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
2019-01-03冉翠丽
冉翠丽
摘 要: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最关键的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在小学阶段,一切的学习都从这里开始,也是学生接受正式教育的阶段,这段时间,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为了将来的学习打基础。在此,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各门学科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都要引起重视。作为一名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小学生不但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很重要,道德与法治观念也应该有所提高,现在小学也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课,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有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素养跟法治观念教育的教学工作,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日常道德涵养,强化生活中的法治、法律认知观念,教师可以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文章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现状,对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工作开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要比单纯的传授知识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可以提升学习效率。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更好去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有效的学习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创造独立的学习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只负责听课。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都是等着教师宣布现成的答案,永远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这次教师要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效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出发,针对学生熟悉的知识设置悬念、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自我理解的能力,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加开阔。
二、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教师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不断创新已有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教学不要一味地灌输知识,要适当留有空白。这样能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索,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突破常规,得以创新,解决问题,给出最科学的答案。学生也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学以致用。
三、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现代教育理念主要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明确课堂地位的变化,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教师才能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教学思想,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面,打破传统教学的循规蹈矩,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其次,在教学中,合理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向,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使用多种方式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明确摆正自己的位置,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重视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不断改革教学思维,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对教学环境和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不断优化,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面对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新的教学理念,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成绩差异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充分做好教学设计和课程规划,考虑到综合研究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以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不断发展,提高自身核心素养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備的个人素养。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的太阳,更是我们未来的希望。所以,道德与法治观念的教育要从小学生开始教育,从小学抓起,使得每位小学生都能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在学校的全面课程和学习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得以全面发展。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始终贯穿新的教育理念和方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拓展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也能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不仅为他们学习各门学科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还培养了他们健全的人格,使得他们的个人素养越来越高,也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艳萍,伊文萍.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小学生的影响[J].生活教育,2018(3).
[2]陈改芳.开展实践活动 培养品德少年:基于实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J].教师,2016(5).
[3]刘晓丽.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新要求[J].素质教育,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