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

2019-01-03西洛卓玛

关键词:外渗输液医护人员

西洛卓玛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上海 201199)

因为患者本身血管薄弱或别的外在原因,造成临床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约为17.8[2]。静脉输液外渗会轻度会导致皮肤红肿,重度会引起肢体坏死。本文通过综述了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护理措施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输液的科学实践、减少输液外渗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

1 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

外渗液体在留置针穿刺部位渗出,可出现疱疹、水疱,手触诊周围皮肤温度低。进一步发展为水泡破溃,严重时可见皮下组织坏死,常呈黑焦色[3]。不同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尤其是急诊常见的高渗性溶液,如:纠正低血糖的50%葡萄糖、纠正低钠的10%氯化钠和降颅压的20%甘露醇等。由于使用急迫,浓度高,常发生外渗。会快速出现局部红肿或红白相间呈的外渗表现。

2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

2.1 患者自身因素

2.1.1 特殊人群。发生静脉外渗的高危人群有肥胖患者、老年人、新生儿、婴幼儿、危重患者。肥胖患者由于手背上的脂肪堆积而具有静脉血管皮下比较深,并且皮肤松弛,导致静脉穿刺难度增大,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容易引起外渗。由于心理,生理或行为功能的降低,老年人感知疼痛敏感度减轻,皮肤松弛,反应迟钝和静脉脆弱。很容易引起注射针头的位移,导致静脉输注药物的外渗。新生儿静脉输液治疗穿刺时。有些皮肤是紫蓝色的,有些皮肤是苍白的。可见的静脉和可以注入少量血管,这使得穿刺困难并且针难于固定。考虑到母乳喂养或喂养的影响,脱落更容易引起静脉内输注的外渗。此外,由于儿童的活跃性,在静脉输注期间针尖可以容易地滑出导致静脉输液外渗[4]。重病患者因常伴有的微循环受损,使其血管通透性增加,更容易发生静脉输液渗漏。尤其是当其处于昏迷状态的时候,患者无法与医护理人员进行有效可靠的交流,不能准确的表达自身的感受,出现突发状况,如无意识肢体抽动等,很可能会导致静脉输液外渗,且患者无法表述其身体状况,如若医护人员未及时发现,可能导致患者机体损伤程度变得更大。

2.1.2 疾病因素

有些患者有某些特定的疾病,可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几率增加,如糖尿病、静脉血压增高、癌症、外周血管疾病或昏迷休克等。糖尿病患者因为糖脂代谢紊乱,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变,容易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癌症患者由于其反复接受放化疗或药物的治疗,导致其血管壁损伤较大,静脉比较脆弱,使医护人员难以进行静脉穿刺。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如血管硬化和血管畸形,不仅增加医护人员的穿刺难度,而且由于血管本身的病变原因易发生静脉输液外渗。

2.2 医护人员因素

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会影响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如医护人员的责任心欠缺、知识缺乏、穿刺技术差、操作不正规、输液工具选择不当和巡视、宣教不到等都会增加静脉输液外渗的几率。常见的情况有:年轻的护理人员由于缺乏经验,对血管不是很了解,对患者局部解剖的位置不清楚;亦或由于操作不当而导致针尖端刺破血管壁,使静脉输入液体进入血管周围的组织。即使医护人员的操作都正确,当留置针尖端在血管内,因为静脉输入液体引起的静脉收缩,或导致尖端对血管壁的刺激,产生向后的压力,使输入液体从留置管留下的针眼处渗漏[5]。高渗性或其他性质的药物输入液体,也可能刺激静脉血管壁,从而引起液体扩散而造成外渗。

2.3 药物因素

有些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自身的理化因素,也可以影响静脉输液外渗的几率。药物的自身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毒性及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6]。导致患者身体渗透性损伤的药物,常见有血管收缩药或对细胞有毒性的等。

3 输液外渗的预防方法

3.1 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

对于自身血管条件好的且有家属陪护的患者,医护人员可将静脉输液时的注意事项、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输液时出现外渗现象的判断标准等,对患者和家属进行详细说明;并告知其不可随意调整输液滴速,患者应避免大幅度活动等,如若出现输液外渗需立刻通知护理人员,让患者和家属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并增强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对于血管条件差患者,如婴幼儿和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医护人员需对其进行重点关注。如应适当增加巡视次数,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并力争将危险降至最低。

3.2 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

3.2.1 落实外周静脉输液的操作标准

医护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来执行外周静脉输液的操作标准,秉着对患者血管壁的损伤,保持无菌操作原则,正确掌握穿刺方法,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并熟练掌握正确的拔针按压方法等操作标准,可以人为可控的降低药物静脉输液外渗的几率。

3.2.2 熟悉药物性能、特点及注意事项

医护人员应该在输液之前熟悉输液药物的性能、特点和注意事项,选择正确的静脉输液方式,预测特殊事件发生并做好相关应对策略,都可降低静脉输液外渗的几率,并提高患者的安全感。仔细评估在输液前、中、后时,如何保证患者安全性更好,并合理选择输液工具,如头皮钢针、留置针、PICC、CVC及PORT等,都可以减少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的出现。

3.2.3 选择合适的静脉

医护人员应正确选择穿刺静脉,应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对于病变部位的静脉穿刺,应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留意不同疾病和个体差异的血管特点。由于留置针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更适合小儿、意识障碍、病危的患者使用,且留置针可留在体内3~4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血管。正确的选择穿刺血管,就要求医护人员有更高的专业知识储备,只有对局部位置解剖、药物性能及患者情况十分熟悉,才能确保选择穿刺血管不会出现纰漏。

4 结 论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护理不良的事件。为了减少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临床护理中需做好对患者和家属的宣教、选择适合穿刺的血管、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来提高穿刺成功率。一旦发现静脉输液外渗,需回抽药液及更换输液部位,并及时上报组织分析讨论。目前,针对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技术性强,步骤多,影响因素多,合理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值得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外渗输液医护人员
护理干预在小儿临床药物外渗中的效果研究
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CT 增强扫描碘对比剂外渗的护理干预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