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育对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9-01-03朱晶卢晓月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音乐作品环节

朱晶 卢晓月

听障儿童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听力受损,因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环境声音及言语声的儿童。目前,我国有听障人群2780万,其中听障儿童约13.7万人,他们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特殊生活经历与独特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其比健听人面临更多的挑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1]。因此,探讨听障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听障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听障幼儿由于受到语言限制,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缓慢,形成了他们胆怯、缺乏自信心、不喜欢与人交往等心理特征[2]。同时,他们在活动中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同伴分享,缺乏合作意识,更谈不上关心他人、同情他人、服务他人的社会心理,这些不良心理将成为听障幼儿走上社会的绊脚石。

2 音乐教育对听障儿童的促进作用

2.1 为听障儿童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思路

通过融入音乐表达的多种形式,听障儿童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和理解作品。如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通过教师引导,听障儿童可以学习作品创作的背景、深入理解歌词大意,从而更好地把握演唱风格等。通过多元的课堂模式让音乐交流与表达更加频繁,有助于听障儿童丰富文化内涵,提高音乐修养,使听障儿童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达音乐的思维更灵活[3,4]。

2.2 帮助听障儿童提升学习能力

教师在音乐教育课堂上,不仅将自己对音乐的见解传授给听障儿童,而且培养听障儿童的自学能力,让听障儿童先自己熟悉音乐,在老师还未讲解的情况下试着去理解、歌唱。听障儿童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音乐鉴赏与演唱。这样不仅能帮助其更好地欣赏音乐、感知音乐,而且更能帮助听障儿童主动表达音乐。如前所述,在赏析音乐作品时,通过音乐教育的实践可以引导听障儿童立即联想欢快、跳跃或深沉的情绪,由此使课堂成为听障儿童深度学习的乐园[5]。

2.3 促进听障儿童的自主探索能力

音乐教育有助于教师教学。教师开设自主音乐课堂,让学生在互动环节中提高自主能力。如在教学环节中,教师为学生放一首音乐,先让儿童自我欣赏,然后向大家分享听完这首音乐的所想、所思、所感,儿童在知道自己会被提问后会认真欣赏音乐,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信培养其自主欣赏音乐能力。音乐教育强调教师以平等的眼光对待听障儿童,从而实现民主教学,使得听障儿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以听障儿童掌握科学知识、技术能力、思想发展为前提,实现教师与听障儿童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实现生动的师生课堂互动。

2.4 健康人格和音乐教育的关系

听障儿童的健康人格与音乐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全一个人的人格,必须要健全一个人的思想、智力及身体,只有健全的智力、丰富的情感、开朗的性格,以及一定的自我控制力和集体生活能力,才能称为健康的人格[6]。如何在人身心成长最重要的幼儿期把握好幼儿心理成长的规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重要目标正确的塑造性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教师通过音乐节奏、音乐游戏和音乐欣赏等教学手段训练听障儿童的听觉能力、节奏感及记忆力,从而为塑造听障儿童的健康人格打下坚实基础[7]。

3 听障儿童音乐教育的方法与环节设计

3.1 听障儿童的音乐教育方法

以《月光近月亮远》为例,此表演风格情感跌宕、婉转,演绎过程中通过演唱与钢琴伴奏相得益彰,很好地烘托了音乐和情绪氛围,有助于表演者更好地处理和表现作品。同时,通过演唱与钢琴的默契配合,恰当把握其表演风格,能在情绪上共进退,为整个作品增添感染力。

教师使用能够与听障儿童产生共鸣或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来教学,儿童们如痴如醉并被其中的情感所感染。由此可见,听障儿童可以在优秀音乐作品欣赏中放飞自我。学习音乐只有这3方面的内容共同提升才能正确理解和表现作品。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音乐教育同样需要提高音乐修养、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让听障儿童在音乐教育的课堂上散发魅力。

3.2 音乐教育课堂促进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环节设计

音乐教育课程由多个环节紧密相连,以下教学环节的各个要素,有助于有效激活课堂。音乐学习要求听障儿童会正确地运用气息,正确地打开喉咙,正确地咬字、吐字,在歌曲中投入情感等。

3.2.1 情感导入 成功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听障儿童主动学习的兴趣。导入是音乐课教学的第一步,是音乐教育实践的关键环节。导入设计要有启发性,可以通过情景导入法和歌唱导入法让听障儿童迅速进入学习氛围。使用多媒体播放一部主旋律类型的音乐作品,如歌曲创作的年代背景等,使视觉听觉同时产生冲击,充分展现战争后的孤寂和思乡情感,以此调动听障儿童内心的爱国爱家等感情,以帮助听障儿童更好的理解作品,从而有助于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

3.2.2 作品赏析 音乐是听的艺术。以音乐教育为思想指导,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夸张的肢体动作带领听障儿童感受和体验音乐,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听障儿童有目的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听障儿童感受作品创作的社会动荡,人民渴望家乡的愁绪之情,并思考在欣赏乐曲中所出现的音调、整首歌曲的情绪、歌曲的演唱形式,以及欣赏过程中脑海中所浮现的画面等。

3.2.3 实践练习 音乐教育中,练声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技能是听障儿童进行音乐表现、鉴赏、审美和能力发展的基础。掌握音乐技能关键在于练。这一环节中,教师先示范唱,然后为听障儿童分组练习,特别是针对音乐作品中不能以情带声、深情并茂、吐字咬字含混不清的问题,如中低声区。

没有互动的课堂是死板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生动的课堂互动环节,在彼此互相交流的前提下实现良性循环。教师要尊重听障儿童的思想,并且让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不能因为时代的差距而造成沟通上的代沟。教师在学中提升能力,让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加地丰富。加强音乐教育相关知识学习,如乐理知识、表演能力、伴奏能力,撰写教案能力等。在教学中真正感受教学的快乐和幸福,从而更好地为提升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努力。

4 教师如何在听障儿童音乐教育中做好引导作用

教师通过提高自身教学素养促进听障儿童心理健康,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方面,教师应不断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多看音乐理论书籍、音乐专著和有关的文献资料。此外,不断提高音乐演唱水平,课余要多练习、多总结、多体会,多听、多看。文化素质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终身学习目标,不断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真正胜任教师的角色,使听障儿童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获得听障儿童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5 结论

音乐教育是现代影响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也是高效课堂的体现。随着网络知识和培训班的普及,学习音乐的听障儿童大部分具备一定的基础和鉴赏能力,他们在参与音乐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音乐修养能为教学提供新的思路。音乐教育在无形中同时影响着教师和听障儿童,只有让听障儿童以主人的姿态参与学习,音乐课堂才能被释放出魅力,从而切实促进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音乐作品环节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互联网+”背景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疏导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提高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几个主要环节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