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音乐治疗思想研究对象中的文学作品:理由与信息

2019-01-03左志坚彭贵珍曲宁刘丽纯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音乐治疗文学作品

左志坚 彭贵珍 曲宁 刘丽纯

摘要:中医音乐治疗研究对象,包括音乐治疗思想和音乐治疗实践。前者属于基础理论研究,后者属于临床应用研究;前者侧重于古代,后者侧重于现当代。由于中国文人与医者的传统文化特征,以及文学作品中的民俗学内容,使历代文学作品也可以成为中医音乐治疗思想的研究对象之一。文学作品中含有较为丰富的古代音乐治疗信息,比如养生观、医理、音乐治疗体验和事迹等。

关键词:文学作品;音乐治疗;儒医合一

中图分类号:J61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33-0001-02

一、引言

笔者在论述“什么是中医音乐治疗”曾提出,中医音乐治疗是一门集中国传统音乐学、中医学和中医心理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它是以中医学理论和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为基础,吸收中医心理学理论与治疗方法,有计划的利用音乐或音乐体验为手段,以健康为目的(防病、治病、养生、康复等),研究音乐治疗的思想与实践,并将它们运用于临床的一门学科。从中可以看出,笔者强调中医音乐治疗研究对象包括两大基本内容:音乐治疗思想和音乐治疗实践。前者属于基础理论研究,后者属于临床应用研究;前者侧重于古代,后者侧重于现当代。

具体而言,中医音乐治疗思想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见于文献记载,表现为思想形态和实践行为的音乐治疗理论与案例。这些文献主要有如下六类:历代各种医书中的有关论述;儒家及其他典籍中的有关论述,比如《左传》、《国语》、《礼记》等;子书中的有关论述,如《淮南子》、《吕氏春秋》等;历代各种史书中的有关论述,比如二十五史中的乐志、律志等;历代各种音乐学文献中的有关论述;以及历代各种文学作品中的有关论述,比如诗、词、曲、散文、骈文、小说等著作。

将上述各类文献中的前五类列为中医音乐治疗思想的研究对象,较好理解。至于将最后一类——文学作品也列为中医音乐治疗思想的研究对象之一,笔者觉得有做出合理解释的必要,以彰显文学作品在中医音乐治疗思想研究中的价值,并以此引起学人的注意。本文将从理由和内容——即文学作品为什么可以作为中医音乐治疗思想的研究对象、文学作品中可能包含怎样的古代音乐治疗信息两方面,加以详细说明。

二、文学作品成为中医音乐治疗思想研究对象的理由分析

将文学作品列为中医音乐治疗思想的研究对象,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两点。

(一)人的特征即文人与医者本身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中国古代文人身怀音乐或医学知识,医者具有良好的文学艺术修养并非个例。至宋代起,“不为良相,便做良医”是文人的人生目标与普遍现象,儒医合一特征成为中国文人身上的显著标签。因此,既能吟诗作赋,又精于医理药理成为古代文人的一大特征,而既能治病又精通文学艺术亦成为古代不少医者的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将对健康、养生的追求、体验与描绘倾注在其文学创作中,尤其是那些身兼文学家与音乐家(有些人虽还够不上音乐家但一般都通晓音乐),或者身兼中医药学家与文学家的人,比如汉代的枚乘、魏晋时期的嵇康、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等。枚乘著有《七发》,记载有音乐治疗内容(还有心理治疗);嵇康的《养生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养生论文;陶弘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作为道教思想家、中医药学家、文学家,在文學、天文、艺术、中医药学诸方面都有巨大成就。

在唐代,出现了一批精通医药或身兼医者的文人,似群星镶嵌在祖国的天空,熠熠生辉,如刘禹锡、郑虔、张籍、王维、白居易、杜甫、柳宗元等。刘禹锡著有《传信方》一书,该书中的条目被历代重要方书如《证类本草》、《普济方》等不断加以引用。白居易做有中医药诗作百余首,有些诗作中有音乐治疗的内容。大诗人杜甫通晓医籍本草,甚至有采药、种药、炮制、卖药的生动实践与人生经历至宋代,大量儒医开始出现并活跃在社会生活中。他们或以儒为业却精中医的理法方药,或以医为业而通经史子集,或举进士第兼懂岐黄之术。宋代以来,儒医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已被整个社会接纳。范仲淹喊出的“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口号在宋代流播甚广,成为当时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文人理想与坚定追求。著名的文人沈括、苏轼、欧阳修、王安石、陆游等均精通医药,这绝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宋代的“儒生与文人参与中医药相关的活动成为集体性行为”。1

金元时期,由于医学教育具有儒学与医学相互结合以及汉人地位降低至许多儒生转向攻医的特点,因此继续造就了大批儒医。医学教育中儒学内容十分重要,研习儒学经典成为医学生的必修内容,元代甚至规定,不学习《四书》的人(《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宋元以降,《大学》、《中庸》就成为学校官方指定教科书与科举考试必读书),禁止行医。

这一时期的名医如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李庆嗣、罗天益、朱丹溪等都是典型代表,其中朱丹溪因为儒学功底深厚而被称为东南大儒,地位崇高。金元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耶律楚材也是通晓天文地理、律历术数,精通儒、医、道的名臣,是这一时期精晓医道的文人代表之一。又如元代文学家陶宗仪所作的笔记体名著《南村辍耕录》,就广泛涉及中医药,内容包括引述《皇帝内经》、道家炼丹术与医学(道家炼丹所用的水银、朱砂、硫磺都是中药)、介绍药物功效及用法、解释医学名词、记载某些疾病治疗,以及道德与医术、疾患的关系。此时期医学与文学交相辉映,诞生了医学水平与文学水平俱佳的作品。朱丹溪就有药名诗存世:“牡丹亭边,常山红娘子,貌若天仙,巧遇推车郎,于芍药亭畔。牡丹花下,一见钟情。托金银花牵线,白头翁为媒,路路通顺,择八月兰开吉日成婚,设芙蓉帐,结并蒂莲,合欢久之,成大腹皮矣。生大力子,有远志,持大戟平木贼,诛草寇,破刘寄奴,有十大功劳。当归期,封大将军之职。”整首诗以药名写成,所讲述的生动爱情故事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杰作之一《牡丹亭》的创作素材

(作者是明朝大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明代,医儒不分成为整个社会共识和自觉行为。当时的著名

医学家王纶提出“医为儒者之一事”,認为儒生应当修医知医。在学医先学儒、医儒兼修互修思想引导下,加之发达的官办医学和民间医学教育,明代全民学医之风盛行,成为中医学的鼎盛时期。有明一朝,“医家众多,著名的医学家,见之于史志的当以千计”。2明代著名医学家中还出现了以文学家流芳于世者,比如殷仲春、兰茂等。此时期诞生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名著就含有不少中医药知识,反映了文学家们较好的中医药学功底。比如《三国演义》第78回记载了4则华佗医案,分别是《蒜齑吐蛇》、《服药吐虫》、《眉间生瘤》和《犬咬足趾》;《水浒传》中描写了全科医生安道全的高超医术,在外科、皮肤科、内科、情志等领域为梁山将士疗疾。

清代,不仅儒士文人均知医,而且医家由儒而医成为习惯,儒学经典成为先修课程。文人通医、医家通文通乐一如前代诸朝。比如温病四大家之一的薛雪,既是著名诗人、画家,又是著名医学家。著名医学家徐大椿,精通文学与音律。一些文学家虽不以医流芳史册,但他们的作品中均有涉及医药的内容。这些内容,既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医疗状况,也足以说明作者对医学的通晓程度。最具代表性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与李渔的《闲情偶寄》,这两部著作涉及了众多的中医药知识和养生知识,既有饮食保健和养生延年方面的常识,又有中医基础理论和理法方药等较为专业的知识。《闲情偶寄》就阐述了如何通过听琴等活动进行养生保健,这当属音乐治疗范畴。此外,作为清代文学名著的《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老残游记》、《官场现行记》、《孽海花》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都或多或少、或浅或深的涉及中医药。

(二)民俗学角度,即文学作品中记载了不少含有中医药学内容的民俗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记载了包含中医药学内容的民俗。比如饮屠苏这个民俗,唐代顾况诗作《岁日作》:“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宋代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明朝叶颙《己酉新正》“: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穉,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这些诗作都说到了正月饮屠苏酒这一习俗。饮屠苏酒不是普通的饮酒,其目的正是预防疾病。屠苏实为中药,相传是名医华佗所创,后经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大力推广而流传于世,

《辟温》(《千金要方》卷九)对其功效与配制有详细记载:“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岁旦屠苏酒方:大黄十五铢……屠苏之饮,先从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饮药酒得三朝,还渣置井中,能仍岁饮,可世无病。当家内外有井,皆悉著药辟温气也。”

又如立春有咬春之民俗,咬春中吃萝卜是不可缺少之内容。表面看咬春只是一种民俗,实际上是先人早已认识到萝卜的药物特性,吃萝卜正是古人健身祛病的经验总结。古代医家在他们的著作中都相继指出萝卜的药物特性,如南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其实作为文学经典的《诗经》,早就有关于萝卜的记载。

关于《诗经》中的中医药知识,有必要再论说几句。《诗经》为我国诗歌总集,汇聚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我们习惯上将其视作文学史上的名作。其实《诗经》也蕴含有许多中医药知识,涉及药物、疾病、治疗与保健等方面。它记录了植物类药物60余种,虫类药物90余种,矿石类药物10多种,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文献。它还出现了病症名几十种。3

总之,一方面,中国古代文人通医精药,熟习医籍本草,深究医理药理,甚至亲自行医看病。尤其是唐宋以降,文人谈医论药、行医救人成为了传统。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中记载了不少含有中医药学内容的民俗。正因为许多文学家都兼通医理甚至精通医道,古代不少文学作品也成为承载和传播医学知识的重要载体,隐藏着丰富的古代音乐治疗信息。

三、文学作品中可能包含的古代音乐治疗信息

文学作品中可能包含的古代音乐治疗信息,大致有两方面:

(一)提出养生观或阐明某些医理

这些信息阐述个人的养生观,为当世及后人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做法,比如嵇康的《养生论》、苏轼的《问养生》等,都详细论述了养生诸条。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出的“绥以五弦”主张,实质上就是一种音乐治疗。还有,有些作品中阐明了某些医理药理或治疗事例。如唐代刘禹锡的《鉴药》,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等。尤其是《红楼梦》,“据统计,书中涉及的医药卫生知识达290余处,5万余字,使用的医学术语161条,病名114种,病案13个,方剂45首,中药125味,许多章节中都有医学知识。”4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医药知识(也包括作家本人的医学修养)可见一斑。

(二)记录音乐治疗体验与事迹

文学作品中的有些信息反映了作者本人凭借音乐的手段调节身心状态、康复身体的体验与事迹。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多次在诗作中提及弹奏古琴时对自己身心的调节甚至治疗作用,《好听琴》曰“本性好丝桐,心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听弹古琴〈渌水〉》云:“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泛声。西窗竹阴下,竟日有馀清。”《船夜援琴》写到:“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谈,其间无古今”。这些诗反复强调音乐对人的

“销疾”、“心平”、“心静”等作用。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著《琴枕说》,其中记述到:“余家石晖琴

得之二十年,昨因患两手中指拘挛,医者言唯数运动,以导其气之滞者,谓唯弹琴为可。亦寻理得十余年已忘诸曲。物理损益相因,固不能穷至于如此。老庄之徒,多寓物以尽人情。信有以也哉!”5讲自己两手的中指都出现了“拘挛”的症状(是由于整日里书写不辍,手指劳累过度所致),肌肉抽搐,难以自控。医生建议欧阳修要多活动手指疏导气血,并大力推荐弹琴。由此治好。他还在另一篇文章《送杨置序》中说道: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6记载自己曾因政事忧伤,形体消瘦,屡进药物无效,后来通过学琴、弹琴,心情逐渐从忧郁、沉闷转为愉快、开朗,最后痊愈。《送杨置序》不但记录了欧阳修自己音乐治疗的案例,还记载了他劝说他的好友杨置进行音乐治疗的案例:杨置因屡试不第而情绪消沉,精神抑郁。欧阳修知道后,将自身体会告知好友,并送给他一把琴,让其通过音乐治疗而康复,“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说的就是这件事。

四、结语

综上,古代形式各异的文学作品中有文学家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或对中医药学知识进行描述与普及,或有籍以音乐手段而行自身养生康复之道的体验与感悟,或有对社会芸芸众生疾病治疗进行的描绘与记载,异彩纷呈,颇有价值。尽管是文学的形式,但凭借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这种特点,它成为我们认识古人防病治病的一面镜子,其中反映的包括音乐治疗在内的医理药理等非常真实可信。所以,历代文学作品可以成为中国音乐治疗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值得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2017年)规划项目:《先秦-南北朝时期音乐治疗思想史》成果,项目编号:17YS23。

注释:

123王明强,张稚鲲,高雨.中国中医文化传播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202,292,74-80.

4刘懿,蔡艺芳,张煜.古典艺术与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05):04.

5陈广宏.古文精华历代小品选[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156.2004(02):600.

猜你喜欢

音乐治疗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浅谈音乐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困扰问题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