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畜牧业生产中兽用抗菌药减量化使用问题

2019-01-04万遂如

养猪 2019年2期
关键词:兽用抗菌药兽药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吉林 长春 130122)

我国畜牧业生产中每年抗生素使用量占全球抗生素使用量的30%,是世界上使用抗生素最多的国家之一。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致使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形势严峻,人兽共用的抗菌药耐药性增高,威胁到人类医疗资源;动物专用的抗菌药耐药性逐年增高,严重影响到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2018年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农业农村部决定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并制订了《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方案(2018—2021年)》,提出在2020年底以前,药物饲料添加剂从饲料中消失,不能再用在饲料生产中。促生长用抗菌药物、人兽共用抗菌药物或易产生交叉耐药性的抗菌药物等都要逐步退出。本文就我国畜牧业生产中兽用抗菌药减量化使用问题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1 畜牧业生产中滥用抗菌药造成的危害

2016年9月G20杭州会议发表的《G20杭州峰会公报》,其第46条明确指出:“我们将推动谨慎使用抗生素,并考虑在抗生素可负担和可获得性方面的巨大挑战及其对公共卫生的影响。”畜牧业生产中滥用抗菌药物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滥用抗菌药易产生耐药性菌株,诱发“超级细菌”的出现

耐药性菌株,是指那些发生基因突变后进化出耐药性的细菌。基因突变是产生耐药性细菌的根本原因,基因一次性突变不一定会产生耐药性,而是多次突变逐步积累、逐步提升而产生的。在畜牧业生产中和兽医临床上如果不合理、长期大量的滥用抗菌药物,则易诱发病原性致病菌变成高度耐药性和适应性的“超级细菌”。目前,在我国养猪场广泛存在的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丹毒杆菌、放线杆菌、葡萄球菌、支原体等病原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红霉素、沙星类药物及磺胺类药物等都有很强的耐药性;对部分头孢类药物、氟苯尼考及阿莫西林等耐药性也在不断地增高。据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研究报告,兽医临床上有75%的副猪嗜血杆菌具有极强的耐药性,最高的分离菌株能耐21种抗生素,基本上是一个“超级细菌”。链球菌可耐13种抗生素,肺炎支原体能耐12种抗生素。动物机体内的耐药性菌株通过粪便与尿液排出体外,可直接污染生态环境、土壤、水质与食品等,通过直接接触和食物链传给人类,对人、动物和植物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告:“新生的、能抵抗所有药物的超级细菌,将把人类带到感染性疾病肆意横行的年代。”

1.2 长期滥用抗菌药物会造成动物机体内药物残留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兽药残留联合立法委员会定义,兽药残留是指用药后蓄积和存留于畜禽机体和产品(如鸡蛋、奶品、肉品等)中的原形药物或其代谢物,包括与兽药有关的杂质残留。目前,在动物中的兽药残留分为抗生素类、驱肠虫药类、灭锥虫药类、生长促进剂类、镇静剂类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等种类药物。动物体内的药物残留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动物用饲料中与饮水中添加的抗菌药物及残留的农药,通过饲喂与饮水进入动物机体内产生药物残留;二是养殖场实施药物保健预防与疾病治疗时不合理、长期大量地使用抗菌药物,不遵守休药期的规定,造成抗菌药物在机体内代谢非常缓慢或者不代谢,致使药物在动物各组织器官中滞留;三是养殖场为了快速肥育、促生长,提高畜禽胴体品质、提高瘦肉率而非法使用违禁药物(如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硫酸沙丁胺醇等)添加饲喂动物,造成药物在动物体内残留。一般抗生素进入动物机体内,只有少部分可被内脏器官吸收利用,大约有60%~90%会以原药或者代谢物的形式随尿液与粪便排出体外。残留于自然环境中的兽药,在多种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可直接转移、转化或者在植物中蓄积,或进入土壤与江河湖泊之中污染土壤和水源,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水中的生物及昆虫等都会有重要的负面影响。而残留在动物体内的药物,不仅会严重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而且能降低畜禽产品的品质,严重影响动物性食品质量,危害公共卫生安全与人类健康,也会影响到国家畜禽产品的出口贸易。

1.3 滥用抗菌药会严重损害动物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

养殖场在实施药物保健预防与疾病治疗时,滥用抗生素的种类过多、长期超剂量使用,不遵守休药期的规定,对动物机体会造成直接的损害。比如长期大量地使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四环素、链霉素、新霉素和氯霉素等,会直接严重地损害动物免疫细胞的功能,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降低动物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与抗病力。如氟苯尼考对猪只有免疫抑制作用,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痢特灵与卡那霉素等对猪只的B淋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可干扰疫苗的免疫应答,造成疫苗免疫接种失败,从而降低猪只的特异性免疫力与抗病力,诱发各种疾病。卡那霉素、新霉素、大观霉素、林可霉素等抗生素,对猪的第8对脑神经有损害作用,可造成猪只神经肌肉接头阻断作用,同时对肾脏产生毒副作用,引起猪只后肢无力、呼吸麻痹而死亡。青霉素、头孢氨苄及沙星类药常会引发猪只发生荨麻疹、呕吐、腹痛、跛行等。红霉素可损害动物的肝脏,常引发动物恶心、呕吐、腹泻等。泰妙菌素对动物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常会引发动物流涎和呕吐。

1.4 滥用抗菌药可造成动物机体二重感染

抗菌药物在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同时,对动物机体内的许多益生菌也有抑制与杀灭作用,结果造成动物体内菌群失调。当动物机体内的微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后某些条件性病原体与真菌会乘机大量繁殖,引发动物机体二重感染并产生耐药性菌株,这不仅会给动物疾病的防控带来很大的困难,还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如在畜牧业生产中长期大量地滥用青霉素类、氨苄西林、氟苯尼考及头孢噻呋等抗生素,对动物肠道内的正常菌群有干扰作用,可诱发严重的胃肠道二重感染。又如长期大量地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可引起耐四环素类药物的细菌与变形菌异常繁殖,导致动物机体出现严重的二重感染。环丙沙星在兽医临床上长期反复地使用,不按规定的休药期停药,也常见引发动物机体发生二重感染。

1.5 滥用抗菌药可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我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药21万吨,其中有9.7万吨用于畜牧业生产,占全年抗生素用量的46.2%。2015年6月《中国科学报》发布的《中国抗生素污染地区分布》指出,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在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的猪场、鸡场、鸭场进行检测发现,猪粪中检出的抗生素浓度最高为四环素,达到5.6毫克/千克;在鸡、鸭粪中检出多种抗生素中浓度最高为6.11毫克/千克。我国每年使用的抗生素占全球总使用量的一半,其中有5.3万吨抗生素排放到河流和土壤当中。专家对中国58个主要河流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每年都有上万吨抗生素排放到这些河流和附近的土壤之中。比如珠江流域抗生素排放密度超过每年每平方千米79.3千克;洞庭湖每年有3 440吨抗生素流入湖中;黄河、淮河和长江每年要接收超过3 000吨抗生素。2012—2015年,全国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对蔬菜和水果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农药残留检出率为38.2%~88%。检出频次达到25 447次。抗生素进入动物机体后,大部分以原药及其代谢物通过尿液与粪便排出体外。这些残留的抗生素与残留的农药被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不仅会造成大量的耐药性菌株的产生,使生态环境的微生物耐药性不断地增强,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危害;同时有害有毒的残留药物也会在生态环境中不断地蓄积,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对土壤、水体、空气、微生物、水生物及昆虫等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比如残留的抗生素与农药渗入到土壤和水体中,在气候条件与生物的作用下,可在各个环境要素之间循环,造成抗生素和农药在土壤与水体中长期残留。污染土壤后,可被农作物、蔬菜、瓜果及茶树吸收,在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的健康。残留的抗生素与农药污染水体后,会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可直接或间接危害到人体和动物的健康。

1.6 滥用抗菌药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1.6.1 “超级细菌”对人类的危害 沈建忠院士说:“苍蝇和候鸟很可能是耐药性基因的重要传播载体。耐药性基因可以通过环境、动物的食物链传播,最终传给人类。”当人类食用“有抗食物”时,带有耐药性基因的“超级细菌”即进入人体内并将其耐药性基因传给人体肠道内的细菌,使他们也发生变异成为耐药性细菌。当这些耐药性细菌出现染色体变异后,又可将耐药性基因垂直传给下一代,使下一代成为自然耐药性细菌。这种耐药性还可以在不同的菌种之间进行传递,使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交叉耐药性。这样不仅给人类和动物发生疾病时增大了防治的难度,而且由耐药性菌株(“超级细菌”)引发的人类疾病和动物疾病,用抗生素药物无法防治,最终导致人类与动物发生死亡。全世界每年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的1 000万患者当中有10%的患病者来自中国。

1.6.2 动物残留对人类的危害 抗生素在动物体内无法得到有效降解时,即可在动物体内产生药物残留。当人们食用含有抗生素残留的“有抗食品”时,会引起人们发生中毒。比如食用含有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的猪肉时常会引发人们食物中毒,表现为心跳加快、肌肉震颤、心悸、神经过敏等中毒症状,严重者会造成死亡。有的药物残留食品还会引发人体出现过敏反应、荨麻疹和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的副作用。比如青霉素、四环素、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等,都具有抗原性,可刺激人体抗生素抗体的形成。当人们使用这些“有抗食品”时,可诱发人体发生过敏反应,严重者引起休克、喉头水肿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残留的磺胺类药物还可以引发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炎、白细胞减少及溶血性贫血等,同时也可引起肾损伤。氯霉素、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链霉素等抗生素药物残留,进入人体后可引发障碍性贫血。残留的呋喃类药物可引起人体胃肠反应和过敏反应,表现为周围神经炎、嗜酸性红细胞增多的过敏症状。残留的抗生素还可以有机肥的形式传递到农田、果园、水质中,在谷物类农作物、蔬菜与水果、水生物中积累,再通过食物链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1.6.3 药物残留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现在科学研究发现,人们使用了“有抗食物”后,某些残留的抗生素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如残留的克球酚、雄激素、砷制剂、喹恶啉类、苯丙咪唑、硝基呋喃类、四环素类、链霉素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卡那霉素)等药物对人体具有致癌作用。喹诺酮类、喹乙醇、苏丹红残留药物可在人体真核细胞内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孕妇使用了含有苯丙咪唑及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的食物时,可引发畸形胎,导致胎儿畸形、脚短和兔唇等。

1.7 滥用抗生素对食品贸易造成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商品肉食贸易市场化、国际化。国外提倡绿色食品、安全食品,对进口肉类食品标准要求很高,检验很严格。一旦从出口的肉类食品中检出药物残留超标,不仅影响到我国肉食类食品无法出口,也会严重损害我国的国际名誉,使得一些国家对我国采取绿色壁垒的贸易行为,严重影响着我国外贸出口。比如2002年,我国出口欧盟的兔肉、鸡肉及冻虾等被检测出含有抗生素残留;荷兰等国家从我国出口的鸡腿中检测出农药和化学药物残留,结果欧盟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性食品。2004年,我国向日本出口的农产品和肉类食品全年被检出不合格产品477批次,占日本扣留进口食品总批次的43%。除外,俄罗斯、匈牙利、捷克、阿拉伯一些国家也先后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牛肉、猪肉和家禽等肉类产品,致使我国肉类食品和农产品出口世界各国严重受阻。

2 做好畜牧业生产中兽用抗菌药减量化使用的方略

2.1 充分认识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畜禽与水产养殖大国,也是兽用抗菌药物生产和使用大国。兽用抗菌药物在畜牧业生产、动物疾病防治、提高养殖生产效益、保障畜禽水产品有效供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但是,长时间以来,兽用抗菌药物在我国畜牧业生产中长期超剂量的滥用、不合理使用、违规使用原料药与不合格的复方制剂、使用人用药物、使用激素类药物和国家规定的禁用药物,又不执行休药期的规定等。结果造成动物源细菌耐药率上升,诱发“超级细菌”的出现,兽用抗菌药物防治效果大幅降低;兽药与农药在动物体内残留,加剧了兽用抗菌药物的毒副作用;残留的药物从动物体内排放到外界污染土壤与水源,造成生态环境被污染,从而威胁到畜禽水产品生产与产品质量的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给人类与动物的健康带来重大隐患。为此,国家决定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方案,这是从促进我国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与转型升级,保障畜禽水产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高度,而采取的积极果断措施。这对我国畜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与畜禽水产品出口贸易走向世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主席说:“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到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我们一定要遵照习近平主席的指示精神,敢于担当,扎扎实实地把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工作做好,做出成效来,让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喝得欢心”。

2.2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大监管力度

我国先后颁布了《动物防疫法》、《传染病防疫法》、《畜牧法》、《食品安全法》、《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规范》、《兽药管理条例》、《兽药质量标准》、《中国兽药典》、《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最高残留限量》标准、《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允许作饲料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使用规定》、《全国兽药(抗菌药)综合治理五年行动方案(2015—2019年)》,2016年8月国家14个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印发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随后又制定了《“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和《“十三五”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2018年,农业农村部决定在全国开展兽用抗菌药物使用减量化行动,并组织制订了《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方案(2018—2021年)》等法律法规。行政主管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这些法律法规,并要在执行过程中,结合生产实际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经验,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对兽药生产企业、饲料生产企业、养殖场、食品加工企业及经营市场等领域加大监管与检查的力度,强化动物用抗菌药物的监控与监测工作。坚决查办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防患抗菌药物耐药性风险,解决好畜牧业生产中滥用抗菌药与畜禽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问题,以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让人们真正吃到“放心肉”、喝到“放心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2.3 牢固树立生态养殖理念

目前,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畜牧业发展正在顺利的转型升级。我们要跟上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牢固树立全新的生态养殖理念。按照生态养殖的要求和目标,将现代科学技术与我国传统的养殖技术相结合,朝着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安全化、信息化的生产经营方向发展,以实现畜牧业生产基础建设完善、品种改良、科学饲养管理、饲喂绿色健康饲料、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疾病预防为主的现代生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人类提供安全、优质、无公害、健康的动物性食品,让人们“吃得放心”、“喝得欢心”,最终达到现代畜牧业生产资源良性循环、环境友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高度协调统一发展。树立生态养殖理念,要始终牢记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是畜牧业生产的最终目标,也是动物健康、环境健康、人类健康和产业健康的主旨。

2.4 严禁在动物饲料中添加药物添加剂

目前,由于在动物饲料中长期大量地添加药物饲料添加剂,用于促动物生长、预防保健和治疗动物疾病等,造成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增多,人兽共用的抗菌药耐药性增高,威胁到人类医疗资源;动物专用抗菌药耐药性逐年增高,严重影响到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因此,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要从饲料这个源头抓起。2008年1月欧盟全面禁止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作饲料生长添加剂。2008年日本全面禁止所有抗生素在饲料中添加。2011年韩国全面禁止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2013年12月11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开始禁止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2015年开始,我国在食品动物中禁止使用洛美沙星、培氟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兽药和2016年开始停止硫酸黏杆菌素在饲料中添加。当前要加强对饲料生产环节添加药物的监管,严厉打击饲料生产企业违法违规添加药物行为,并继续完善饲料检测标准与判定标准。预计到2020年底以前,药物饲料添加剂将会在饲料中消失,不能再用在饲料生产中。抗菌类的药物饲料添加剂将纳入兽药管理,不再允许在动物饲料中添加。同时要加强绿色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大力推广使用生态营养饲料,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动物性食品的安全。

2.5 加大对兽药生产企业与经营市场的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有兽药生产企业2 000多家,多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品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低。生产的兽药产品质量不稳定,粗制滥造;有效成分含量不足,防治效果差;有的任意改变生产工艺,组合复方制剂,在中兽药制剂中私自添加抗生素和化学药物,防治效果不确切;还有无GMP生产厂家、无兽药生产批准文号、无产品质量标准的“三无产品”在市场上流通等。因此,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兽药生产企业、饲料生产企业及经营市场的管理力度,依法依规对生产企业使用的生产原料、产品组方、生产工艺流程、产品质量检测、使用效果、储存、运输与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监管,定期与不定期进行检查与检验发现,兽药生产企业、饲料生产企业及经营市场超剂量超范围添加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人用药品、使用激素类药品与国家规定的禁用药品时,要坚决依法依规从快、从重、从严查办。严防非法生产、非法添加与销售的各种假冒伪劣兽药与饲料进入流动市场,流入养殖场。要严格规范兽药市场秩序,从源头切断假冒伪劣兽药与饲料进入流动环节,流入养殖场,以确保养殖生产安全与健康,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2.6 完善兽用抗菌药物监测体系建设

在实施兽用抗菌药物使用减量化行动中要进一步完善兽用抗菌药物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兽用抗菌药物应用和细菌耐药性监测技术标准和考核体系,形成覆盖全国、布局合理、运用通畅的监测网络。进一步加大对饲料、兽药及畜禽水产品质量和兽药残留的监测与检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快速进行处理,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目前,检测兽药残留的方法有快速筛选检测技术(包括微生物分析和免疫分析)和定量确定检测技术(色谱法和质谱法)等,但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还应加强新的检测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为基层提供检出率高效、快速、准确、技术先进、使用简便的检测技术,以尽快提高技术人员的监测能力与技术水平。

2.7 加快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与推广使用

在畜牧业生产中实施抗菌药减量化行动,防止抗菌药物滥用与长期超量使用,以降低抗菌药物给动物带来药物残留和细菌耐药风险。为此,要加快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与推广使用。目前,细胞因子制剂(如干扰素、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MHC-Ⅱ类分子、免疫核糖核酸等)、生物抗菌药(如抗菌肽、溶菌酶、细菌素、植物内生菌等)、益生菌制剂(乳酸菌、芽孢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酵母菌等)、酶制剂、酸化剂(有机酸、无机酸、混合酸等)、功能性蛋白小肽、氨基酸、寡糖、植物提取物(多糖、黄酮类、生物碱、植物酚、萜类等)为代表的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已成为新的热点,并初步取得了成功。在畜牧业生产中使用表现出不仅具有增强动物营养、促进消化吸收、调解动物肠道菌群平衡、改善动物生产性能、增强动物免疫力与抗病力的功能,还有杀灭细菌、抑制病毒、抗应激、抗氧化、中和毒素、解除免疫抑制、不污染环境的作用;同时又具有毒副作用小、不出现药物残留、不产生耐药性、高效、安全、实用的特点。在研发与推广使用抗生素替代品时要积极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走产、学、研、用创新发展之路。同时国家要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设立专项科研资金,集中优势科研力度攻关破难。尽快推出新型、高效、无毒、无残留、安全、性能好、经济价值高的抗生素替代品投放市场,为我国畜牧业生产中兽用抗菌药减量化使用,促进生态养殖、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3 结束语

在畜牧业生产中实行兽用抗菌药物减量化使用,防止滥用抗菌药物,以保障生态养殖的健康发展,这是完全正确的。2020年以后,药物饲料添加剂将从饲料中消失,促生长用抗菌药物、人兽共用抗菌药物和易产生交叉耐药性的抗菌药物等都要逐步退出,不能用在饲料生产中。目前,随着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与信息化科学的飞速发展,我国动物用生物兽药的研究与中兽药创新发展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为促进畜牧业的健康生产与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在畜牧业生产中实行兽用抗菌药减量的使用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生物兽药、中兽药、核酸药物、微生态制剂、生物活性肽、酶制剂及酸化剂等,可以替代抗生素使用,这是今后兽用抗菌药物研究与开发的方向。责任重大,前景宽广。

猜你喜欢

兽用抗菌药兽药
兽药残留检测中的优化与应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评价
农业农村部发布《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中兽药特点
抗菌药的常见使用误区
卷首语
科学使用兽用抗菌药百千万接力行动一一新正好
用抗菌药小心腹泻
兽药GSP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