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县区级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探讨
2019-01-03何彬
何彬
摘 要:本文以定陶区为例来分析县区级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现状以及实践,利用SWOT分析方法,在重点掌握定陶区图书馆在精准扶贫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将各因素相互匹配进行研究,以期选出最佳组合提出图书馆要参与到定陶区贫困人口的工作中,提高自身对文化精准扶贫的认识及参与意识,加强精准扶贫的相关调研与研究,并且要在扶贫资金上集思广益。
关键词:县区级图书馆 精准扶贫 文化扶贫 SWOT分析
一、文化精准扶贫提出的背景
“精准扶贫”思想最早在2013年11月提出。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2016年2月,提出扶贫、脱贫的措施要得当,工作要准确,要准备不同人群的情况,切入要点,扶贫到位,不可粗枝大叶的扶贫指导思想。
二、定陶区扶贫的调研概况
(一)定陶区扶贫、脱贫现状
定陶区图书馆通过积极开展走访调研、整理数据,了解定陶区文化生活现状,通过资源宣传分享、知识集中培训等形式投身到精准扶贫当中,在文化精准扶贫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定陶区现有12个镇街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67个村居,1044个自然村,70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55万。近年来,定陶区紧跟中央和省市扶贫、脱贫的政策指导思想,坚持扶贫、脱贫精准化,思路创新化,组织精细化,扶贫、脱贫工作取得了扎实的成效。截止到2017年定陶区仅有11个村未退出扶贫工作。
(二)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实践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近几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定陶区图书馆积极落实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明确帮扶目标和方法,责任落实到人,以扶贫和扶志相结合为切入点,激发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积极的精气神,使用文化熏陶、知识教导的方法帮扶对象脱贫致富。
三、基于SWOT分析的县区级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现状
自“精准扶贫”思想提出以来,定陶区高度重视对定陶区文化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和探索。因相关配套及资金短缺等问题制约,在开展活动的普及程度及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本文利用SWOT分析方法,重点掌握定陶区图书馆在精准扶贫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将各因素相互匹配进行研究,以期选出最佳组合,为公共图书馆更好地参与地方文化扶贫,协助探索定陶区精准扶贫适用的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一)优势分析
1.文化底蘊优势
以定陶区为例,定陶区结合辖区贫困村文化建设实际,制定了《定陶区经济开发区精准扶贫文化扶贫支持方案》。定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把定陶区文化精准扶贫与旅游、文化结合在一起,依托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定陶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特色的宜居城市。
2.馆藏资源优势
县、区级图书馆利用自身地方文献资源丰富的优势,能够指引和带动贫困地区的特色旅游、特色文化产业、特色农产品开发等产业链。例如,定陶区图书馆从资源建设方面入手,在资源建设过程中注意收集和听取读者意见,定陶区图书馆现藏地方纸质文献2000册以上,购置“歌德机”“超星阅读器”“中国知网”等多种数据库。
3.在平台方面的优势
定陶区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6个、新建村级文化广场687个。已形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多种类型的文化业态,在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如同一个缩小版的图书馆。图书馆的文化扶贫功能已经在农村显现出来,为精准扶贫工程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劣势分析
1.文化扶贫方式单一、扶贫观念薄弱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巨大变化,单一的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乡镇图书馆经费、人员紧缺,不具备开展文化扶贫的条件,其工作仍停留在开放时间、读者借阅等最基本的服务上,满足不了农民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缺乏与读者的互动,难以在村民就业、创业中发挥作用。
2.文化扶贫资源欠缺
很多农家书屋、乡镇图书馆藏书长期缺乏更新且可读性差,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资源过时,降低了农民去读书的欲望,其质量和数量均不能满足文化扶贫的需求。
3.文化扶贫人才队伍亟待加强
贫困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滞后,人才队伍不精、人员老龄化严重、服务效能参差不齐等问题比较突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每万人拥有图书馆工作人员仅为0.26人,严重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定陶区乡镇地区工作环境比较差,难以调动广大图书馆员服务基层的积极性,极大地制约了相关活动的开展进行。
(三)机会分析
1.紧抓扶贫政策好时机
《“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在基层落地的积极实践,同时对于消除数字鸿沟、解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发展,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2.探索“图书馆+精准扶贫”新道路
用网络化的模式推动扶贫、脱贫,让扶贫、脱贫工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使贫困群众在网络的共建、共享中收获更多文化需求。定陶区图书馆在2018年以互联网思维拓展图书馆服务空间,推广“图书馆+”服务新模式,将电子图书借阅设备落户乡镇,让贫困地区群众共享数字文化资源,大大提升文化扶贫的精准和效果,缩短城乡文化服务差距。
(四)威胁分析
1.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政策倾斜严重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文化扶贫的一系列举措过程中存在政策倾斜问题。例如,201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一章第七条规定,国家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类似已出台的政策法规均未明确乡镇图书馆在文化扶贫中的地位,也就造成了乡镇图书馆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2.扶贫干部责任意识不强、扶贫队伍待完善
一些干部代表党的形象深入农村开展扶贫工作,扶贫工作落实走形式主义,缺乏责任感,也就是在表山纸海里填一些重复的“精准扶贫资料”。在一些乡镇是村干部兼职扶贫工作,没有稳定、长期的帮扶人员,扶贫工作开展多年不见成效,长此以往扶贫工作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3.贫困人群文化素质偏低、脱贫意识淡薄
贫困人群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安于现状,缺乏发展的动力;部分贫困人口甚至消极就业,不能打开发展的思路,安于接收国家的补助,存在一定依赖想法。
四、县区级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扶贫方面的战略选择
(一)SWOT战略矩阵
以上对县区级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这四个方面分析,将内外因素形成交叉对比,形成SWOT战略矩阵,具体内容参见表1。
(二)对策及建议
1.积极参与精准识别工作,确保文化扶贫工作精准送达
文化精准扶贫,难在精准,贵在精准。因存在群众对向基层“送文化”的参与度不高的情况,从而造成文化精准扶贫效果一般,结合这一现状,定陶区从“双联双创”活动入手,成立了工作组,力求摸清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根据掌握、了解的情况,又跟进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活动机制。着力从“送文化”逐步向“种文化”转变,变“文化下乡”为“文化驻乡”,以确保帮扶项目的长效稳定服务。
2.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扶贫
“百年大计,教育第一。”教育对于精准扶贫尤为重要,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等于从根上解决了贫困问题。文化扶贫正是以春风化雨的形式,持之以恒对贫困地区的群众加强文化教育扶贫,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培养贫困地区群众正确的文化价值。
五、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偉大复兴。笔者认为,为了弥补区县级图书馆自身不足和外部威胁,应从参与意识、资金、精准识别、打破贫困地区“文化贫困”与教育培训上寻求突破。在具体实践开展中,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图书文化资源,增强贫困户自我脱贫的能力和信心。只有将图书馆服务与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才能让贫困地区改变现状,迎来“春天”,达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张慧蕊.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6,29(6):12—15.
[2]邓勇攀.精准扶贫视域下图书馆信息文化扶贫政策与路径选择[J].图书馆学刊,2018,40(1):29—32.
[3]詹景海.精准扶贫视角下图书馆文化扶贫路径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7,39(1):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