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顶腐病偏重发生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9-01-04郑雷,王磊
郑 雷,王 磊
(中牟县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河南 中牟 451450)
玉米是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3万hm2,总产 9.75万t,种植模式为大蒜—玉米或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近年来,由于玉米连年重茬种植,土壤中遗留大量病原菌,加之2018年气候异常,玉米遭受播种期低温阴雨、高温高湿及大喇叭口期持续高温干旱等异常天气,造成玉米顶腐病在中牟县各玉米主产乡镇不同程度发生。发生面积1 800 hm2左右,一般田块病株率3%~18%,严重田块病株率达60%以上,造成玉米减产8%~30%,部分严重发生田块甚至造成毁种,给农户带来很大损失,已成为影响玉米安全生产的危险性病害。
1 田间症状表现
据室内培养鉴定和相关资料分析,根据引起玉米顶腐病的病原菌可将其分为镰刀菌顶腐病和细菌性顶腐病2 种。
1.1 镰刀菌顶腐病
镰刀菌顶腐病在玉米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在中牟县玉米田以苗期发病最为常见。苗期病株症状:玉米幼苗生长发育速度慢,多数从第9~10片心叶上开始显症,叶片出现皱缩,不能正常平展,叶片受害最重的是第11~13片叶。“镶金边”是发病最轻的症状,玉米喇叭口期伸出的心叶,在叶尖或叶缘失绿发黄,出现黄条斑。部分叶缘或叶脉间变薄呈黄白色透明状,如“丝质”或“薄膜”,叶片中部、叶脉附近仍保持绿色,轻者叶片出现畸形、皱缩或扭曲现象,重者病株枯萎死亡。“长鞭型”是发病最重的症状,玉米植株顶部心叶不能抽出,多个叶片卷成“长鞭状”或“弓状”,有的心叶呈撕裂状缺刻或破碎,小而丛生。随着病情的发展,顶部叶片呈褐色腐烂,叶片呈撕裂状或刀切状缺刻,变黄发亮。成株期的病株常表现为植株矮化,顶部叶片短小、皱褶、扭曲,叶片短而不完整,不能正常展开,这是该病最重要的特征。病株茎基部节间缩短,气生根不发达,纵剖玉米秆茎基部,维管束呈黄褐色、孔洞状开裂,刮风易折断。感病重的植株雄穗能开花,但雌穗较小,多数不结实。
1.2 细菌性顶腐病
细菌性顶腐病在玉米抽雄之前均可发生。典型症状是玉米心叶枯萎死亡,幼苗基部易形成丛生的分蘖。发病初期叶片基部出现水浸状斑点,呈不规则状;后呈褐色或黄褐色,腐烂部位有腥臭味,手挤压病部有乳白色菌液溢出,心叶易拔出。天气干燥时,呈黄褐色干腐状。
2 发生特点
病原菌在土壤、病体和种子中越冬,是下一季玉米的主要侵染源。病原菌在田间主要靠风雨和流水进行远距离传播。病原菌生长温度为5~40 ℃,适温为25~30 ℃。玉米播种出苗后,病原菌即可侵入玉米幼根或嫩茎,尤其是玉米大喇叭口期遇高温条件,会加快病原菌的繁殖,并随田间浇水扩散、再侵染,呈核心点片分布。一般每年7月中下旬,持续阴雨寡照、闷热潮湿,会造成大量病原菌滋生,是玉米顶腐病的发病高峰期。
调查中发现,低洼地和土壤黏重且大水漫灌、浇水过早的玉米田,玉米顶腐病发生重,田间病株率一般在18%以上,而砂壤土田块病株率在3%以下;田间密度过高或双棵种植,通风、透光、透气性差的田块,病害发生重;偏施氮肥,重茬种植,播期过晚的田块发病重;杂草过度生长,管理粗放,玉米植株生长势弱的田块发病重。
3 发生原因
根据近几年的调查,玉米顶腐病的发生与病原菌的数量、品种抗性、气候条件、栽培制度、田间管理等有密切的关系。
3.1 残留病原菌
大量的病原菌存在是导致玉米顶腐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中牟县种植模式单一,由于多年连续重茬种植,在土壤中积累大量病原菌,为玉米顶腐病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3.2 玉米品种抗性差
种植抗性差的玉米品种是导致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据调查,目前中牟县种植的玉米品种主要有郑单 958、中科11、浚单20、先玉 335、中科29 号、迪卡653等,占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其他玉米品种较少,约占总种植面积的10%。2017年在刁家乡坡东李村同一地块、同一栽培管理条件下,安排了先玉335、郑单958、中科11、浚单20、迪卡653等不同玉米品种抗病性试验。抗性试验结果表明,迪卡653和先玉335抗病性强,未发现顶腐病发生,其他玉米品种均有不同程度发生。2018年没有更换品种,中科11和郑单958均有顶腐病发生,迪卡653和先玉335 无明显顶腐病发生。
3.3 气候条件
据多年的调查发现,每年5—8 月,中牟县气候多为雨水多、气温高天气,此期正值玉米苗期和大喇叭口期,若前期高温干旱,后期骤然降雨,高温高湿有利于顶腐病病菌繁衍,给病原菌提供了传播的途径和有利条件,极易造成病害流行。
3.4 关键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不到位
田间管理措施不力也会造成玉米顶腐病严重发生。突出表现在:一是玉米播期过晚。研究发现,大喇叭口期前后是玉米顶腐病的发生高峰期,若逢高温、高湿天气,会加重顶腐病的发生。2016 年黄店镇武家村种植户种植郑单 958,发生了玉米顶腐病,与其相邻且同样种植郑单958的田块,却未出现顶腐病,原因是该田块的玉米早播了10 d。同样,2017年在刁家乡付李庄村的调查结果也表明,随玉米播期的延迟,该病发生程度呈上升趋势,就是因为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正逢大喇叭口期遭遇“梅雨”季节,高温高湿条件利于顶腐病的大发生。二是种植密度过大。据调查,玉米披叶型品种发病重于竖叶型品种,中牟县玉米平均株数为60 000株/hm2,高密度地块达到 67 500株/hm2,造成田间植株密度过大,相互遮蔽,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增大,利于病害发生。三是施肥不合理。中牟县玉米大多数前茬作物为大蒜,少数前茬作物为小麦,不少种植户在蒜茬玉米田块大量施用氮肥,导致植株生长过旺,造成田间密闭,加重病害发生。另外,由于玉米蓟马、蚜虫为害,会给植株造成大量的伤口,也会加重病情的发生。
4 防治对策
4.1 选用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顶腐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目前,适宜中牟县种植的玉米抗病品种主要有迪卡653和先玉335。
4.2 清洁田园
病原菌主要在土壤、病残体和带菌种子中越冬,因此,玉米收获后,要及时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和田间杂草,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销毁,减少土壤中的菌源基数,有条件的还可进行深耕深翻或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4.3 及早播种
早播种可使玉米顶腐病盛发期与玉米大喇叭口生育期错开,从而减轻顶腐病发生。
4.4 加强栽培管理
4.4.1 合理密植适宜的种植密度既能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又能改善田间小气候,抑制和减轻顶腐病的发生,利于增加玉米产量。目前,中牟县中晚熟玉米品种种植密度一般以52 500 ~57 000株/hm2为宜,早熟玉米品种种植密度以57 000~60 000株/hm2为宜。
4.4.2 科学施肥中牟县前茬作物为大蒜,土壤肥力较高,一般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225~300 kg/hm2速效磷钾复合肥进行追肥,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植株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4.4.3 拔除病株玉米顶腐病田间症状表现明显,在农事操作时,应及时拔除病苗,带至田外深埋,切记随拔随丢。
4.4.4 剪除病叶玉米成株期,对心叶已扭曲腐烂的病叶应及早剪除,利于抽雄,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
4.5 化学防治
4.5.1 药剂拌种试验结果表明,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效果较好,用量为150~300 mL/hm2。具体方法:准备好一块塑料布,将10 kg种子倒在塑料布上,然后将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5~30 mL用水稀释,充分混匀后倒在种子上,上下提动摇晃塑料布,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每粒种子上为止。
4.5.2 喷雾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75 g/hm2+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20 g/hm2进行喷雾防治;发病重的地块以喷药2 次为宜。第1次用药,可用25 g/L适乐时悬浮剂600 mL/hm2+20%叶枯唑水分散粒剂450 g/ hm2进行喷雾防治,隔 7~10 d再喷第2次药,用30%甲霜·噁霉灵水剂450 mL/hm2+20%噻森铜悬浮剂900 mL/hm2进行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