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庆:画画是一个幸福又艰辛的过程
2019-01-03李瑾历宋东倢
李瑾历 宋东倢
他拼命往上爬,一次次无功而返,但从未放弃过求画的念头。
他机警幽默、乐观豁达,他把自我的性情带进艺术之中,清贫而寂寥的童年成就了他的艺术梦想,他就是冯永庆。
梦想的火种从未熄灭
馮永庆善于画工笔写意画,《残荷惊秋》《听雨》《紫韵》《玉立》等,上有独怜幽草岸边生,黄鹂深树鸣;下有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他的山水、花鸟写意作品,沟壑、瀑布、树木、房舍、麻雀、蝴蝶、蜻蜓、蚱蜢、鱼类等,都来源于对实物的写生。荷、梅、兰、竹、菊、葫芦、葡萄、柿子、牡丹、水仙等多由于看多而心中有之。
画了一甲子工笔写意画,期间常常受到环境与灵感的阻碍。他拼命往上爬,一次次无功而返,不知道在里面绕了多久,但是冯永庆从来没有放弃过求画的念头,因为这一秒的不放弃,下一秒才会有坚持。他的山水草木画,就像他自己的人生一样,小草因为永不放弃,才从星星点点的渺小,汇成一片绿意大地;瀑布因为永不放弃,才从滔滔不绝的水滴,聚积成海洋;山丘因为永不放弃,才冲破阻碍,变成一座座群山。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冯永庆的绘画生涯源于上世纪50年代去邻居家拜访,见其墙角一幅五彩斑斓的水粉画,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点燃了懵懂时期他生活中的色彩。
冯永庆的父亲是知识分子,冯永庆上下共有6个兄弟姐妹。父亲收入微薄,靠着一点工资养家糊口。对于小时候他想学画画的意向,父亲持中立态度:不支持也不反对。
20世纪60年代,17岁的冯永庆上完初中后迎来了人生第一个转折点——结识了他的第一个导师佟雪凡。出现在老师的身边时,他都保持着“敬”、“静”、“净”、“竞”四个字。规规矩矩不多说话,给老师留下好印象,学到了很多东西。他跟着老师一直学到文化大革命期间,老师被下放到乡下,从此二人分隔异地。
1965年,冯永庆在维修纺织厂当工人,有美术特长的他在厂子里搞起了宣传活动,业余时间里他继续画画。改革开放后,他的工笔写意画风重新回归于手,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1987年,冯永庆上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以优秀学员的成绩毕业,后被正式调到长春市少年宫做美术教师。小到十几岁孩童,大到30岁的成人,其门下魏宏声、赵健、魏兰沣等已尽得真传,活跃在全国画坛,颇有名气。冯永庆倾囊相授,时刻教导学生们,“画画的人看世界是以画家的眼来看,画人物要了解人物的背景历史,画花鸟要了解花鸟的习性跟生活的环境。要看山石的走向、结构、纹理,瀑布是怎么下来的,树木是怎么生长的。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似则媚俗。”
我不是名人
冯永庆一直强调自己只是个“人名”不是“名人”。事实上,他参加过很多省市画展,也获得过不少奖杯。出版有《冯永庆工笔作品选》《当代中青年画家系列——冯永庆中国画作品集》《唯美新势力精选系列——冯永庆中国画作品选》等。
冯永庆画法千变万化,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笔底春风,不拘绳墨,意在笔先,栩栩如生,笔法坚挺,色彩明彻,构图严谨。未来,冯永庆仍将不忘初心,努力作画,套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撸起袖子加油干。
冯永庆
号大研堂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工笔学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