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 路径探析
2019-01-03段焱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创业逐渐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这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而然要承担起引领的重任。实现以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坚持“三个统一”原则、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构建有效的衔接机制、实施合理的激励手段。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9)12-0116-06
作者简介:段焱(1985-),男,南京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HT10.5,11.XH]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创业逐渐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这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双引擎”发展战略到五大发展理念,创新与创业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创新创业教育也逐步被提至我国创新发展的战略层面。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和发展是国家进步的核心,必须大力加强对创新创业培训的支持力度。要将有效引导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为高校思政教育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首要问题的回答增添了新的内涵。在全社会开展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而作为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而然要承担起引领的重任。以思政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以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引领大学生创新实践是大势所趋,对解决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增长动力转换、经济结构转型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思政工作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应然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多个公开场合强调,高校必须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主阵地,这就要求在党的领导下,高校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具备先天优势,可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源动力。新故相推,日生不滞。重视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对国家、社会、高校和个人而言均具有必要性和应然性,体现着强烈的时代诉求。
1.对国家而言,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目前我们很大一部分产品位于产业链的末端,整体附加值相对较低,离世界制造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急需一批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强烈的品质意识的人才来承担起这份重任,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1]。这不仅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技能培训,更需要对其进行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引领。一个产业、一家企业甚至是一个产品的成功,不仅需要科学的商业技巧,更需要端正的创业动机和强大的信心来支撑。专注于功利的投机取巧或许能带来眼前的利益,但是必然会被时代的潮流淹没,这样的产业和企业是没有未来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大旗必须由他们扛起。思政教育理应为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国家重要战略开辟道路、指引方向。
2.对社会而言,是缓解就业压力、满足社会需要、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工作的重要动力。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以及面临的社会老龄化威胁,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老龄化威胁对就业带来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劳动力数量的变化上,更多地体现于劳动力结构上。这突出表现为就业市场的“双极端”现象——低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过剩与高端劳动力市场的“用工荒”。鼓励并且引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对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实践与方法,注重对创新思维、创业理论以及创业技能的培养;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关注精神层面,强调信念与价值的引领。以思想政治教育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坚定的理想信念与适应社会的价值取向融入创新创业实践,有助于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要,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3.对高校而言,是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方向。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作为社会风尚的先行者,高校必须坚持教育改革创新,服务于国家与社会的人才需求。这不仅要求高校优化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还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在理念上更偏重于理论,方法上很多时候难以充分结合学生状况,内容与考核上也往往忽视实践,这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时代在进步,育人理念也要随之革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和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必须足够契合,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培养互为补充,以思政工作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高校准确把握人才培养方向,培养一批兼具成熟的思想政治觉悟、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系统的创业技能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以思政工作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当前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方向。
4.对学生而言,是坚定人生理想、实现全面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条件。由于目前就业形势严峻,自主创新创业是大学生毕业后的重要方向之一。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不断刷新着人类的认知边界,也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这也是一个令人迷茫的时代,爆炸的信息、产业的更替、生活的变化让这些年轻人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走到哪里。无论是商业机遇的洞察捕捉、信息的分析处理还是形势的把握判断,都需要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以及与社会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较成熟的思想政治觉悟与灵活的创新思维,能对实践中所接触的人、事、物有深入的思考和总结,能从现象把握其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坚定理想信念、培养辩证思维、建立道德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思想政治教育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当代青年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有助于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能力、有道德、有贡献的时代先锋。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将大学生的个人理想真正融入国家与民族事业,在面对的众多机遇与挑战中承担历史使命、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
二、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对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简单的概念堆叠,而是在教育改革创新的背景下,适应社会发展方式变化,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致力于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它具有主体性、创新性与实践性的特征,其中创新性是核心特质。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学生全面发展而开展的综合性素质教育,而非仅仅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手段为目的,也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就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让创新与创业二者彼此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并且能够发展为具有开创性的个体。我国思政教育的内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化的,经过不同阶段的深化,发展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根本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以大学生道德素質与文化素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作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活动[2]。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思想性与渗透性,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意识形态与社会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实用型教育,注重在市场环境下对主体需要的核心素质进行系统性训练,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个人发展所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价值教育,强调的是对人生方向的把握指引,比较关注对人生价值、理想信念等问题的解答。二者在多个方面既高度一致,又互为补充。在目标、内容、方法、功能等多个方面的一致或互补构成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1.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高度契合的价值取向。二者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均是为了培养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所培养的核心能力是创新能力,是通过释放大学生的创造性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不仅要求其着力培育大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也要求其培养大学生乐于合作、遵纪守法、懂得感恩的道德素质,还要培育大学生在困境面前迎难而上、永不放弃的坚韧精神以及拥有回报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及人生理想抱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建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力量促进社会发展。二者均是从大学生需求出发为促进其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培养其核心竞争力服务。
2.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具备相通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法规、道德教育等内容。通过这些教育内容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全面自由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创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建设等方面,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坚定理想信念,以丰富的知识储备、知识运用能力、人际交往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强大的心理素质进行应对。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动机的激发以及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也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激励其树立共同理想,凝聚其精神动力。
3.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方法相融合。二者在教育方法上均重视人的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个人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知识与理论的传递上,不是用既定的观念对个性想法进行压制,而是强调对个性差异的理解与尊重。除了理论的灌输,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都在其发展中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方法,希望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统一。
4.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体系上互为依托。创新创业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构成;思政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建设的重要引领者,把握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阀门。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政教育在新时代立足社会需求,提升实效性、针对性、实践性与创造性的重要途径,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始终保持正确方向与合理价值的重要保障。二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在彼此的配合中共同发展,共同发力助推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思政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实现以思政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要在坚持“三个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发挥思政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构建有效的衔接机制,并且以激励手段的实施作为补充。
1.坚持“三个统一”原则。坚持“三个统一”的原则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首先,要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统一。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了生产,彼此产生了一些联系与关系,而只有在这些联系与关系之内,才能对自然界产生影响,才存在生产。”[3]创新创业活动只有合乎社会利益,才能被社会认可,才有可能获得个人意义的成功。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共同目标所要求的。必须对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高尚品格的培养并重,帮助人才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推进社会发展。
其次,要坚持教育规律与主流价值观的统一。教育存在其自身的规律,是人、知识与社会三者的连结。当我们在教育规律的立场上辩证看待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时候,总是要把人作为出发点,因此教育必须彰显人的主体性,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本性,尊重个体间的差异性,以人的方式把握人,以人的尺度衡量人。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立人格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创新创业这一维度的必要前提。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对人这个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体给予足够的关怀,让其在生活中不断进行探索与思考,实现全面发展才有可能。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以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层面的“育”来规范创新创业教育在技能上的“教”。这就要求必须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主流价值观的渗透导入。
最后,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就是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大学生要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应对各种挑战与困难,既需要强大的理论武器、知识积累以及理想信念,也需要有效的行动方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大学生的思想总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其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更多是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创新创业教育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就是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入手,解决大学生所关心的就业问题、经济问题等。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深刻把握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解决的结合点,实现学生由感性向理性的进步,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其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理想信念的建设与培育过程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依托,关注学生个体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对个体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的针对性把握,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彼此渗透,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2.发挥思政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思政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价值的引领。在早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我们陷入过许多误区,可以集中归纳为三点:一是对经济价值的过度强调而忽视精神价值;二是对个人发展价值的过度强调而忽视社会价值;三是对知识技能的过度重视而忽视价值选择。思政教育对意识形态的建设恰好能够弥补创新创业教育在这些环节的缺失,这是以思政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要原理。
首先,要树立思政教育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要坚信只有坚持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方向的正确性才能有所保障,要善于从意识形态领域调动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热情,以意识形态的建设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内部驱动的引导。要更新教育理念,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整合外部资源,让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实现。
其次,要建立價值引领机制。包括内在的需要刺激与外部的引导干预。价值的一大特征就是主体性,只有将其内化为主体需要,才能在实践中积极转化为具体行为。精神上的追求、兴趣爱好等内在动机能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没有深刻的精神需求的创新创业活动是走不远的,因此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内在需要的激发。一是要树立创新创业梦想。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沟通交流等形式引导其建立自我认知,鼓励其树立创新创业的理想或目标。二是激发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通过引导学生把握自我实现的衡量尺度,鼓励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三是引导学生树立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要通过对榜样的宣传,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勇于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外在的价值干预旨在应对信息时代复杂、多元的价值观念带给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心理干预和疏导转化。心理干预是从教育出发,对学生心理层面的问题进行教育与指导;疏导转化主要是针对学生错误的创新创业观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引导,通过感化、说服等方式对学生的观念进行干预,引导其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
最后,要丰富价值引领载体。一是课程载体。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创业与就业指导等课程,但是课程体系依然较为单调,内容覆盖范围难以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职业态度、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培育,需要更加体系化的课程作为价值引领的载体。要在课程上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结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实践载体。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目的性与体验性的鲜明特征,需要以各种比赛、创业项目、实习活动作为实践载体。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对实践重视程度的提高,其也对实践活动增加了新的要求。可以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相融合,整合现有资源,以主题班会、党团组织会议、志愿服务活动、实习活动、人物访谈等形式丰富大学生的社会体验、培养道德品质、树立理想信念以及培育创新创业精神。
3.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衔接机制的构建。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无缝”衔接,有赖于相关机制的构建完善。
首先是构建课程内容衔接机制。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依托还是课堂教学,因此实现二者在课程内容方面的合理衔接是思政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主要渠道。一是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上要注重与思政教育的衔接。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课程的多元化程度还偏低,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在后续的课程开发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也要注重对学生创业品质、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的修订要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相衔接。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将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国家创新创业政策、时代精神及职业道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相衔接,这既能对创新创业教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又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性,使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养成创新创业意识。
其次是构建师资协作机制。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关乎教育的质量,要使思政教育实现对创新创业教育较好的促进作用,师资的培养与协作十分关键。可以通过“内培外引”的师资构建策略,一方面对现有教师加强培训,特别是强化学科教学能力的交叉水平,让教师的教学观念与专业素质能够与时俱进。高校可以针对思政教师和创新创业教师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促使他们在创新创业的研究与政治理论的学习中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另一方面,“外引”聘请校外创新创业的优秀实践者,包括企业家、专家、优秀校友等,来校进行沟通交流,作为校内教育资源的补充。多元化的师资队伍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让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促进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契合,为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找到人生目标提供指引。
最后是构建实践融合机制。随着教学理念的发展,思政教育对实践的重视程度在日益提高,这一点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是相契合的。高校应加快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在实践这一维度找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佳契合点。要整合现有资源,对内利用起校内创新创业组织或团队,通过一体化的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内容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与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等素质的培育。对外要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这一创新创业的活力源泉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等资源,以常态化的实习活动来鼓励学生以理论指引实践,将理论落实到实践。这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而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于思政教育的理论教学而言,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既提升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又巩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成果。
4.实施有效的激励手段。从管理的角度来看,高效的管理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措施。发挥出激励的导向作用,是调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育人员、教师以及学生主体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激励措施能为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各参与主体提供动力。科学的激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能推进各主体向心力的形成,促进各环节的有效衔接。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之间处于一种十分隐性的联系,如何促进二者各取所长、相互作用是采取激励措施的重要目标。本着“适度、及时、多样”三个原则,既要对激励与约束进行合理把握,还要缩短激励的传导机制,让各参与主体能迅速得到反馈,也要充分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多种形式,抓住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各参与主体的真实需求,让激励的导向作用最大化。
一方面是对教师的激励。要发挥思政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作用,教师的观念、态度、行为至关重要。要统筹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管理者与教学人员的奖励体系,促使他们增加投入、提高水平、提升品质。要在教学内容的修订与新课程开发的审查标准上建立相关的评价指标,鼓励在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计中强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实践环节等。可以在师资经费中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指标进行加权分析,纳入教学评估体系,对相关教师进行一定资金奖励;还可以将其作为教师评定职称、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
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激励。可以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中思政教育部分与创新创业教育部分学分获得途径进行优化,以学分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协同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参与。对学生思政教育实践环节以及创新创业活动的成果以多种形式进行表彰,鼓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的实践探索中去,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双向渗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Z].国发〔2015〕23号.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4.
【责任编辑:雨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