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古筝教学创新探索
2019-01-03朱蓉
朱蓉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高校教育教学和创新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高校“互联网+古筝”教学中与互联我信息及数据进行深度融合,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有利于高校可持续发展,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古筝教学
中图分类号:J632.32-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33-0212-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态——“互联网+”。2016年,教育部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全方位融合"的战略部署,“互联网+教育”的观念由此更加深入,二者的结合不仅能让学科发展获得灵感、获得创新能力、甚至能产生高效的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作为民族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教学模式要做出与时俱进的改革,既是对传统古筝教学模式的创新,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二、高校“互联网+”古筝教学创新措施
(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高校古筝教学内容多年来套用教学大纲的内容,长期没有得到更新,在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课本上的知识略显滞后,理论停滞不前,观点比较片面。现今的互联网上的信息更新速度极快,通过专业教师的筛选将互联网上的知识纳入各章节的教学内容中,补充传统教材内容的不足,把最新的动态知识和教学内容相结合起来,上传到快手、微信、微博等各种视频软件上,让学生接受的知识始终处于最前沿,让学生充分感受互联网的学习思维方式,既可以弥补传统书面教材信息表现手法单一、资源有限的劣势,又可以丰富课堂的知识量、活跃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课堂将会更加生动有趣,富有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个性化教学
当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社会,信息高速膨胀,学生的学习内容多压力大,传统的古筝课堂流水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学生的需求,书本知识不再作为绝对的权威,而是需要能够满足学生个人对知识需求的因材施教的教学。“互联网+古筝”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循环播放自己想学的知识,满足学生对个性化艺术风格的古筝技艺的追求,满足学生对古筝演奏独一无二的理解。从古筝演奏技巧各流派内部的交叉学习来说,由于古筝在流传过程中受地域、时代、历史和环境的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各个派别的演奏风格各异、各具特色,在互联网+提供的資源上,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各大流派的演奏教学视频,亲身感受名师课堂,教师针对学生的情况再进行相应的辅导和点播,并进行比较和鉴别,让学生了解更多、更优秀的弹奏技巧和风格,更加注重探索知识的来源与应用,使古筝学习的学术氛围增强,实现了视野的开阔和古筝演奏技巧的提高,达到了课程和资源的最大利用率,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实现学习的自主化、多元化、个性化。
(三)多学科的交叉教学
面对知识大爆炸的二十一世纪,高师音乐教育的本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教育,还要关注音乐中丰富的艺术内容、与学科的相关文化,形成一种全面育人的、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新型教学体制为主要目标的艺术教育。突破传统意义上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的边界和界限,可以派生出新专业,通过跨专业,甚至跨院校合作,开放专业框架,加速不同门类艺术之间以及不同国界文化艺术交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跨专业、交叉选科,按需选科的全新的开放式课程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让古筝学习的学术氛围增强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比如,介绍乐曲的流派演变时可以选择文学史方面的老师讲解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以帮助学生更好把握演奏的时代特征;讲解触弦技巧时可以请力学方面的老师讲解相关知识,印证正确的发音技巧,通过横向的联系让学生以更宽的视角了解乐曲演奏技巧,理解音乐,等。
三、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民族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在“互联网+”时代,就需要培养“互联网+”人才,“互联网+古筝”在高校教学中的融合是音乐教学的重大发展,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有的放矢的让高校古筝教学围绕“互联网+”能使知识得到有效的传播,使课堂变得生动、富有内涵,是理论与实践良好的结合,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是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的。
参考文献:
[1]郑奥童.“互联网+”背景下音乐教学研究[J].戏剧之家,2018(07).
[2]高鹏,高鲲,陈超,等.“互联网+”视域下声乐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北方音乐,2017(08).
[3]毋茜.浅谈“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戏教育现代化,20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