虑便利性、合理性,显出知行合一的精神。

(3)《东茶颂》与草衣

茶事活动在佛教盛兴的高丽时代发展最旺盛。朝鲜后期的草衣禅师(1786—1866)既是一位高僧,也是优秀的茶人、卓越的艺术家,《东茶颂》是他茶道思想的代表作,是韩国茶文化的代表。《东茶颂》由草衣意恂在1837年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写成,是一首赞颂韩国茶的茶诗,共492字。《东茶颂》的内容包含茶树栽培生理、生长环境、茶的历史、效能、制茶、饮茶、东茶的优秀性、茶的精神。草衣禅师把“东茶”重新解释为源于中国但已适应于韩国生长环境的本土茶。草衣的《东茶颂》将茶道思想从禅的观点视为“茶禅一味”,从儒学的观点视为中正思想,进而升华至没有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界限的无心境界,即“不二”。

朝鲜后期,大多数儒学家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饮茶,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与草衣禅师相识之后都喜欢上了他亲制的茶,并被草衣的茶思想深深打动,开始积极宣传品质优异的韩国茶。

(4)中国使者对朝鲜茶文化最早报道

1122年,北宋使臣徐竞出使高丽,回国后将其见闻写成《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其中关于茶的记载反映了宋代我国与朝鲜半岛韩茶文化频繁交流状况,有力佐证了中华茶文化对朝鲜半岛的影响。认真阅读《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文,可以从多角度了解朝鲜半岛从公元5世纪开始接受汉文化影响的大量史实。而金富轼(1075—1151)完成于1145年左右的《三国史记》则写道:“遣使入唐朝贡。文宗召对于麟德殿,宴赐有差,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命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此盛焉。”以上佐证表明,中国茶传入朝鲜应是公元5世纪,但人工栽培茶叶是在公元7世纪以后。徐竞《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以物证、事证反映了中国对朝鲜茶文化之全面影响。

综上所述,历史上中国禅茶文化与日本和朝鲜半岛禅茶文化的交流,多由遣唐使和留学僧促进,并且以中国禅茶文化输出为主,而后结合自身文化发展出各具特色的禅茶文化。

三、新时代下禅茶文化的交流和提高

1.更加广泛和深入地交流禅茶文化

从喝茶养生到喝茶参禅,从唐朝的煎茶法到宋朝的点茶法,中国禅茶文化总是随着历史的潮流不断变化和发展。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禅茶文化的发展应跟随时代的步伐,改良和创新禅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物质载体,在适应全球大环境的基础上走出国门,同时也要吸收国内外优秀禅茶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

历史上,中国禅茶文化与日本、韩国的交流以中国输出为主,且因时空距离的限制,交流的程度有限。如今,为了更好地促进禅茶文化的交流,中国与日本和韩国之间的禅茶文化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如径山寺成立了中、日、韩三国禅茶交流中心,并于2019年5月25日在径山举行了由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浙江大学茶文化与健康研究会、韩国国际总会主办,余杭区茶文化研究会承办的中韩禅茶文化交流座谈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2010年发起成立了中日韩茶道交流协会,2019年3月22—25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禅茶研究中心在杭州灵隐寺隆重举行了第八届禅茶论坛;日本里千家茶道在浙江大学茶学系也设有交流教学点。另有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题为“共修禅茶”的茶境·国际茶文化交流展活动等一系列禅茶交流组织和活动。

2.更好地丰富禅茶的形式

随着制茶技术的发展,茶叶的品类更加丰富,由绿茶为主的传统茶类发展为六大茶类百花齐放的新局面,这就使得禅茶的物质载体种类更加丰富,对外交流的内容也更加丰富。由于不同的茶类其性质不同,所属的地域文化也不同,其冲泡方法和表现形式也会各有差异。所以,就传统的禅茶文化而言,新时代下的禅茶文化应改良和创新更多的载体形式。不管是从空间布置,还是对茶器的选择、对水的把握,抑或是泡茶的手法,都应顺应不同的茶性而有所变化。佛法云:“恒顺众生”,于茶而言亦当遵循此法。

3.注重饮茶的科学性

寺院以素食为主,饮食结构淀粉类偏多,蛋白质和油脂类偏少,故不宜过多饮用消脂作用较强的茶类,且茶叶中含有许多不溶于水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所以吃茶的方式也许比喝茶更有益于寺院众人的身体健康。发扬禅茶文化最大的特点莫过于指导人们如何科学地泡茶,从基础理论出发指导不同人群科学地饮茶。

综上所述,由于茶学科学的发展,中国的禅茶文化更加多样化和科学化。中国禅茶文化与日本、韩国禅茶文化交流日益活跃,茶事活动频繁,呈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发展态势。千年来各国对禅茶文化都有不同的发展和理解,通过相互学习进而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提升价值观,将会进一步促进禅茶文化的发展,让禅茶文化越来越充满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茶道茶文化交流
岩骨花香通茶道
如此交流,太暖!
体验茶道魅力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