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DSA脑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2019-01-03卫志庆
管 敬,马 骏,卫志庆*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介入科;2.神经外科;3.血管外科,江苏 南京 210000)
脑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患者一旦发生动脉瘤破损可能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而致患者残疾或死亡[1]。DSA是目前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很多不确定动脉瘤多需要进行DSA检测以明确并且。现阶段临床中以DSA为基础,行计算机进行后期处理制作形成3D-DSA图像,对患者脑动脉血管情况进行详细观察,以诊断患者病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介入科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30~71岁,平均年龄(52.6±3.1)岁,介入检查结果显示前交通动脉11例,后交通动脉13例,颈内动脉8例,基底动脉9例,大脑中动脉6例,脉络膜前动脉8例。本次研究已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对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
1.2 方法
为本组患者分别行DSA以及3D-DSA检查,DSA检查:通过高压注射器注入克沙醇对比剂,其中碘浓度为300 mg,行Seldinger在股动脉处进行常规穿刺,通过导丝将导管置于患者双侧颈内、颈总动脉及椎动脉,后行常规DSA检查。根据不同血管调整对比剂剂量和注射速度等。3D-DSA检查,以正侧位血管图像为重点,以L臂作为中点旋转C臂进行旋转采集图像,首次采集不行对比剂以获取蒙片,复位后进行二次旋转,做延时曝光和球管旋转,常规注射对比剂,在200PSI条件下采集图像。最后传输两次采集的图片通过后期制作三维图像。
1.3 观察指标
比较DSA和3D-DSA的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3D-DSA对脑动脉瘤诊断准确率98.18%(54/55),具体包括:前交通动脉11例,后交通动脉13例,颈内动脉8例,基底动脉9例,大脑中动脉6例,脉络膜前动脉7例;DSA对脑动脉瘤诊断准确率87.27%(48/55),具体包括:前交通动脉10例,后交通动脉11例,颈内动脉7例,基底动脉6例,大脑中动脉6例,脉络膜前动脉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529,P<0.05)。
3 讨 论
脑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神经科疾病,多发生在患者脑内大动脉级相关分支血管处,其位置十分脆弱,多通过开颅手术或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这就需要对患者肿瘤与患者颅内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肿瘤大小等情况进行观察和了解[2]。颅内组织关系复杂,行常规DSA检查获取的图像中能够看见发生动脉瘤和正常血管之间有交错的情况,因此无法准确做出准确血管关系判断,不利于医生进行手术治疗。而3D-DSA是球管旋转,在二维DSA图像以及三维重建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全方位对患者颅内血管及相关组织关系进行观察,可制作出空间形态的血管图像,以帮助医生了解正常血管和病变血管之间的关系。本次研究结果显示3D-DS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效果优于DSA,充分说明了该诊断方式的临床效果。
综上,脑动脉瘤行3D-DSA检查能够及时确定患者的病情,有利于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因此可用于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