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一个“爱心搬运工”
2019-01-03吕奕瑄
吕奕瑄
宁波市鄞州区丹凤社区真可谓人杰地灵,小小的一方社区里聚集了许多不平凡的人物。有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郑勇,有寒冬勇救落水女工的陈金龙,还有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生病丈母娘的王建良,等等,而周秀芳奶奶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周奶奶是丹凤一村的居民,原来是宁波市李惠利小学的一名普通退休教师。2014年起,70岁的周秀芳奶奶怀揣支教梦想,放弃安逸舒适的晚年生活,不远千里,只身远赴贵州、湖南、吉林等偏远贫困地区,开启了艰辛的扶贫支教历程。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支教奶奶”,先后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国好人”“2016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浙江好人”“最美宁波人”等称号……
许多人都会问周奶奶同一个问题:“您为什么退休后会到偏远山区去支教?”她的回答总是这样一句朴素的话:“为了感恩,回报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得从她的小时候说起。小学四年级时,她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她的班主任老师帮她交了三块五毛钱的学杂费,正是这三块五毛钱,让她继续小学学业,从此使她的人生有了希望。
初中毕业,16岁的她来到宁波当小保姆,很幸运的是,她的东家是东胜路小学的余校长,家里有很多藏书可以看。余校长对周老师很好,做完家务后,周老师就如饥似渴地读着书。余校长和曹静宜老师是亲戚,两人同住一个院子,周秀芳每天都看到这两位老师交流学校的事情,交谈孩子们的学习,当时就萌发了要当老师的心愿,于是,她就更努力地大量看书。她把余校长家里所有的书,包括师范的教科书,都看了个遍。后来,在当保姆的这两年时间里,她竟然完成了高中和师范的学业。
她感恩生命中遇到的这些好老师,她决心等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周老师最早萌发支教的想法是在她50岁那年,听说有去贵州支教的机会,她毅然报了名,可结果,因年龄不符没去成。
直到2014年,已退休11年的周老师偶然得知,贵州省惠水县正在招募支教教师,她的内心又燃起了一团火。在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下,她带着简单的行李,坐上火车,奔赴贵州,毅然踏上了“大龄支教路”。一天一夜后,火车把她送到了贵州的黔南州。
那是个秋天,贵州的山还是苍翠的。周奶奶翻山越岭,来到黔南州惠水县蛮纳村小学支教,漫漫助学之路,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山路坡陡弯急,有恐高症的她上下山坐车都要闭着眼睛;山上的学校是茅草棚子,四面透风,她的身体明显吃不消;山里的学生住得分散,走访一个学生要走半天山路,这使得她带病的膝盖阵阵刺痛,经常一天下来就累瘫在学校里,连扒拉口饭的力气也没有了……但是只要听着活泼可爱的孩子叫她一声“周奶奶”,她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她说:“不是我特别伟大,如果你们也在西部山区看到同样的情景,你们也会像我那样做的。我感恩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是‘教师这个词点亮了我的生命,我愿意燃烧我的生命,去温暖贫困山区的孩子们。”
后来,她还到湖南省溆浦县北斗溪镇支教助学。虽竭尽了全力,但仅凭一己之力,还相差甚远。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她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开始向政府和社会寻求帮助。后来的四年多时间里,在周奶奶的努力下,数万宁波市民的爱心源源不断地送到溆浦山区,共捐建希望小学29所,建校、资助贫困生、捐献实物等累计达3400余万元。
2018年,她还远赴吉林延边成立了“周秀芳爱心驿站”。现在,支教奶奶的爱心团队已发展到5000多人,400多名贫困生得到结对帮扶,而这些数据,一直在不断地更新之中……
“她非湘人,一心行善,舍家离子,千里驰援湘西南;她年已古稀,二次奉献,支教扶贫……”这是“2016‘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评选组委会写给周奶奶的颁奖词。而周奶奶总是说自己是“爱心搬运工”,只是把宁波人的爱心“搬进”了大山深处而已。她常说:“爱心搬运可能一辈子也停不下来。我的工资卡上的钱虽剩下不多,但我觉得自己很富有。”是的,人生一世,有许多比金钱更值得崇尚和追求的东西。周奶奶不顾年迈、不知疲倦、无怨无悔地当“爱心搬运工”,真切地改变了那么多孩子的命运,深刻地影响了贫困地区的教育生态,也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人生,让她成了一个“精神富足”的人。而她作为“爱心搬运工”的付出和追求、感染和带动,也让那么多爱心奉獻者的生活有了别样的意义。
周奶奶的脸上已经布满了70多年风雨岁月留下的痕迹,染过的头发仍盖不住那跃动的一缕缕银丝。但她的脸上,一直带着如春风般和煦的微笑,这微笑给人以力量和希望,“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周老师,用她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爱的奉献”。这是我们小区的光荣,更是整个社会的荣耀。
指导老师:徐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