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分析风险管理标准在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9-01-03尹树棋慕容苑华

关键词:急诊科风险管理我院

尹树棋,慕容苑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急诊科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的特点,这是受到工作忙、节奏快以及接诊患者病情复杂等诸多因素决定的[1]。而在急诊科护理工作当中,面对无处不在的工作风险,采用科学方法实施风险管理,对鉴别潜在风险、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接受急诊护理的患者300例作为本次实验观察组对象,另随机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接受急诊护理的患者300例作为本次实验对照组对象,观察组中男176例、女124例,年龄20~58岁,平均39.2±2.7岁;对照组中男168例、女132例,年龄22~63岁,平均41.3±3.1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性不鲜明,可进行针对性临床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予以风险管理标准下的急诊护理:

1.2.1 营造风险管理环境

创建急救中心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组员有:护理部主任、急诊科主任、护士长和护理人员。

1.2.2 护理风险识别

小组成员采用流程图法、风险列举法等方法,经讨论、研究等,对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和以往发生的护理缺陷、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发现潜存的护理风险。

1.2.3 护理风险评价

结合风险发生的5级概率、5级损害严重程度做出风险评分分级。以风险分值来评价风险程度,评分低于5分代表低风险、可接受风险;介于6~15分代表中度风险、不可接受风险;超过15分代表高风险、不可接受风险。并分别标识绿色、黄色、红色颜色,便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1.2.4 风险登记和处理

结合医院管理局医疗风险登记册,相应订制我院急救中心医疗风险登记表,要求护理工作者认真填写。结合以上条风险分类标准,制定针对性的风险应对举措。

1.2.5 风险意识培养

科室开展风险管理知识培训工作,使科室护理工作者能强化自身风险意识,提高风险辨别与应对能力,重点是对院前急救、危重症患者安全等主要环节展开风险识别与应对培训。

1.2.6 风险监控与改进

以跟班检查与随机抽查的方法,及时发现在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当中存在的不足与隐患,定期核对有关登记表,调整护理风险的预警级别,持续改进风险管理活动。

1.3 内容评测

对比风险管理标准采用前后急诊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数数据皆以例(n)、率(%)的模式阐述,并采用卡方(x2)检验方法。统计学软件使用SPSS 19.0,P<0.05认定为差异存在显著性。

2 结 果

表1示:采用风险管理标准后护理投诉、护理缺陷发生率较之于前有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受到急诊科收治患者病情复杂、临床工作不可预见性等因素的影响,我院急诊科护理风险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针对于此,我院急诊科在风险管理标准的指导下开展护理工作,将风险管理环境的营造、护理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意识培养等内容贯彻落实[3],数据结果表明,引入后我院急诊科护理投诉、护理缺陷发生率较之于前有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风险管理标准应用于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中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优化护理流程。

猜你喜欢

急诊科风险管理我院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护理绩效考核在急诊科的应用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