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的好朋友和怪习惯
2019-01-04
图 / 李 鹏
如果统计一下有多少人看过卓别林的电影,却不知道卓别林本人长什么样子,恐怕超过一半的人会举手。“流浪汉”的形象深入人心,卓别林“流浪汉”造型的小玩偶一度脱销,那么卸了妆的卓别林长什么样呢?他在生活中又是怎样的人呢?
◎ 41岁的卓别林和36岁的梅兰芳
卓别林的世界级好友
关于交朋友这件事,卓别林不走寻常路。前几期的文章里放入了卓别林和一些“世界级名人”的合影,小意粉们纷纷提问:那是合成的吗?太小看卓别林啦!卓别林的“同框”好友,偏偏跨界到出人意料!
卸下妆容的卓别林,连京剧大师梅兰芳都没认出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前往美国演出,电影名城洛杉矶的剧场工作人员特意为他准备了欢迎酒会。酒会上一位个子不高的绅士热情地与梅兰芳握手,梅兰芳第一眼看他只觉得眼熟,但竟然没看出来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卓别林。要知道,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卓别林的电影就已经风靡中国了。
◎ 周恩来总理和卓别林
◎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卓别林
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瑞士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特地邀请卓别林来他的住所做客,他们一起观看了中国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周总理还请卓别林吃了北京烤鸭。
没人知道卓别林和爱因斯坦究竟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城市之光》首映的那天,爱因斯坦原本是在洛杉矶参加学术会议,却硬生生被卓别林拉到影院为电影捧场。身为好朋友的爱因斯坦看得很走心,看到最后还忍不住擦起了眼泪。
卓别林有一句很幽默的名言:“人们为我欢呼,是因为他们对我了如指掌;人们为爱因斯坦欢呼,是因为没人弄得懂他。”的确,电影不同于高深的物理理论,卓别林用最直接的方式向不同层次的观众们传达着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这是人们喜欢他的原因。
这个世界喜欢卓别林的方式多种多样:迪士尼公司将卓别林的经典动作和笑料用在米老鼠身上;据说希特勒在家偷偷看了两遍《大独裁者》;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为卓别林封爵;印度解放运动领袖甘地,为吸引更多有影响力的支持者而会见卓别林。
◎ 卓别林和甘地
谁还没个怪习惯?
卓别林在生活中待人非常友好,不过一开工,就有数不清的怪习惯。如果卓别林的片场助理辞职前需要和新助理交接工作,场面一定是这样的:
不要让片场出现任何橡胶道具,他害怕橡胶;
上下班谁都不要戴有流苏的绒线帽子,他不和这样的人说话;
牛奶一定要冷藏之后才可以给他喝,热牛奶绝对不行;
如果拍电影的时候有奇怪的臭味,可能是他的袜子太久没洗;
如果他衣领上沾着发臭的香蕉块什么的,记得尽早把它弄下去;
对了,演员们常常会有受“虐待”的感觉,你要负责安抚他们的情绪……
还有,他拍一个镜头有可能会用掉一整卷胶片,拍摄之前要准备充足;
是灵感吗?
有人说,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让人哭很容易,让人笑反而很难。卓别林怎么能想出那么多笑料呢?是他常常灵光一现吗?
曾经有人举办过一场“卓别林模仿大赛”,卓别林自己也偷偷匿名参加,结果只拿了第三名,他觉得这简直是人生中最大的笑话。
当然,前两名模仿者即使演得再像卓别林,也只是模仿了他的表情和动作,而发自他内心的原创能力是谁也模仿不出来的。卓别林曾在回忆录中说:“逗人乐没有什么秘密。我所做的就是睁大眼睛、保持警惕、留意任何可以用在电影里的事件和情形。”
在他的电影中,无论是流浪汉自己遇到各种“倒霉”的事情,还是他“倒霉”的同时也把别人“拉下水”,甚至是一个衣冠不整的人装模作样表现出的种种窘态,都令观众们发笑。卓别林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他深深了解大众的“笑点”在哪儿。别小看这个能力,这些都是心理学家们才会专门研究的课题,而卓别林依靠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从不停歇的思考做到了。与其说是灵感,不如说是用心!
卓别林长着一般人的样貌,像一般人一样有些怪习惯,但他对电影事业的专注与努力却异于常人,非凡的成就往往需要这样的“不一般”,不是吗?
◎ 我戳,我戳,我戳戳戳
◎ 方向盘还有,方向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