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
2019-01-03万喜平
万喜平
(包钢医院心内科,内蒙古 包头 014000)
近年来,在当前人们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生活习惯不断改变的时代背景下,临床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也开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而由于心血管病本身具有病程较长、愈后较差、病情反复变化的特点,故而在患者疾病恢复、观察期间极易发生跌倒、坠床及猝死等不安全事件[1-2]。在本研究中,笔者以我院心血管内科进行临床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展开对照分析下,旨在探析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针对护理不安全因素实施防范对策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2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进行临床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护理干预方案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3~75岁,平均(67.82±1.44)岁,病程1~6年,平均(3.46±0.63)年;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7~72岁,平均(67.90±1.38)岁,病程1~7年,平均(3.62±0.5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护理、运动指导、复诊护理等),另30例观察组患者则针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展开防范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病房环境改善:及时清洁、清扫病房,为患者提供一个优质、舒适的病房环境,在走廊、卫生间门口张贴注意跌倒等警示标语,及时擦拭、清除通道上的水渍与障碍物,进一步防止患者跌倒。告知患者和家属跌倒坠床的风险,病床周围悬挂坠床标识。
(2)增强管理:首先,相关科室管理人员应先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促使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实现规范化以及制度化。护理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及时判断患者自身存在的或者潜在的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并及时将其具体危险情况向责任组长汇报,从而共同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
(3)心理干预:患者临床治疗期间由于需要长时间用药治疗或卧床休养,故而其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负担与负面情绪,此时,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及情绪的变化,并给予及时处理和针对性心理纾解干预,帮助其始终以积极饱满的状态配合医疗工作,通过提升其依从性的方式降低护理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期间不良事件与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统计,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1/30,1例跌倒),明显低于观察组的20.00%(6/30,4例跌倒,2例坠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4,P<0.05)。观察组护理差错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9,P<0.05)。
3 讨 论
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病情相对特殊,护理工作中极容易出现差错事件、不良事件。如何提升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质量也开始成为患者与临床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本研究中,给予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另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不安全因素防范对策,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差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对应值,P<0.05。该结果说明,与常规护理相比,针对护理不安全因素开展防范策略更具临床应用优势。具体来说,帮助患者改善病房环境、悬挂警示标语,可显著减少不安全事件发生;增强临床护理工作管理,则有利于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此外,加强巡视患者从心理层面给予患者安慰、鼓励,则能够显著提升其对于临床工作的依从、配合程度,有助于促进病情快速康复。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针对护理不安全因素实施防范对策可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与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概率,该护理管理方案具有较高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