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造型规律初探
2019-01-03邹国美
邹国美
摘要:当我们具备了创作愿望时,一切画面乃至画家的情怀,要通过画笔表现出来。《芥子园画传》这本传授古人技法的优秀教科书,能让你叩开中国山水画这扇神奇的大门。画传将天地间自然物象用概括的手法转换成了艺术形象,形成了整套完整的艺术语言。本文试以芥子园画传为例,来探讨中国山水画的造型规律,通过各种语言规律,赋予山水画生命的感受,最终抵达天然大道。
关键词:山水画;造型;规律;芥子园画传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33-0051-01
一、赋予物象生命感受
中国画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写意画,都是将写意精神贯穿于其中的艺术。南齐谢赫六法中首曰:“气韵生动”,而要画面气韵生动,首先就必须在画面上塑造出有生命的个体艺术形象。一草、一木、一树、一石、一泉水、一片云都要能会呼吸、懂情感、有姿态。画传上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画的。如其中杂树或扶老携幼、或顾盼生情、或摇曳多姿,时而象T台模特,造型各异又有独具风采(画谱山水篇70页黄公望树法一组);时而象和谐之家祖孙同堂又各自生动(71页刘松年杂树法)。老态聋钟与生龙活虎,婀娜多姿与傲然挺立在画面上随处可见。这一棵棵一株株不同的个体,按艺术的规律融合在一幅幅画面里,决不“状如束薪”也不“架上悬巾”树石云水都有了生命的律动。
二、简练语言概括出生命形象
《芥子园画传》是刻本,他只有自然物像的外线和内线,并无多少笔墨描摹自然的物象细部,然而这并不影响它塑造具有生命意义的形象。他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枯湿、虚实表现出了林木山石的外形、阴阳向背、左顾右盼等。同时也用这些具有对立面的线条刻画出了林木、山石乃至云水的内部结构及有序的组合关系。谈到画石,画传讲“起手当分三面”以显气骨,而三面之线则大有讲究,受光之线也即裸露之面,空灵虚缓,不讲光感自生光感,背光之线也即阴面之线,沉着凝重,不谈明暗自显明暗。侧光之线也即灰面之线,柔和自然,不思蕴藉自有蕴藉。三根线三大面凹深凸浅、称量厚薄、礬头菱面,形态心骨备矣。
三、规律性符号在画面中的作用
南宋著名画家李唏古的一首七绝:“云里烟树画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道出了山水画家的酸甜苦辣。混沌宇宙大千世界,繁山密林浮云飞泉,高人雅士皆靠画家一管之笔,从容悠闲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代先贤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给后人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笔墨语言,使得后代山水画家的精神旨归得以充分体现。细看画传,描绘自然物象而成艺术形象的规律性符号无处不在,鹿角出枝、蟹爪出枝既生动又形象,临习者一目了然;胡椒点、菊花点既统一又变化,临习者过目不忘;斧劈皴、解索皴既明白又通俗,临习者明朗清晰。
四、以书入画,是意象的核心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题《枯木竹石图》一诗,道出了成就中国画的本质——书法即画法,画法即书法此乃千古不易之理。避开笔法不谈,就我国早期象形文字取法自然之物象这一事实“书画同源”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画家最讲笔墨。画传上称黄公望画山“山之外轮极力奇峭,笔于直中有屈,一笔数顿。中则直皴,矗耸有势。”直中有屈,矗耸有势,如此线条不谙书法又安在焉?其实,黄公望作水墨山水画喜用草籀之法,苍茫简远而气势雄秀,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誉。董其昌在用笔用墨上皆有极高造诣,不断创造出新的审美情趣。自云“:余画与文太史较,各有短长。文之精工具体,吾所不如,至于古雅秀润,更进一筹矣”。古雅秀润主要得力于用墨,然不深解用笔之道又如何有用墨之高?
五、天然大道是创作的终极目标
一切生命个体,最终将入天然大道。此大道即画传呈现给世人的“幽林深处听潺湲”的诸多画面。其间元素:山石、树木、桥梁、楼阁、屋宇、飞瀑、流泉、云霭、人物皆变幻莫测而又安详统一,赏之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真正是可望、可游、可居,令人起高隐之思也。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芥子园画传》乃古人笔墨精神之总结,虽经翻刻模糊不清,但仍不失其“上穷历代,近辑名流,汇诸家所长”,以启蒙后学,抛砖引主之功效。临习者如能进而以天地為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必将以此为梯,登上山水画艺术之高境。
六、结语
元代画家钱玉谭有首诗:“烟云出没有无间,半在空虚半在山。我亦闲中消日月,幽林深处听潺湲”。这首诗描述了一片意境幽远,静穆空灵的迷人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所营造出来的一种氛围,一种人们向往的心象。而掌握了上叙规律,我们就有可能抵达这样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清)《芥子园画传》,金陵芥子园刊本,康熙十八年刻本.
[2](清)秦祖永.桐阴论画[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黄宾虹.黄宾虹美术文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4](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搂藻堂刊本,乾隆三十六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