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楼的故事
2019-01-03李欣晨
李欣晨
我所生活的南塘社区里有一座楼,它是一家为残障人士提供日间托养和医疗服务的康复机构,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怡情楼”。
我第一次走进怡情楼是在小学的一次活动课,怡情楼虽说坐落于社区的腹地,正门却十分低调,只是普通的卷帘门。外面也没有悬挂什么正式的牌匾,走过门去才能看见。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十分温馨。里面的灯不是白晃晃的白炽灯,灯光是暖黄色的,像极了挂在天花板上的朝阳。再往里走,便能依次看到两三张圆桌、四五张床、六七套健身器材。
第二次去是因为老师布置的“走进社区”活动,那是中午,学员们正在吃饭。据悉,这些学员,他们大多生来就有残疾,有身体上的,也有智力上的。
一旁的照片墙吸引了我,照片上有学员们一起去旅游的,有看文艺演出或电影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样一座看似普通的楼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能带给残障人士以幸福的微笑呢?为了进一步了解怡情楼,我通过咨询怡情楼的负责人和一些工作人员,了解到更多的情况。
原来南塘社区存在着“三多一高”的问题——老年人多、困难户多、残疾人多、失业率高,社区便决定创立这个公益机构, 让那些残障人士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经过多年的运作,怡情楼的功能体系越来越完善,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在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是怡情楼为了让这个特殊群体的人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而开设的丰富多彩的康复课程。具体如下:
一、开展生活技能类课程。借助“达敏”学校的师资力量,共同设计便于掌握的生活技能课程。比如剥豌豆、包饺子、叠被子等,以此来提高学员们的四肢协调和动手动脑能力。
二、开展身体锻炼类课程。利用楼内的专业康复器具,在专业指导员的辅助下进行康复训练,以提高学员们的身体素质及身体协调能力。同时,每年还组织学员们开展残疾人运动会,以激励他们热爱运动,锻炼身体。
三、开展能力拓展类课程。“怡情助残服务队”志愿者每季度带领学员们外出游览,开阔眼界,拉近学员与社会之间的距离。社区也为学员提供参与社区生活的机会,培养他们遵守社会规范和公共秩序的习惯,逐步提高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四、开展融合互動类课程。每月定期安排不同类型的志愿者走入怡情楼开展助残互动活动。每月全体志愿者为当月寿星过集体生日,让学员们感受来自生日的快乐和大家的祝福。许多助残志愿者利用自身的资源,寻找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志愿者加入,提高学员们的互动交往能力。
五、开展文化艺术调理类课程。每周四有志愿者为学员们开展文化艺术课训练,并且还有南苑小学的“小小义工队”的加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是为怡情楼增添了生命的活力。同时,每年还安排学员们参加文艺演出,提高学员们主动表演的兴趣和表达能力,使学员能在参与艺术活动的同时,得到身心方面的调理,缓解生活压力,提高情商。
社会在前进,改革在深入,南塘的面貌日新月异,怡情楼也不断向前发展。我相信,不久之后,一个个崭新的“怡情楼”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提供给弱势群体更多关爱和帮助。
指导老师:徐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