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体会
2019-01-04何泽举
何泽举
(黔江区正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重庆 409000)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2017年间我院收治的27例患者,本组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43岁;其中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后9例,结直肠手术后8例,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切割术后5例,脓血便2例,全结肠炎3例,炎性肠梗阻多出现于术后5~17天,均符合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条件。其中有1例进行手术治疗,但是手术过程中发现其肠管粘连成一团,形状像是脑回路弯钩,没有对齐进行处理就开始缝合手术,而其他患者痊愈都没有进行手术治疗,在根据资料调查中发现,肠功能恢复最短的患者只需要5天,恢复时间最长的患者就是13天,患者的肠功能恢复平均需要10天。
1.2 诊断标准
肠管粘连以及肠蠕动减弱或者消失,都是引发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主要原因,早期炎性肠梗阻与其它类型的肠梗阻表现特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两者表现相同之处是都会伴随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的特点,然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具有其自身的特性,通过针对患者的案例分析,以下几种符合早期炎性肠梗阻标准。第一,近期刚进行完腹部手术的患者,已经开始摄入外部事物营养后,再一次出现腹痛、腹胀以及其术后可能只有少量的排气排便的患者。第二,腹部X线照射结果显示肠管扩张,并且伴有明显的积气、积液等机械性肠梗塞表现。第三,腹平片上有多个气液平面,腹部CT能够明显的看到肠腔内积气积液等状况,这种状况一定要排除肠坏死的情况。对于炎性肠梗阻患者,医护人员需要及时了解其小肠的蠕动情况,同时按标准控制其血糖,从而达到治疗诊断的目的。
1.3 诊治方法
炎性肠梗阻的诊治方法是严密的保守性治疗方法,该方法主要表现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喝水,这样可以降低肠胃功能的压力,使消化道内的食物和液体都减少,有相关技术的专家研究发现,长期使用减压的方式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塞有效率可达到75%,首先要考虑维持人体内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除此之外,早期还需要对肠胃给与较全的营养支持,例如蛋白质、脂肪酸、氨基酸等人体需要的成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患者通过尿液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纠正其营养不良,使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恢复完全。经过这种保守性治疗方法,大部分患者都是腹部先开始变软,然后就是肠鸣音开始慢慢恢复,鼻胃管内的液体开始逐渐减少,患者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其他症状得到缓解,所以保守性治疗比反复手术治疗恢复快,而且手术治疗可能还会引起其他的病症。
1.4 治愈标准
当患者使用保守性治疗方法开始逐渐恢复时,医护人员需要对其病情状况进行不断记录,争取得到最终的治愈标准。根据专家医护人员诊断,达到治愈标准会出现以下五种状态:(1)患者的腹胀腹痛感消失,并且其开始恢复自主大小便的功能,排气开始顺畅。(2)经过诊治,患者的腹部逐渐变得柔软,触摸不会再次出现胀痛的现象,并且通过医学设备检查,其肠鸣音无杂音且恢复正常。(3)患者复查时,对其腹部进行CT拍摄,数据会提示其肠壁增厚、水肿减轻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将76%泛影葡胺注入到鼻肠管的方式,并且腹部的X拍摄数据出现提示造影剂顺利进入结肠的现象。(4)当患者开始食用食物之后,其炎性肠梗阻没有出现反复状况;(5)医护人员停止对患者使用抗生抑制素之后,其之前状况未出现复发的现象。
2.结果
当根据医院调查研究分析后发现,其中有16例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以后症状出现了缓解,主要表现在患者最初腹痛腹胀的状态消失,并且其排气排便功能得到恢复,其中12例患者在一周之内腹部的坚韧感状况出现缓解,并且通过鼻肠减压管进行减压的方法进行肠内营养供给,当鼻肠管拔除之后,患者术后炎性肠梗阻症状未出现反复的状况;其中还有1例患者在拔除鼻肠管后未得到更好的恢复,虽然经过一个多月的休养调理腹痛腹胀状况消失,但是其肛门排气排便功能并未得到恢复,经医护人员检查分析后,患者血压温度等数据均正常,并没有出现腹膜炎症状,所以医护人员决定继续对其使用保守治疗的方式,经过一个月的腹部理疗恢复,患者已经开始进食外部食物,肛门排气排便功能也得到恢复,并无复发的状况。
3.讨论
术后炎性肠梗阻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肠壁水肿增厚以及肠周炎症加重,最终使肠胃功能出现障碍,导致肠腔内出现病理变化。但是如果患者及时得到救治,采用保守性治疗方法,其肠管壁水肿状况会逐渐减轻,从而使肠管间的连接可以自行分解,肠腔内的环境得到恢复,临床工作中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不宜手术过早,否则会导致肠腔管内的创伤越来越严重,严重者还会导致肠瘘的状况。所以,当排除肠坏死情况时,需要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明确的非手术治疗,需要对患者尽早实行肠胃减压,这样可以使患者肠梗阻症状逐渐得到缓解,有效减轻肠胃水肿的情况,促进患者肠壁蠕动,使得经过肠内的食物可以顺利的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