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019-01-03高虹
高 虹
(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北方医院)儿科,内蒙古 包头 014000)
1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原因分析
1.1 药物原因
药物原因是造成静脉留置针外渗的主要诱因,主要分为药物的酸碱度、药物的渗透压和过敏反应等情况[1]。药物的酸碱性是因新生儿调节酸碱平衡能力不足,导致静脉输入碳酸氢钠后,二氧化碳在血管内积蓄,容易出现血管外渗的情况。药物的渗透压主要是因输液中采用甘露醇属高渗性药物,容易产生血管收缩、痉挛从而导致外渗情况。新生儿药物的过敏反应容易造成血管通透性,从而引发药物的外渗。
1.2 新生儿自身原因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的重要诱因是新生儿自身原因造成的。新生儿的血管细小,皮肤敏感度低,对表皮痛感无明显感觉,因此在留置针输液时容易出现外渗情况,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患儿外渗并处理,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1.3 穿刺技术不熟练和血管选择不正确
穿刺技术不熟练和血管选择不正确是造成新生儿留置针外渗的重要原因。穿刺技术不熟练加之新生儿的血管细小,容易出现穿破血管的情况从而引发外渗,另外,穿刺以后固定不牢,容易出现脱出和刺破血管情况,由此造成外渗情况。此外,穿刺技术中由于留置针通常在活动度比较大的部位,新生儿活动比较频发容易出现软管与血管壁相互摩擦,进而引发液体从血管壁渗出,形成外渗。
新生儿留置针长期在一根血管,容易出现血管的纤维化,引发闭塞性静脉炎,引发外渗情况。
1.4 感染和静脉炎因素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感染和静脉炎因素也是造成外渗的主要问题,新生儿输液过程中,微生物侵袭造成的静脉炎以及物理、化学因素引发静脉炎都可以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组织炎性变化与坏死。
1.5 治疗因素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掌握留置针的保留时间,一般不超过5天,否则会增大外渗的几率。同时封管方法不正确也会造成血管壁损伤,从而产生液体的外渗,此外,输液量的大小,输液持续时间、输液速度过快都是诱发外渗的主要因素。
2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措施
2.1 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
护理人员应切实提升自身穿刺技能,争取一次穿刺到位,降低新生儿的痛苦,这也是降低新生儿护患纠纷的主要问题,因此,在穿刺时应选择自身有情绪的稳定性,不受外来因素的感染,同时做好新生儿的输液情况观察,严密观察新生儿输液部位有无液体外渗,是否有肿胀情况。严格执行无菌化操作,防止出现穿刺时引发感染问题。
2.2 血管选择要合理性。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应合理选择血管,选择较粗大的静脉血管进行穿刺,尽量减少足背、内踝进行留置针。根据相关的研究证据表明头皮静脉输液外渗率低于四肢静脉外渗率,因此应主要是以头皮正中静脉为主,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提高穿刺成功率。而且,头皮血管容易观察,容易穿刺,血供丰富,不会出现静脉回流影响的情况。
2.3 提高自身穿刺技能
新生儿的穿刺技能要求比较高,因此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穿刺技能,尽可能一针见血,尽量减少一根血管反复穿刺的情况,最大限度的降低血管的机械性损伤,穿刺成功后应做好针头的固定,防止因新生儿乱动引发的针头脱落和刺破血管的情况。
2.4 根据药液进行外渗处理
新生儿留置针外渗液体为普通液体时,应先从留置针内回收液体,然后拔出留置针;液体为血管活性药物时出现外渗,应及时更换留置针注射部位,重新穿刺,同时对注射部位红肿情况用硫酸镁湿敷;外渗液体为收缩药液,应及时选用血管扩张及进行湿敷;如药液刺激性比较大(钙剂、甘露醇、氨基酸、脂肪乳、果糖等)发现外渗情况后应立即停止滴入,同时用硫酸镁和地塞米松湿敷,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用局部冷敷的方式减少疼痛对新生儿产生的影响。采用药物外敷,喜辽妥涂抹,局部贴水胶体敷料,必要时给予局部封闭,防止出现皮下水疱及组织坏死等情况。
3 讨 论
新生儿静脉穿刺难度比较高,特别是新生儿中早产儿、低体重儿血管细小、静脉穿刺困难比较大,因此新生儿临床治疗过程中,静脉留置针是新生儿常用的静脉置管技术,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液是目前新生儿给药途径中最优化选择,可以很好的解决危重患儿输液难问题。新生儿皮肤敏感度低,对表皮痛感无明显反应,对外渗的不适应不能及时感觉。药物的酸碱度、药物的渗透压和过敏反应等易发生外渗,如渗出未被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可造成局部肿胀坏死等情况,危及患儿的生命健康,因此在临床上应注意不断总结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外渗原因,根据外渗原因指定具体的护理措施,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减少新生儿滞留针外渗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