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大开眼界的微生物助手
2019-01-04
微生物在我们的蓝色星球上无处不在,并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在持续探索、熟知各类微生物习性的同时,微生物的诸多妙用亦在不断被发现与挖掘。诸如“微生物云”的个体认定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微生物的食品发酵技术、微生物的塑料降解技术等,无疑都是微生物在诸多领域中广泛应用的缩影。
1.鉴于“微生物云”的个体菌群特征,在犯罪现场调查时,若能采集到特定的样本,便可帮助执法人员对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进行识别与认定
简单来说,微生物就是人们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其包括了真菌、病毒、细菌、原生生物、部分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群体。自从科学家在显微镜下清晰观察到细菌和原生生物起,人类便就此打开了一条通往微生物世界的崭新大门。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生活中并不会意识到微生物的存在。但事实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中,微生物无处不在,且数量巨大。仅以每一个个体而言,寄居于人体的微生物总量就达100万亿之巨!这一令人震惊的数字,比人体所有细胞总和的十倍还多!
微生物与人类社会和生活密不可分,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食品、环保、医药、刑侦等众多领域。加之科学研究的持续深入,微生物的诸多妙用也在不断被发现与挖掘。
能把你从人堆里找出来的微生物云
就生物个体的特征而言,人们往往会想到指纹、笔迹、人脸、声纹、虹膜、DNA等方式。这些技术手段借助的对象虽有所不同,但都是利用了其自身的特异性、稳定性与反映性,从而完成对某个特定个体的识别。除了前述技术手段外,科学家们目前已关注到另一种名为“微生物云”的新型个体认定方法。
美国俄勒冈大学的人体微生物研究团队经实验发现,在每个人的身体周边,都有一片由微生物所组成的“云”所包围。研究人员在实验条件下,要求所有测试对象在无菌房间内站立四个小时。而后,研究人员会通过放置于测试对象周围的空气过滤器,来采集其1米范围内的空气样本。此外,研究人员还会通过静止放置于地面上的器皿,一并采集可能遗留在测试对象附近地面上的微生物。为了确保该实验的可靠性并印证结果,研究人员招募了更多的测试对象进行了第二轮实验。待测试对象处于无菌环境下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便会采集相应的微生物样本。
研究人员对样本中的微生物DNA进行分析后,发现了诸多寄生于人体口腔、鼻腔、体表、肠道,甚至女性阴道内的细菌。更为神奇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这些飘浮于人体四周的微生物们并非“杂乱无章”,每个人身边的“微生物云”,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个体菌群特征。
从“微生物云”中所含的特定细菌种类来说,这一研究发现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疾病传播。譬如,在一些人的“微生物云”中发现的病毒或者寄生在健康人鼻腔或体表内的细菌,有助于研究人员分析、判断某类疾病传播的途径。但“微生物云”的个人菌群专属特性,更令其在人体认定,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身份识别上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法国著名犯罪鉴识专家埃德蒙·洛卡德曾提出过著名的物质交换原理,即根据案件现场中物质发生交换的性质与范围,不仅可以将证据种类、现场部位与被害人相互连接,且可以与特定的活动进行联系。研究人员认为,专属“微生物云”同样存在着物质交换的现象。人们的一举一动之间,都会影响到身体四周的“微生物云”。当身边有旁人经过,或者与他人发生接触时,即意味着两者之间的“微生物云”发生着交换。这种相互作用,每时每刻都发生在人们活动的空间里。
鉴于“微生物云”的个体菌群特征,在犯罪现场调查时,若能采集到特定的样本,即可以帮助执法人员对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进行识别与认定。不过,这一新型技术目前仍处于持续探索阶段。考虑到作案人在犯罪现场上的停留时间较为有限,且处于开放环境中的犯罪现场容易受到各类因素的干扰与影响,故这一新型技术的准确性仍须加以进一步验证。
可以“吞食”白色污染的微生物
塑料,可谓现代社会中堪比“双刃剑”的一项发明。这一耐用、轻便、廉价的工业制品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身处的蓝色星球带来了极大的麻烦。每年世界范围内都会制造出大量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的难以降解的塑料瓶。全球近200个沿海国家和地区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就高达3亿吨之多。巨量难以降解的白色污染,对于环境与生物都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破坏与影响。
通常情况下,微生物及其携带的酶是负责生物降解工作的“主力军”。但这一工作能力在白色污染面前,似乎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诸多常见的塑料都是烃类物质在特定条件下聚合而成的化学产物,其化学结构对于自然界而言属于外来新生事物,难以在自然界环境下及时、有效降解。从这一程度而言,即使是平时毫不起眼的一次性塑料水杯,都属于“科技之产物”。由于缺少“吞食”塑料成分的微生物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具有的较强抗降解性,大量丢弃在海洋和街头的塑料制品,即使超过了半个世纪之久也难以被分解。
针对已然成为全球性问题的白色污染,科学家也在思考如何对地球塑料垃圾进行清除。虽然普通的微生物难以“吞食”这些白色污染,但科学家仍没有放弃从种类繁多的“分解者”——微生物中寻找可以有效“吞食”塑料制品的“超级微生物”。不过,要找到一种能够“嗜吃”塑料的微生物,并非一件易事。有科学家“脑洞大开”,尝试从白色污染物最为密集的区域寻找这种能够“吞食”塑料的微生物。既然微生物想要在被白色污染物包围的环境下生存,其是否已然进化出了一套“吞食”塑料以获得营养与能量的生存技能呢?为此,科学家从一处塑料回收点收集了数百份包括土壤、废水在内的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污染的样本。在实验室环境下,研究人员将这些样本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材料予以混合并培养。最终,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具有降解PET材料能力的“超级微生物”。当这种微生物黏附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材料表面时,其能够分解出一种名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降解酶的蛋白质,从而将PET材料予以有效降解,最后转换成为两种化学结构较为简单的有机物——对苯二甲酸、乙二醇。相较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不仅是有用的工业原料,且比白色污染的处理要容易得多。
尽管能够分解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降解酶的“超级微生物”目前同样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但在蓝色星球的白色污染问题进一步恶化面前,人们或许手中又多了一种新型武器。
2.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具有的较强抗降解性,使得大量丢弃在海洋和街头的塑料制品,即使超过了半个世纪之久也难以被分解
3.塑料,可谓现代社会中堪比“双刃剑”的一项发明。这一耐用、轻便、廉价的工业制品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人们身处的蓝色星球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能帮你采油的微生物
不可否认,石油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蕴藏在自然界中的石油,不少需要通过对油田进行开采来获取石油。当油田在开发之初时,由于油多且厚,底下压力大,石油甚至可以“自喷”而出。随着开采年份的增加,地下压力逐渐变小,人们就需要向地下注水来进行“驱油”,并使用专门设备进行抽油。再过段时间,油田就会逐渐趋于“枯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油田中的石油真的已经枯竭,而是那些容易开采的石油被开采殆尽了。事实上,这些油田中仍蕴含着丰富的石油储量,只不过这些石油用传统方法难以开采。
为了能继续开采这些油田中的石油,科学家们找到了微生物来帮忙。就生物性质来说,微生物多为兼氧菌,无论是在无氧,或是有氧的环境下,微生物都可以存在。它们身处地下时,主要靠石油作为营养来源。通过将微生物与营养源注入地下油层,令微生物得以在其中存活、繁殖。在数千米的地底环境中,微生物可以将石油大分子链转变为小分子链。这一微生物采油技术,不仅能够降低石油的黏度、改善石油的性能,还能提升石油在地层空隙中的流动性。众所周知,在采油的过程中,油井的井壁会被石蜡、泥沙等物质堵塞,进而影响到正常的石油采收率。加入微生物后,其可以将石蜡等物质有效分解,将井壁或地层空隙被堵塞的区域重新疏通。
微生物在自然界环境下随处可见,通过微生物将大分子降解成小分子,其代谢产物不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因此,利用微生物进行采油的技术,堪称绿色采油方式。相较于其他化学采油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不会受到油田区域的限制。此外,微生物采油技术的成本也较为低廉。人们在使用化学试剂时,往往只能沿着沿线的孔隙管道来输送。但微生物采油技术则不会受此限制。微生物作为一种生物体,有着生存与繁殖的需求,故微生物不得不四处寻找营养物质,从而可以到达更为广阔的区域。
让食物更加美味的微生物
腌酱瓜、泡菜、臭豆腐等食物的口感,似乎源自其自身的独特味道。譬如,原本平淡无奇的白菜,在经过腌制做成泡菜后,其口感瞬间变得酸爽可口。不过,到底是什么让这些食物变得更加味美的?正是由于细菌与真菌等微生物的作用,才让人们有了更为饱满的味蕾体验。
食品科学研究表明,食物中通常含有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元素,其体积往往相对较大,难以对人们的味觉与嗅觉带来刺激。不过,食物中所含有的微生物为了自身所需,会将前述大分子降解成脂肪酸、糖类、氨基酸等小分子。随着分子体积的减少,人们得以享受到食物的味蕾体验。此外,微生物为了实现其信息交流等需求,还会合成一些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存在,同样能够令食物产生独特的口感与味道。
4.乳酸类细菌产生的“代谢废物”不仅能够令泡菜的口味更为醇厚,且能使得一些常见的致病菌难以在食物中存活
5.路凯夫青霉菌能够让路凯夫奶酪拥有特殊的辛辣香气。奶酪工人将路凯夫青霉菌加入牛奶后,其便开始了繁殖过程,并在奶酪中留下蓝色的纹路
利用微生物进行食物的发酵与烹饪,在当下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譬如,在奶酪的生产与制作过程中,微生物往往会起到极为重要的口感调节作用。更为神奇的是,在各类青霉菌中,有两种即是以奶酪的名字来加以命名的。路凯夫青霉菌(Penicillium roqueforti)能够让路凯夫奶酪拥有特殊的辛辣香气。奶酪工人将路凯夫青霉菌加入牛奶后,其就开始了繁殖过程。为了确保菌群生长所需要的氧气,工人们会用金属针刺在奶酪表面戳出孔洞。路凯夫青霉菌则顺着这些小孔生产,并在奶酪中留下蓝色的纹路。另一种卡芒贝尔青霉菌(Penicillium camemberti),则会在卡芒贝尔奶酪上留有美丽的白色斑纹。有美食家评论到,卡芒贝尔青霉菌在奶酪中的繁殖,不仅会为奶酪带来诸如蘑菇般的香味,更能令奶酪具备黏稠、柔软的质感。
微生物的生产与繁殖,的确能够令食物更加美味。但更为神奇的是,对于某些微生物而言,促使食物变得可口的可能只是其自身的“代谢废物”。寿司可谓利用乳酸类细菌进行发酵的典型范例之一。诚然,现代寿司多在品尝时,加入少许的醋使之变酸,但传统的寿司酸味则是由乳酸类细菌发酵所产生。此外,泡菜也是口感极为独特的一类食物。乳酸类细菌产生的“代谢废物”不仅能够令泡菜的口味更为醇厚,且能使得一些常见的致病菌难以在食物中存活。就乳酸类细菌生存、繁殖的环境来说,其是微生物中少数能够耐受低氧与高盐环境的类别。这些细菌适应了所处环境后,就会大量产生乳酸,而其他大多数细菌则难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存活。旧金山的酸面包,无疑是当地的一种特色食品。这种面包的特殊口感,同样源自一种名为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的乳酸菌的发酵产物。微生物中,能够产生乳酸的细菌足足有几百种,其可以将糖类转化为乳酸。对于此类微生物来说,乳酸只是其自身的代谢重点,或者直接即可称之为“代谢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