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血透患者内瘘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
2019-01-03张金英
张金英
(北京市昌平区医院,北京 102200)
作为临床糖尿病的一种严重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该症主要是由于患者血管在遭受到损伤的状态下而形成的一种肾小球硬化症状,通常主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和水肿等症状[1]。而目前对于该症的治疗则主要以血液透析实现对患者生命的维持,然而由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具有易感染等特征,在进行治疗期间极易引起动静脉感染等各种不良症状的发生。对此关于该症患者在接收血透治疗期间内瘘的护理应用则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则以我院收治的3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36~73岁,平均(45.75±6.37)岁,其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时间为0.5~2.5年、平均(1.25±0.63)年。
1.2 方法
1.2.1 内瘘护理
由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的独特性,应注意不宜过早使用瘘管。通常会在术后给予患者采用抗凝剂以避免血栓堵塞的现象发生。其中主要以合理的方式采用“绳梯法”的穿刺方法进行瘘管的治疗,并以正确的压迫止血方法避免血管壁损伤的现象发生。另外应注意可在术前对患者瘘管进行热敷处理,以保障患者良好的血液循环,以及在穿刺完成后保证穿刺部位的整洁与完整性,避免抓伤现象的发生。最后则是应指导患者予以促进瘘管恢复的功能训练,如握拳与曲腕运动等,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
1.2.2 并发症预防
①术前准备
首先在患者进行内瘘手术前,护理人员应详细讲解相关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步骤,使其对进行内瘘手术的必要性具有足够的认识。同时应耐心解答患者存在的疑问或提出的问题,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以保障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相应的治疗。对此应积极针对患者的的实际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保障患者患侧上肢的血管生理组织结构,从而有效避免在治疗处置环节之前出现上肢血管组织与运动功能受到损伤的现象发生。并充分为患者后续的环节治疗提供有效的基础条件。
②术后并发症预防处理
在给予糖尿病患者完成动静脉血管内瘘手术治疗后,由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动脉血液流入静脉血管的情况,同时在其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下,极易导致血液循环受阻或静脉血液回流的现象发生。对此,护理人员应在术后保障患者患侧上肢以倾斜30°的状态放置,从而确保患者基础性血液循环的畅通。另外,要给予患者进行系统性的术后护理干预支持,尽最大可能减少或避免患者出现组织肿胀与感染等现象的发生,必要情况下则应予以适当种类与剂量抗菌药物的服用。
2 结 果
本组患者临床内瘘治疗均获得理想的效果,其中穿刺血流量为190~240 mL/min之间,共出现2例(5.56%)内瘘闭塞的现象,并在更换部位予以重新手术治疗的情况下获得良好的效果。患者对于临床护理的干预均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3 讨 论
结合近年来在临床关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血透治疗期间动静脉内瘘护理的经验得知,通常由于部分患者术前血管状况的不佳,以及伴有严重的霉素刺激皮肤瘙痒等症状。同时由于穿刺部位大多位于挽袖处,具有较大的刺激性,患者则会不经意进行抓挠而导致术后阻塞及感染的状况发生。对此,在内瘘护理干预过程中在术前予以患者相关的检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而对于上述状况则可选取患者的优势侧进行穿侧;其次是由于该症患者内瘘成熟的较为缓慢,对此在建立内瘘后不应选择在短期内使用,通常则主要以选取临时性血管通路实现过渡;另外应注意对于选取绳梯法进行穿刺,可在血管条件无法满足的状态下予以定点穿刺。通常则主要以半日进行一次检查从而保障造瘘的成功;最后则是应尽最大限度控制患者的体重,以及可运用低分子肝素钠予以有效的抗凝治疗,从而避免血栓与闭塞的状况发生。依据蒋芳[2]研究显示,以内瘘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透治疗期间的应用,其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要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方式的护理干预。而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临床内瘘治疗均获得理想的效果,其中穿刺血流量为190~240 mL/min之间,共出现2例(5.56%)内瘘闭塞的现象,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干预均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由此可知,给予糖尿病肾病血透患者予以术后内瘘的护理干预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可有效促使患者尽早实现康复,同时有助于患者对临床治疗护理满意度的提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