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发展方向
2019-01-04韩金博孙国兴张明亮
韩金博,孙国兴,张明亮
(天津市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天津300192)
1 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制度建设的进展
1.1 建设背景
2017年,天津市启动了水产、蔬菜、生猪、奶牛4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工作。4个体系共设置首席专家4人,专家岗位64个,试验站49个。项目分3年安排,总投资1亿元。2018年,天津市又陆续启动了水稻和林果2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工作。2个体系共设置首席专家2人,专家岗位26个,试验站23个。项目依然分3年安排,总投资3 405万元。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是通过整合教学、科研、推广和产业的农业科教资源,打破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分工不明、协作不力等竞争性项目的短视行为,以解决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导向,集中力量研究、开发、转化的项目机制[1]。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任务是:紧紧围绕制约各产业发展的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进行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提高产业竞争力,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推进品牌、品质、品味化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兴旺、农村生态宜居、农民生活富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2 各产业体系设置及任务
1.2.1 蔬菜产业技术体系 建立具有育繁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水肥一体化、土壤改良等技术功能研究室(岗位专家团队)和综合试验站、示范基地。整合全市蔬菜科技资源,建立起与蔬菜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技术体系及工作机制[2];针对蔬菜优质高效和节本增效发展的要求,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集成示范,突破产业的技术瓶颈,系统解决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搭建科技人才聚集与培养、蔬菜科技与产业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引领和支撑蔬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1.2.2 生猪产业技术体系 建立生猪育种、饲料营养、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信息化和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团队和综合试验站、示范基地等。聚集天津市生猪产业科技资源,突破产业技术瓶颈,系统解决行业存在的主要难题。加强种猪育种技术,集成利用工厂化养殖技术、精细化饲养技术、饲料配方技术、疫病防控技术和废弃物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现代化养殖技术,加强信息化和市场预警预测服务,引领和支撑优质高效、环境友好的生猪产业发展。
1.2.3 奶牛产业技术体系 建立奶牛育种、饲料营养、疫病防控等技术功能研究室(岗位专家团队)和综合试验站、示范基地。整合全市奶牛产业科技资源,突破产业技术主要瓶颈,系统解决行业存在的主要难题。建立奶牛种质系统性改良技术、奶牛精细养殖技术、牧草机械化作业技术、信息化管理技术、粪污治理技术和疫病防控技术等现代化技术体系,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模式,显著提升奶牛单产水平和原料奶质量,支撑奶牛产业健康稳定发展[3]。
1.2.4 水产产业技术体系 建立海淡水鱼育繁种、南美白对虾育种、设施装备、饲料营养、疫病防控等技术功能研究室(岗位专家团队)和综合试验站、示范基地。聚集全市水产产业研发力量和水产产业人才,建立水产品良种选育、健康养殖、疾病防控、营养饲料、养殖系统装备、水产品质量安全与加工等“六大技术体系”,实现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信息化的“创新型四化产业”目标,支撑天津市水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2.5 水稻产业技术体系 建立种子创新、种质创新、食味米、种子生产、栽培、植保、信息化和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团队和综合试验站、示范基地等。以解决制约天津水稻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导向,聚集水稻产业科技资源,聚焦水稻科技、高端米业、现代种苗业、生态混养业、休闲农业,创建现代化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构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水稻产业发展模式[4]。实现小站稻振兴、水稻生产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稻农增产增收。
1.2.6 林果产业技术体系 建立林果资源与评价、林果生理生态、仁果类果树、核果类果树、浆果类果树、干果类果树、绿化园林、果品安全与质量监控、果品贮藏保鲜和果品加工岗位专家团队和综合试验站、示范基地等。整合全市林果科技资源,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建立林果产业技术体系及工作机制,打造保障林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5]。集成示范现代化林果产业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现品种和栽培模式配套,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贯穿全产业链,全面提升林果产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2 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思路与发展方向
2.1 明确建设思路
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思路是:瞄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新任务、新要求,在强化调研水平、适当调整布局、加大投入力度的基础上,注重规范管理、强化监督、提高效率,建立“绿色、开放、持续”的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明确体系内各部门职能、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业技术体系开放程度为主要优化方向,以健全产业体系内部各主体之间沟通交流机制、完善产业体系创新成果的考评制度、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精准监管长效机制等方面为路径[6],逐步完善产业技术体系运行制度,从而提高天津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提质增效[7]。
2.2 优化发展方向
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运行两年来取得显著成绩,为推进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健康持续发展,支撑天津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体系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为进一步发挥体系的功能和作用,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2.2.1 明确体系内各部门职能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专业化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8]。对于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来说,合理化分工同样能够提高体系内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高体系研究的工作效率。在完善体系运行制度时,应当明确各部门、每个成员的职能范围,进一步明确市农委相关部门、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等的权利和义务[9]。
2.2.2 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保障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顺畅运行的关键[10],体系运行管理制度包括体系考评制度、资金管理制度、项目奖惩制度等,每一项制度都贯穿于体系建设过程中[11]。自从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来,天津市农委、天津财政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范,促进了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各产业体系团队应完善各自实施办法,提高产业体系运行效率。
2.2.3 强化体系资源优化配置 经费资源方面,合理、有计划的利用项目经费,集中经费使用,更多地投向试验示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12]。人力资源方面,每个产业体系内都设置不同的岗位专家,这些专家均是全市农业领域顶尖人才,研究能力首屈一指,要进一步发挥各岗位专家的作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实现体系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13]。
2.2.4 提高体系开放对接程度 积极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吸纳国家及地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14],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众,通过共享的方式,提升技术服务供给能力,提高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者之间的对接程度,让更多的人享受科研成果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同时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实现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