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整体观在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中的运用

2019-01-04孙若晗徐赟赟李晓宇方剑乔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整体观经络针灸

孙若晗 徐赟赟 孙 晶 李晓宇 方剑乔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可引起脊柱强直和纤维化。临床一般采取药物治疗,虽然疗效尚可,但若依赖药物,不仅价格昂贵,且副作用大[1-3]。整体观是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它认为人体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结构的有机整体,各部分相互作用、互为牵制,任何一方产生的病理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部分,进而对整体造成损害。近年来,针灸治疗AS,具有临床疗效确定、副作用小等优势,逐渐引起研究者重视。本文运用中医整体观分析AS 病因病机、阐述古代针灸诊治思路以及现代针灸治疗的现状与不足,以期为针灸治疗AS 提供新思路。

1 中医整体观探讨AS 病因病机

在中医古籍中,AS 属“腰痛”“痹病”“竹节风”“历节风”等范畴,其机制尚未明确。在整体观指导下,可从多方面探讨其病因病机[4-7]。《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症的发生主要责之人体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诸邪。“风寒湿”本为六气,若非其时而有其气,则会化为“六淫”,侵害人体。人体应对环境变化有一定的调节能力,若变化超出能力范围就会发展成疾病。此外,疠气也是主要致病因素,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有报道称,某些病原菌感染可能与AS 有关[8-9]。《灵枢·百病始生》云:“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人体本身具有统一性,五脏六腑除了发挥生理功能,还会相互作用、制约,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当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时,此处气血受到影响,久病成衰,引起整体阴阳失衡。研究表明,AS 与MHCⅠ类基因HLA-B27关系密切,相关基因携带率越高,疾病发生率也越高[10-13]。人体的统一性也表现在AS 的发病过程,它往往先由下肢大关节如髋、膝、踝关节产生炎症开始,自下而上累及整个脊柱,后期还可累及其他系统,出现非关节症状,如心传导系统病变、结膜炎、葡萄膜炎、肺上叶纤维化等。正如《素问·痹论》所说:“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2 古代针灸治疗AS 的整体观思想

2.1 辨经络 中医治病基于整体观,要求“审症求因,辨证求本”。针灸作为中医重要分支,在治疗过程中也体现出整体观。针灸不仅蕴涵中医的基本思想,也有其独特理论。针灸根据经络循行,确定疾病发生的具体经络加以施治,即辨经论治。《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经络交汇贯通,人体内外相应,上下相通,古人在治疗时,会先确定异常经络,然后针刺相应腧穴振奋经气,调节脏腑功能,调畅全身气机。

2.2 观整体局部,分寒热虚实 整体观认为,人以五脏为中心,和六腑、经络、九窍、五官、四肢百骸等共同组成一个整体。当身体发生异常,会由经络反应到某一部位或穴位上,整体的失衡首先由局部表现出来,局部是整体的缩影,传达整体的信息。各经络表里相合、内外相关,每一部分除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与其他部分甚至整体互根互用、互为牵制。《素问·玉机真藏论》指出:“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除了常用的局部穴位,古人也用头面、四肢穴位作为补充,注重整体性疗效,避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比如,病在督脉,可取水沟、百会、后溪;病在膀胱经,可选束骨、昆仑、委中。相同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会出现症状差异,这与患者体质、情绪、时令、地域等因素相关。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承载人体气血津液,换言之,人体的变化能反映经络的状态。在治疗前,首先要进行经络诊察、切脉、循按,确定经络病机,同时也要留意患者伴随症状,有针对性地加减穴位、行补泻手法,做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比如用手掌贴近患者病变部位皮肤,感受手下凉热,了解其寒热状态,在选穴时就可以针对性地补阴固阳。也可以对经络进行推循按压,感受局部是否有异物或者异常感觉,判断经络是否有异常。还可通过患者舌脉进行辨证取穴,如舌红脉细取太溪,舌淡脉缓取公孙,舌红苔腻取阴陵泉等。如《灵枢·经水》所言:“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2.3 顺应天时,诊察形气 《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时令除了影响疾病的发生,也会对治疗产生影响。《灵枢·本输》曰:“春取络脉诸荥,……夏取诸俞,……秋取诸合,……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脏之所宜。”做到春夏秋冬,各有所刺。

3 现代针灸运用整体观治疗AS 的现状与不足

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整体观在现代AS 的认识中也有深刻体现。高伟[14]研究报道,AS 四季均可发病,但春季发病较多。病情变化受季节影响,以春、冬两季加重较多,因春季风邪较盛,人体腠理开,易感邪。《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冬春两季阳弱阴盛,阳气不足以柔神养精,寒气侵犯人体,所以病情易加重。周广军[15]研究报道,AS 活动期、早期以湿热痹阻证多见,非活动期肾虚督空证为主,晚期肾虚督空证、肝肾两虚证较多。这说明现代中医已经认识到,疾病是发展的,必须针对病情变化,对治疗做适当调整。目前中药内治辨证论治发展较为完善,已有不少医家通过辨证对患者先分型后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如焦树德教授[16]报道,将AS 分为邪郁化热型、肾虚督寒型、邪及肝肺型、痹阻肢节型,治疗则以补肾强督为主。李满意等[17]总结娄多峰教授经验,运用“虚邪瘀”辨证论治体系,将AS 分为肾督亏虚邪痹血瘀型、风寒湿邪痹阻督脉型、肝肾亏虚邪痹督脉型、肾阳不足寒湿痹阻型,辨证施治。诚如《伤寒论》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针灸领域,运用整体观治疗AS 的报导目前却不多见。受现代医学冲击,目前针灸治疗倾向于参考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根据余青等[18]报道,局部取穴是AS治疗的主要方法,在使用频数最多的20 位腧穴中,有15 个在背腰部。按照使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在前20 位的腧穴使用频次、所占百分比,夹脊穴应用80次,是使用率最高的腧穴。借助现代医学来治疗AS,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针灸发展,也从侧面证实了针灸治疗行之有效[19-20]。但这也使针灸失去了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不能发挥出最大疗效。

4 小 结

随着科技发展,医学研究越来越精准,从组织器官到细胞分子,人们更倾向于独立于自然,从微观角度对人体和疾病进行研究。这对我们进一步认识疾病,从根源上寻找治疗方法有所帮助,但是在临床治疗时,还需充分考虑时令、地域差异,以及患者年龄、性别、体质和生长环境,结合AS 的疾病特征,做到个体化治疗。再者,疾病的发生并非只局限于一脏一腑。局部取穴,也是治疗AS 的常用方法。研究表明,夹脊穴附近有相应的脊神经后支及伴行的动静脉,针刺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阻断局部炎症介质,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组织循环,消除疼痛[21]。但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的诊治思路,除了局部穴位,应该更重视经络联系下的脏腑整体性,发挥腧穴的远治效应,同时也需有针对性地对人体进行诊察,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整体意识,对其他并发症有所防范,做好预防。而且在治疗AS 时,还可以针药并举,将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伤寒论》曾记载:“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针药并用能更好地进行全面诊治,做到结合局部与整体,兼顾扶正与驱邪,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

猜你喜欢

整体观经络针灸
田野调查和学术整体观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马克思《巴黎手稿》的身体整体观及其生态哲学意蕴
针灸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整体观在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及治疗方面的体现
中医术语“经络”的英译辨析
经络养生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