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心电电极片相关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
2019-01-03李娟娟魏绍辉
李娟娟 魏绍辉
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edical adhesive related skin injury, MARSI)是指移除黏胶类产品后的30 min或30 min以上的时间内,皮肤出现持续性红斑和/或其他的皮肤异常,如水疱、糜烂或撕裂等[1]。研究[2-4]显示医用黏胶引起的皮肤损伤会引起疼痛、感染、伤口面积增大,伤口延迟愈合,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医疗成本。一次性心电电极片粘贴于皮肤,易导致MARSI发生[5],因此应加强对一次性心电电极片相关皮肤损伤的重视。目前,我国关于一次性心电电极片的综述文献较少,本文将从一次性心电电极片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预防措施、皮肤损伤后的处理三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相关的指导。
1 一次性心电电极片相关性皮肤损伤的现状
一次性心电电极片是连接心电监护仪与患者的医用传感器,采用医用黏胶进行粘贴,使用方便,粘贴牢固,导电性能好、操作简单、不易发生交叉感染,在临床上广泛应用[6]。研究[7-10]报道,由于使用一次性心电电极片所致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为26.0%~76.8%,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丘疹、水疱等,甚至发生表皮松解及皮肤坏死[11]。
2 影响因素
2.1 人口学因素
年龄是一次性心电电极片相关性皮肤损伤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老年患者皮肤松弛、干燥、缺乏弹性,皮下脂肪萎缩、变薄,皮肤易受损[12-13]。研究报道[14],60岁以上患者为皮肤损伤的高危人群。此外,性别也是影响皮肤损伤的重要因素,张丹凤等[15]的研究表明,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高于男性,主要是因为在同龄的成年人群中,男性皮肤相对较厚,抵抗外界摩擦和刺激能力较女性强。
2.2 患者自身因素
2.2.1 基础疾病
当患者病情较重时,皮肤生理异常、低蛋白血症、循环不稳定等内在因素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外在刺激使皮肤的易损性增加[7]。若患者患有糖尿病、湿疹、皮炎、溃疡、慢性炎症、局部组织炎性病变等基础疾病,或因疾病需要放射性治疗及使用免疫抑制剂、抗生素、抗凝剂、激素等药物会使皮肤自我防御能力下降,导致皮肤损伤[16-17]。
2.2.2 营养状况
研究[15]显示,营养不良及营养过剩患者皮肤损伤比例高于营养良好患者,主要原因为营养不良患者皮肤的耐受力较低,而营养过剩患者皮下脂肪较厚,使皮肤的抵抗力下降。
2.2.3 汗液刺激
郑文雅等[7]研究报道, 出汗者持续心电监护时皮肤损伤发生率达38.2%,非出汗者发生率为19.7%,说明汗液可能和一次性电极片上凝胶样物质反应引起皮肤损伤。Bahareh等[18]的研究发现,在患者出汗的情况下,干电极与凝胶电极一样会导致皮肤损伤。
2.3 电极片相关因素
一次性心电电极片的芯头及粘合胶等化学物质长时间与皮肤接触,会造成外源性刺激而发生接触性皮肤损伤[19-20]。目前对于一次性心电电极片的更换时间不统一,电极片粘贴部位的皮肤不透气、水分不易散发,长时间粘贴会导致皮肤浸渍,增加皮肤损伤的风险。
2.4 护理人员因素
目前,国内外普遍存在护理人员对皮肤创伤认识不足和预防措施欠缺等问题[21-22]。研究[23-25]显示,我国护理人员对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知信行处于中等水平。MARSI相关知识不足,会导致对皮肤损伤的风险预测不足及护理措施不到位,如以去除皮肤油脂及清洁为目的,在粘贴电极片前用砂纸片刮擦皮肤,此方法会对皮肤造成轻度损伤而导致粘贴处皮肤发红或破损,给患者造成痛苦[26]。此外,护理人员在揭取电极片时,用力过度或角度不合适,也会增加皮肤撕脱伤的风险[1]。
2.5 其他因素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导管附近残留的皮肤消毒剂会使皮肤的易损性增加,在此处粘贴一次性心电电极片导致皮肤损伤的风险增高[27]。此外,有皮肤过敏史的患者也是皮肤损伤的高危人群[15]。
3 预防措施
3.1 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一项对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预防知识及行为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理人员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预防知识总体掌握情况较差,预防知识及预防行为急需提高[28]。因此,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相关理论、操作的培训及科室管理。通过理论学习,不断更新理念,使护理人员认识到其重要性及进行预防的必要性,从而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同时,注重对护理人员相关知识的薄弱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培训及考核,加强其操作的规范性,并进行质控,避免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损伤。通过科室管理,对损伤情况进行登记及随访,便于提高对损伤情况的认识及原因分析,集思广益,并开展相关活动,如个案讨论,品管圈等,提出更好的预防措施。
3.2 有效评估
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并对需要粘贴电极片处的皮肤情况进行评估,对发生皮肤损伤的风险进行预测,以便于识别和保护高危患者。目前,国内外对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评估量表缺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29-30]。
3.2 选择恰当的电极片
国际皮肤撕裂伤咨询组建议[31-32]:医护人员在选择黏胶类产品时,应根据预期用途、解剖位置、使用部位的环境条件来选择,以保持局部皮肤的恒定湿度,同时也可保护周围皮肤;建议选择张力小、透气性好、延展性好的黏胶产品,如有机硅粘合剂。目前,电极片的种类多种多样,且各具特点,在选择电极片时,应对其监护效果、透气性、对皮肤损伤情况、经济费用、患者的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进一步加强保护性防医用黏胶损伤心电电极片的研发及应用。
3.3 应用皮肤保护剂及皮肤保护膜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发布的2016版最佳实践指南[33]明确指出,可使用皮肤保护剂来降低皮肤暴露在黏胶产品中发生MARSI的风险。有研究[34]报道,擦拭炉甘石与维生素C能预防老年患者电极片所致的皮肤过敏。在帅苏蓉等[10]研究报道,粘贴电极片前局部皮肤涂抹一层皮炎平,可预防皮肤损伤。 严海珠[12]报道粘贴电极片前局部涂抹芦荟胶,可有效预防电极片致接触性皮炎的发生。但在临床操作中发现,涂抹皮炎平或芦荟胶的用药量不易把握,且涂抹不均匀会影响心电监测的结果。
皮晨曦[9]的研究中发现,应用皮肤保护膜可使老年患者的电极片所致皮肤损伤由42.3%下降至11.5%,还可以降低皮肤损伤程度,在提高患者的舒适度的同时,不影响监测效果。在柯海荣等[35]的研究中,发现3M Cavilon液体敷料可使电极片致皮肤过敏的发生率由31.9%降至11.9%。3M液体敷料对皮肤的保护作用在婴幼儿、儿童、老年群体中均得到了证实[36-38],但皮肤保护膜的价格相对较高,且其本身没有抑菌作用。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电极片为不透明的,不利于及时监测患者电极片下皮肤的感染及损伤情况,应注重能够形成一层分子级隐性膜,具有抑菌性且价格较低的皮肤保护膜的应用,如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等。
3.4 合理更换及使用电极片
一次性心电电极片的更换时间是临床上关注的焦点,如果使用时间过长,患者容易出现皮肤损伤,同时还会对心电监测的效果产生影响;而更换过于频繁,也会增加皮肤损伤的风险,同时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合理更换电极片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更换电极片的使用时间普遍为24~72 h[39],但大家对于更换时间有着不同的看法,观点主要集中在12 h、24 h、24~48 h、72 h及7 d更换1次[40-46],发现电极片卷边、粘贴不牢、脱落,患者出现皮肤不适及影响监护效果时及时更换。张丹凤[15]的研究中认为,要根据影响因素来决定电极片的更换时间,≥60岁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女性患者应48 h内更换1次电极片,<60岁营养良好的男性可72 h更换1次电极片。
在使用一次性心电电极片过程中,护士要及时观察患者皮肤情况,同时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及家属的反馈,提高对其重视程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不仅会降低一次性电极片相关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及皮肤损伤的程度,还会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3.5 正确揭除电极片
揭除电极片时,运用正确的方法对于预防撕脱伤有重要意义。对于揭除方法的选择,美国联邦疾病控制中心颁布的指南[1]推荐使用湿棉球矿物油或凡士林油涂抹电极片粘贴处皮肤的方法来移除黏胶剂,避免使用乙醇和有机溶剂。赵修芬等[47]研究报道,在揭除电极片时可先用湿热毛巾热敷局部,以减轻揭除时由于牵拉导致的疼痛及避免撕脱伤。此方法具有可行性,但耗时长,对于皮肤感知力较弱的患者及昏迷患者,容易造成烫伤。据文献[48]报道,可以应用棉签蘸取少量乙醇或者维生素C注射液浸湿电极片的周围,还可以使用润肤油浸润电极片的周围以降低黏胶与皮肤的贴合程度,以方便揭除,但应用乙醇时应慎重。在揭除一次性心电电极片的操作中,护士应以0°或180°沿兰格氏线揭除,以保证皮肤的完整性[49]。在使用正确的方法揭除一次性心电电极片的前提下,我们还要关注对于黏胶残留的痕迹去除,避免黏胶对皮肤的持续刺激,以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皮肤损伤。
4 皮肤损伤后的处理
国际伤口造口失禁护士协会在 MARSI规范化处理流程方面提出的专家共识[1]指出:当患者皮肤出现症状时,首先应识别 MARSI的类型,然后根据损伤的类型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以促进伤口的快速愈合。
4.1 接触性皮炎
4.1.1 瘙痒
使用一次性电极片后瘙痒严重者,可用手掌轻轻拍击皮肤,并局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给予炉甘石、痱子粉、薄荷粉涂抹。据文献报道应用此方法处理后,患者瘙痒症状可在2~3 d后消失[15,48]。护士还要嘱咐患者及家属避免使用粗糙的毛巾擦洗,并且不要用手搔抓,防止皮肤破损造成感染。
4.1.2 水疱
当出现水疱时,护理人员要根据水疱的大小采取不同的措施。当水疱面积较大时,用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吸,给予护创喷涂创面并且用康惠尔泡沫敷料覆盖以防止感染[49];当水疱较小时,涂皮炎平软膏或给予硼酸软膏覆盖1~2 d,同时要禁止摩擦,避免小水疱破溃,渗液吸收后结痂愈合,一般需要10 d左右[8,14]。此外,文献报道应用烧伤膏或京万红对水疱的处理也有一定的效果[50]。
4.1.3 皮肤过敏
对于皮肤过敏者,刘巧玲[51]研究报道可用百多邦和氟轻松软膏外用,4 d后可好转。据韩珊珊[52]的研究报道,联合应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商品名喜疗妥)和糠酸莫米松乳膏(商品名艾洛松)具有良好的药物协同性,对于治疗一次性心电电极片所致皮肤过敏效果良好。此外,应用芦荟胶、红霉素、氧化锌、创面液体保护膜后均能有效缓解皮肤过敏的症状[53-56]。
4.2 皮肤破损
研究表明,给予2%的龙胆紫或氢化可的松软膏涂抹,或者局部涂2%甲紫液于皮肤损伤处,同时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可以防止皮肤感染,对皮肤破损有一定的疗效[14],还可应用水胶体敷料,促进皮损皮肤的湿性愈合,提高一次性电极片引起的皮肤损伤的治疗效果[17]。但使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副作用较多,且采用涂抹的方式易于将手部细菌带到皮肤损伤处引起感染,在涂抹过程中对伤口的触碰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5 小结
一次性心电电极片所致的皮肤损伤,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增加医疗费用,还会影响病情的观察与监测,使医疗风险增高。积极有效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可有效降低一次性心电电极片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及促进皮肤损伤的愈合。但是目前关于MARSI尚缺乏统一的指南及标准[1],对于一次性心电电极片相关性皮肤损伤的预防及治疗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