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规模扩张”到“提质增效”:新时代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转型与制度重构

2019-01-03程伟华张海滨董维春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一流国际化研究生

程伟华 张海滨 董维春



从“规模扩张”到“提质增效”:新时代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转型与制度重构

程伟华 张海滨 董维春

通过对近十余年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扫描与问题探究,发现新时代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应实现由规模扩张的“量变”向提质增效的“质变”、“一部门多职能管理”的特殊化向“多部门趋同化管理”的资源融合共享和“一维学生身份”向“多维资源价值身份”转型。建议从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培养目标和教育管理的策略推进,强化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优化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法治环境的政策保障等维度对新时代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制度重构加以探究。

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提质增效;转型;制度重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时,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1]。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教育对外开放要坚持“提升水平、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即提质增效”,到2020年,我国来华留学质量显著提高,涉外办学效益明显提升[2]。这标志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从“规模扩张”向以“提质增效”为基本特征的新时代迈进。作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重要组成部分的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如何在“双一流”建设目标与“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担当服务国家建设、人才支撑和教育发展的重任,亟须从理论和实践予以回应。

一、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扫描与问题探究

1. 来华留学研究生规模快速增长,但国际化水平仍偏低

2016年,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来华留学生在31个省(区、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06年增长了172%;2016年来华留学研究生数比2006年增长了639%;2016年来华留学研究生占来华总人数之比为14.4%,占学历生总数之比为30.4%,分别比2006年增长了9.1和14.6个百分点(见表1)。但以国际上通行的国际化率(国际学生占比)看,目前世界一流大学教育国际化程度普遍较高,研究生中的国际生占比均超过了20%。从我国2013~2015年的统计数据看,只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四所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数量超过1000名,研究生总数国际化率超过7%的大学仅有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3]。可见我国大学在提升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上还面临着巨大挑战。

2. 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稳步快速发展,但洲际国别结构分布不平衡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研究生的主要生源国,呈稳步快速发展态势,近五年尤其凸显。以2012年和2016年为例,来华留学研究生数量排名前20位的国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分别为11个和13个,其来华留学研究生总数占全球来华留学研究生总数之比分别为41.7%和46.5%,与2012年相比,2016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即2016年排名前13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研究生数量占了全球的近50%。但是,从洲际国别角度看,2016年亚洲来华留学研究生数占全球来华留学研究生总数之比为58.9%,相比较之下其他洲占比则偏低,依次为非洲21.3%、欧洲13.2%、美洲5.9%和大洋洲0.8%,凸显生源洲际国别结构不平衡,生源国际性有待加强。

表1 2006~2016年来华留学研究生发展趋势

注:若无特别说明,数据均来源于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写的2006~2016 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

3. 来华留学研究生学科分布日趋合理,但学科发展优势和特色仍有待加强

来华留学研究生已打破汉语学习为主的格局,学科分布更加合理,2006年和2016年硕士研究生所在学科稳居前五位的有管理学、工学、经济学和法学,其中,管理学增长最快,较2006年增长了8.3个百分点;工学增长次之,占比增长了5.8个百分点。而教育学则由2006年的第五位之后上升至2016年的前四位,占比为10.4%;博士研究生所在学科稳居前五位的有工学和理学,其中,工学增长最快,较2006年增长了8.6个百分点,理学占比增长了5.2个百分点。农学则由2006年的第五位之后上升至2016年的前四位,占比为7.1%。以2016年为例,管理学和工学则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他学科则各有侧重:硕士研究生侧重于学习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博士研究生侧重学习理学、农学、文学等。这一定程度说明硕士研究生倾向于选择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且应用性强的学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则选择与基础性研究、科研攻关等综合研究性强的学科专业,但汉语言、艺术、中医、西医、历史、哲学等学科的优势特色仍有待加强(见图1)。

图1 2006年、2016年来华留学研究生所在学科情况

二、从“规模扩张”到“提质增效”:新时代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亟须三大转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处于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战略转型关键期,如何实现从规模发展的“量变”到提质增效的“质变”、从“一部门多职能管理”的特殊化到“多部门趋同化管理”的资源融合共享、从“一维学生身份”到“多维资源价值身份”的转型,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中发挥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的作用,亟须探讨研究。

1. 发展转型:从规模扩张的“量变”到提质增效的“质变”

众所周知,世界一流大学在服务本国、面向世界方面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如早在19世纪7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金曼—布鲁斯特校长就曾提出:“耶鲁不仅是为耶鲁师生而存在,而且也是为美国而存在,耶鲁应该为世界人民的利益保持和提高其学术水平。”[4]足见世界一流大学以其高质量的教育发展履行着服务本国和世界的使命。我国大学在“双一流”建设的新时代,应坚决杜绝“低入学门槛、教育教学过程质量把关不严、低毕业要求”等现象发生,改变追求来华留学研究生发展规模的“量变”实现向提质增效的“质变”转型,落实到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入学前—入学时—就学中—毕业时—毕业后”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之中。从宏观层面,中央政府应建立完善来华留学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建立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来华留学教育质量监督管理体制机制,为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服务引导。从微观层面,高校应建立健全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全过程质量保障制度,具体落实在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招生宣传录取、学科专业设置、毕业要求、国际化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国际化课程和教材建设、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和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及为就业创业发展提供服务,以高质量的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服务“双一流”建设目标。

2. 管理转型:从“一部门多职能管理”的特殊化到“多部门趋同化管理”的资源融合共享

来华留学研究生与我国本土学生实施“多部门趋同化管理”的资源融合共享是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必然选择。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主要采用两种管理模式:内部职能型管理模式和事业部型综合学院管理模式[5],实施的是“一部门多职能管理”,造成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特殊化”和“边缘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提质增效”内涵式发展,亟须实施管理转型。从宏观层面,高校要彻底改变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特殊化”和“边缘化”现状,将来华留学研究生内涵式发展要求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职能之中,真正落到服务“双一流”建设目标和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的实处。从中观层面,高校应加强制度建设,改变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工作职责模糊、推诿现象严重的现状,将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职责落实到职能管理部门,把来华留学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质量、质量评估考核和监管、管理服务水平等纳入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改革中,为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提质增效”内涵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从微观层面,高校应创新管理模式,改变目前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政策执行不到位、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任务摊派、导师和任课教师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现象,建立“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将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与院系的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及教师的学术生涯成长紧密联系起来,实质性地将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提质增效”向纵深方向发展,真实了解院系和教师对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看法,激发教师培养来华留学研究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认识转型:从“一维学生身份”到“多维资源价值身份”

来华留学研究生是未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全球其他国家共建“命运共同体”以及“利益共同体”的重要建设者,高校应跳出其“一维学生身份”,充分挖掘和发挥其“多维资源价值身份”,这样不仅能够将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而且能够实现民心相通,为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因此,应提升认识高度,充分发挥来华留学研究生的资源价值作用,具体表现为:①语言文化资源,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母国语言文化资源,将可弥补我国语种之不足的短板,并丰富充实我国文化的多元化;②教育品牌资源,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是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教育品牌的重要载体,在培养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必然会增强我国教育国际化内涵发展的综合改革动力;③中国故事资源,来华留学研究生既是“中国故事”的听众,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人选;④杰出人才资源,来华留学研究生是各自国家的优秀生源,他们在华攻读学位,掌握着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未来他们中很多人将会成为各行各业的“卓越人才”和“精英人才”,有些甚至会成为“未来领袖”,还有一些会成为世界关键行业领导者,这些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精英们必定会为提升中国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作出贡献。

三、新时代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制度重构

世界一流大学正是把自己的使命摆到国际化的高度上来定位,才能获得全球一流的生源、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才能产出人类社会共同的知识、杰出人才和科技成果。如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把服务于国家作为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原则,但要认识到这需要全球性的参与、合作与竞争”;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奇爵士提出“最好的大学也是最为国际化的学府,此等学府应不仅具备胸怀天下之志,也应具备‘让世界更加美好’的实力”[6]。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正是本土教育现实基础和国际化发展需求的一个结合点,但在以“提质增效”为基本特征的新时代,研究发现现有的系列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制度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服务“双一流”建设和“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目标作用的发挥,亟须进行系列制度重构,实质性地实施以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为抓手,真正达到“提质增效”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具体从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策略推进和政策保障维度阐述如下。

1. 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策略推进

(1)发展理念: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从全球看,世界一流大学均开展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并赢得世界一流名校声誉[7]。对一所大学来说,师生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大学办学理念如何体现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它意味着高校在中国国情基础上,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国际视野进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把握和设计,这样的大学才能够清晰自身的国际化发展定位,才能实质性地将“双一流”建设目标和“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落到实处,既能体现中国特色,又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2)培养目标:中国特色、高校品质、世界一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有学者研究认为:以经济合作为核心的“一带一路”建设必然涉及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其中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8]。在“双一流”战略引领的新时代,高校应立足学科发展前沿,整合学科专业优势,以研究生学位项目和联合培养项目为抓手,打造“中国特色、高校品质、世界一流”的国际品牌,吸引国际一流生源,培养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人才。

首先,打造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位项目的品牌。高校在来华留学研究生项目设计时,不应贪大求全,也不应千校一面,而应以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学科为抓手,打造学位特色品牌项目。如综合类、师范类、工科类、农科类、医科类、艺术类、财经外语类等不同类型高校应突出各自的学科优势和特色,有针对性地设计定制满足多种需求的培养项目,聚焦服务“双一流”建设、“一带一路”的“五通”工程建设目标,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和具有开拓精神的“卓越”领军人才。如清华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其制定的面向国际学生高端研究型人才培养项目、领导型人才培养项目和工程实践人才培养项目等凸显学科专业优势的人才培养特色项目,将学校多方面办学优势转化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优势,将国际学生教育融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形成了结合自身特色和发展定位,以国际化推动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和质量提升的品牌[9]。

其次,打造来华留学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的品牌。一是设置国内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来华留学研究生项目,由企业设立奖学金,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高校按照企业、政府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招收、选拔特定国家或区域的国际学生,利用高校的优势特色学科为他们定制培养要求和设置课程,企业为国际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指导和管理服务,培养高端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二是设置国内外高校与中国在外企业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来华留学研究生项目,由在国外企业与国外合作高校遴选学生,并在国外高校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和汉语学习,达到国内高校要求后,来华到合作高校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并且在培养过程中,大量增加中国经济发展经验与中国企业发展案例的教学内容,引导和帮助来华留学研究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特点、中国的文化与主流价值观以及中国企业的运行机制,为他们认同理解中国企业并在加盟中国企业后忠诚于中国企业奠定更加有益的认知基础[10]。

同时,联合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可优先获得国内外企业就业资格,这样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和特色学科资源培养来华留学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既可以为国内企业也可以为走出去发展的企业输送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多领域应用型人才。为我国国际产能合作(过剩产能转移、产业园等所需的科研和高技能专业人才)、企业走出去(高铁、核电、卫星等所需的行业特色人才)、亚投行(财经、金融等行业专业人才)等战略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共同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际品牌,为实现教育强国作贡献。

图2 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顶层设计

(3)教育管理:注重管理与服务内涵。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与质量是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中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和科学、规范、合法的管理制度是重要保障。首先,提高国际化认识高度,将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的战略规划并明确国际化愿景,确保学校对国际化的支持和全校对国际化的认同;其次,建立完善高效的组织机构,成立学校的国际化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设立国际化办公室,促使全体教职员工、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化事业的积极性;再次,应建立健全来华留学专业精细化的服务与管理制度,实施规范、科学、合法化管理,克服管理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为国际学生的签证、居留许可、入学培训、学业指导、安全教育、住宿管理、勤工助学、就业创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管理与服务,提升教育国际化内涵发展的管理服务水平。

2. 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政策保障

(1)强化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顶层设计,提升教育国际化引领和服务能力。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是为“双一流”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的重要平台,理应纳入国家总体战略框架并予以科学规划和精心设计(见图2)。

一是人才战略设计。将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要求纳入“双一流”建设和“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目标发展等新战略规划之中,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等职能中落实到位。

二是国际战略布局设计。针对不同国家的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应采取不同合作和培养模式,如里根政府时期,美国便针对工业化盟国、发展中国家、北约成员国采取不同的合作措施,国别政策已成为美国对外科技合作的重要基石之一[11]。只有针对不同的对象国、关注不同的重点并采取不同的合作策略,才能实质性推进务实合作共赢。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设计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有利于互利共赢的合作措施和国别政策。如与发达国家合作交流时,应采取由过去的“请进来”为主转向“请进来”与“走出去”合作交流并重,即在以优质资源“请进来”为重点的基础上,加强与教育科研先进国和特色资源国的“走出去”合作与交流,并逐步强化自身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人员交流注重双方交流合作;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交流时,应采取以教育“走出去”和优质生源“引进来”并重,并有选择地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重点领域的教育和科研方面的合作交流;同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应积极开发创新潜能,参与到国际机构和组织活动中,争取相应标准的制定和影响力及话语权的提升。

三是国内战略布局设计。在国内应注重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区域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平衡现状,力推不同区域高校间加强合作,互帮互助,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使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打造区域特色的国际教育品牌,东部等发达地区打造教育对外开放综合优势品牌,并积极对标“双一流”建设目标,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强国作出突出贡献。

(2)建立健全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留学中国计划》明确要求:“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教育规模和水平相适应的来华留学工作与服务体系;造就出一大批来华留学教育的高水平师资;形成来华留学教育特色鲜明的大学群和高水平学科群;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应建立完善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制度,形成政府—高校—社会力量“三位一体”的管办评分离机制,形成健全的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体阐述如下:

一是政府的“管”。建立完善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建立来华留学质量标准,完善质量认证体系,健全督导检查机制,形成专业化来华留学教育管理系统,即中央国务院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各级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系统、承担国际学生教育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管理系统、国际学生市场管理系统等都由“外延粗放式管理”向“内涵专业化管理”转型,为来华留学事业发展提供大数据支撑平台。

二是高校的“办”。建立完善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将国际化内涵发展要求贯穿来华留学研究生入学前—入学时—就学中—毕业时—毕业后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制度中,并切实将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招生宣传录取、学科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学生的毕业、就业、创业规划和发展等方面的质量要求落实在学校、学院、学科专业、导师的“双一流”建设任务之中,造就一批国际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群和学科群,培养大批国际一流的知华、友华和亲华人才。

三是社会专业结构的“评”。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指导下成立由社会力量组成的第三方行业专业组织机构,依法开展来华留学质量评估和认证工作。目前,在教育部国际司的支持和指导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研发出与国际认证模式接轨的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指标体系,并于2015年底启动了认证试点工作,这标志着高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工作有了良好的开端。

总之,我国政府应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加大来华留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力度,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形成健全的政府宏观指导、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社会第三方专业化机构评估监管的内外质量保障相结合的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管办评分离的质量保障体系,以激发高校精准定位,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推进大批高校和学科成为具有中国特色、高校特质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

图3 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政府—高校—社会力量“三位一体”管办评分离的质量保障体系

(3)优化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法治环境,提升教育国际化治理能力。优良的中国特色的法治大环境是来华留学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首先需要加快来华留学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在诸如教育主权维护、教育质量评估与认证、办学体制、学历互认等方面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其次应明确政府行政管理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之间的权利义务边界,进一步扩大和落实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让政府的功能转向提供完备的制度支持和规范的市场环境;再次应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来华留学的专业精细化的社会服务与管理体系。在发达国家如德国,为优化留学环境,设立有专业精细化的提供外国留学生服务的社会机构,为外国留学生享有与本国学生同等权利提供必要的服务,采取“咨询”“生活辅导”“收费服务”等多种方式,提供住宿、社交、文化、语言学习、课程辅导等全方位、精细化的支持服务[12]。最后,应进一步推进制定《国际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和《优秀国际毕业学生在华就业创业实施细则》,让国际学生勤工助学和优秀毕业生在华就业和创业发展合法化。

[1] 田慧生.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人才——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十)[N]. 中国教育报, 2017-10-08(1).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016-04-29) [2018-04-02]. http://www.gov.cn/home/2016-04/29/content_ 5069311.htm.

[3] 凌德祥. 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7): 62-66.

[4] 李联明, 朱庆葆. 耶鲁大学建设全球性大学的理念与策略——兼论“耶鲁2005——2008年国际化战略框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7(8): 64-69.

[5] 彭庆红, 李慧琳. 高校来华留学生事务现行管理模式分析与分层管理模式探索[J]. 现代大学教育, 2013(1): 51-53.

[6] 任友群. “双一流”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16(6): 15-17.

[7] 耿有权.“双一流”建设视域中的研究生教育[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8: 1-5.

[8] 顾明远. “一带一路”与比较教育的使命[J]. 比较教育研究, 2015(6): 1-2.

[9] 董渊, 刘丽霞, 张伟, 等.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升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水平[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7): 1-6.

[10] 韩维春. 来华留学生教育与我国“走出去”战略[J]. 中国高等教育, 2014.17: 58-59.

[11] 陈强, 高凌云, 常旭华, 等. 主要发达国家与地区国际科技合作的做法及启示[J]. 科学管理研究, 2013(12): 106-109.

[12] 张伟. 德国招收外国留学生策略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3(12): 42-50.

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课题“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位管理与培养特色研究——基于江苏高校的调研”(编号:yjsjg1701)

10.16750/j.adge.2018.12.006

程伟华,南京农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研究员,南京 210095;张海滨,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 210095;董维春,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南京 210095。

(责任编辑 赵清华)

猜你喜欢

一流国际化研究生
聚焦港口国际化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