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蔬菜科技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2019-01-04孙东文许家玲
孙东文,钟 芳,许家玲
(1.淄博市蔬菜办公室,山东 淄博 255000;2.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 淄博 255000)
淄博市地处“世界三大园艺之乡”山东中部,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蔬菜种植历史悠久,辖区内有闻名全国的“中国西红柿之乡”“中国西瓜之乡”“全国最大的香菇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桔梗出口基地”。蔬菜产业是淄博市4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淄博市蔬菜办公室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狠抓蔬菜科技工作,推动全市蔬菜产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蔬菜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农业增加值的30%以上,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1 淄博市蔬菜科技工作现状
淄博市蔬菜播种面积3.12万hm2,总产量209.5万t,总产值35.2亿元。通过科技推广应用,淄博市蔬菜科技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科技对蔬菜产业的贡献率达到了63.7%。蔬菜科学研究和成果研发实现再突破,荣获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3项,淄博市农业丰收奖4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产学研”结出硕果
淄博市蔬菜办公室积极与山东农业大学、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理工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近2年来,淄博市蔬菜办公室与山东理工大学合作的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基于物联网的蔬菜质量安全溯源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成功结题,并通过省科技厅验收。项目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溯源省级工程中心1个,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项,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溯源示范基地333.3 hm2,为提高蔬菜产品质量,保障居民舌尖上的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2 蔬菜科技推广效果显著
每年制定春、夏、秋、冬4季蔬菜管理技术意见,印发给区县和蔬菜生产重点乡镇,指导当地开展蔬菜生产工作。与此同时,积极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蔬菜大棚,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实地指导菜农做好蔬菜科技工作。2017—2018年,淄博市共引进示范推广优质高产抗病蔬菜新品种26个,推广水肥一体化、温室补光灯、多功能菌剂、线虫疫苗等成熟技术8项,在解决蔬菜绿色生产、提高蔬菜产量与质量、有效防止病虫害等问题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3 集约化育苗初具规模
通过组织外出参观、聘请技术人员、组织讲座等方式,大力发展集约化育苗产业。2015年以来,淄博市共建成8处集约化育苗基地,年育苗量达到2.65亿株,其中嫁接育苗1.17亿株,占总数的44.2%,包括番茄、黄瓜、甜辣椒、西瓜等9种蔬菜。目前,全市大棚蔬菜集约化育苗普及率达到92.6%,其中市级以上蔬菜标准园集约化育苗覆盖率达100%。
1.4 蔬菜技术培训深入推进
2017年,举办全市蔬菜骨干技术培训班3期,培训309人次;承办省农业厅蔬菜生产关键技术培训班1期,培训110人;指导区县举办技术讲座15期,培训1 350人次。全年总共培训1 769人次,为园区、基地菜农更新了技术知识,有效提升了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2 蔬菜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新常态快速发展的热潮中,淄博市蔬菜产业发展也步入了新常态,蔬菜产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质增效成为其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然之路。蔬菜科技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1 小规模经营制约科技推广
蔬菜产业现代化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淄博市蔬菜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涌现出一大批蔬菜龙头企业、合作社、园区等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生产经营主体,但是当前“一家一户”分散式传统生产的情况还大量存在,其生产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低,这种情况制约着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2.2 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
2012年以来,淄博市大力发展蔬菜标准园,园区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且生产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广大菜农文化水平较低,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虽然淄博市蔬菜办公室主持制定了50多项生产技术标准,且大部分品种也都有省地方标准,但农民按照标准生产的仅占57%,很多农民仍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蔬菜标准化水平依然较低。
2.3 种苗产业制约蔬菜产业发展
由于种苗产业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基础,蔬菜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种苗产业,但淄博市还未形成集约化、标准化优势种苗产业,缺乏实力强的集约化育苗企业,现有的集约化育苗企业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极大地制约了淄博市蔬菜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产品质量差、效益低等问题[1]。
2.4 蔬菜生产人员老龄化问题严重
目前,蔬菜生产人员老龄化严重,且出现明显断层;全市16.7万蔬菜生产者中,60岁以上的占72.4%,且其科技素质低,科技意识差,接受新生事物慢,种植管理技术有待提高。
2.5 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
由于现代化规模园区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模式并存,监管对象复杂,再加上监管人员缺乏、经费不足、农民守法意识淡薄等因素限制,做好质量监管工作的难度加大。淄博市70%~80%的蔬菜销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仅会波及当地的蔬菜消费安全,而且会给淄博市蔬菜产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淄博市蔬菜结构性输入的比重较大,外源性蔬菜在进入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经营场所时,须及时进行检验检测。由此可见,质量监管的任务非常繁重。
3 强化科技创新,推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开展蔬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强化蔬菜科技创新,重点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3.1 创新科技模式,推动技术升级
创新推广淄博市思远合作社农业农保姆APP模式。“农保姆”是全国第一家设施蔬菜标准化管理系统,手机端农保姆APP开发了社员版和服务版。通过不断研究探索和改进,“农保姆”实现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的有机融合,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助力了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及社会化服务的数据化、精准化、智能化,推动了现代农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2017年11月7日,“农保姆大数据服务实践案例”成为农业部农业农村大数据实践案例,并在全国推广。2018年,“农保姆”被列入淄博市委改革办第1批创新改革案例,下一步将在全市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3.2 创新发展方式,挖掘产业发展潜力
主要从4个方面抓起:一是抓技术创新。加强蔬菜科技供给,针对制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大问题,分析科技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建设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2]。重点集成创新良种壮苗、优质高产栽培、轻简清洁生产、连作障碍治理、治理安全保障、远程监控等现代蔬菜产业技术[3]。二是抓产业创新。积极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金投资蔬菜科技,领办、创办蔬菜生产、加工、流通企业,进一步提升蔬菜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三是抓主体创新。推进种菜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开展蔬菜示范农场、菜农合作示范社创建,发展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蔬菜生产,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四是抓投入创新。利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抵押融资2个平台,探索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推广临淄市蔬菜大棚抵押贷款的成功经验,破解菜农贷款难问题,缓解蔬菜科技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
3.3 推进科技园区创建,增强示范带动
一是抓升级增效。对已建成的国家级、市级蔬菜标准园,要突出科技创新,在落实技术规程、提升生产标准、优化病虫害防控、改善产品品质、促进产销衔接、实现增收增效上持续下功夫,真正把园区打造成为引领蔬菜科技发展的龙头。二是抓标准园创建。积极指导具备条件的蔬菜科技园区,在生产规模、功能区建设、品牌创建等方面,进一步整改提高,逐级创建区县级、市级、国家级园区,每年创建市级蔬菜标准园5处以上。
3.4 狠抓科技项目建设,助推产业发展
一是抓好申报立项。广泛收集国家和省、市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策划一批有影响力的大项目,力争有更多的蔬菜项目挤进省、市财政对于农技推广、综合开发、生态扶贫、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扶持对象中。二是抓好组织实施。根据项目建设要求,逐项抓好落实,定期检查督导,确保项目落地、政策配套、措施得力、效果明显,为项目续建和新项目争取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吸引资本投入。立足优势,科学定位,广泛宣传,有序引导工商资本进入蔬菜产业。要为投资主体当好参谋,靠上服务,提升投资回报率,实现蔬菜投资的良性循环。力争每年争取市级以上蔬菜项目10个以上,争取财政扶持资金500万以上,其中省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项目1个以上。
3.5 强化组织领导,做好科技服务
成立以淄博市蔬菜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各区县蔬菜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科技发展规划,把握政策,协调做好项目争取、投资吸引、科技推广等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和重点项目的开展。加大先进实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与推广力度,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以田间学校培训为主,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提高生产从业者的科技素质,提升蔬菜科技水平。在全省率先成立“菜篮子”专家顾问团,包括蔬菜栽培、食用菌栽培、土肥、植保等专业的技术人员100多人。每年在蔬菜生长关键季节开展“菜篮子”专家下乡送科技活动,开展技术培训班,现场解答菜农遇到的技术问题。
4 小结
淄博市蔬菜产业正处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而强化科技创新是保障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今后的蔬菜工作中,科技人员要根据实践总结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积极创新科技模式和发展方式,推进科技园区和项目建设,全面做好科技服务,推动全市蔬菜科技迈上一个新台阶,为蔬菜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