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研究
2019-01-03莫广刚
莫广刚
(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北京100125)
0 引言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农业农村工作新格局需要有强大的工作力量来支撑,需要着力建设一支具有新理念、新素质、新作风,而且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基础和前提。朱启臻等[2]提出只有懂农业的“三农”工作队伍,才能很好履行职能,在促进脱贫攻坚和产业振兴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赵西娅等[3]提出鼓励大学生下乡实习、支农支教和到农村广阔天地就业,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中,才能真正做到爱农村、爱农民。
本研究从分析“三农”工作队伍构成入手,首次提出“三农”工作队伍是由农业系统的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以及与农民朝夕相伴的农村实用人才构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述了“三农”工作队伍应该具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基本要求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针对现行“三农”工作队伍存在的问题,从传统角度提出进一步完善政策、建立机制等,从思想引领、强化宣传等新角度,提出建成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工作队伍的具体举措和政策建议。
1 “三农”工作队伍现状
1.1 分类
按照中央关于人才类别的划分,“三农”工作队伍主要包括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
(1)党政人才主要是指在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党务工作的公务人员,包括农业农村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市)等农业农村行政机关部门中的管理人员。党政人才既是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制定的参与者、践行者,也是贯彻落实的推动者,其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关系到“三农”工作的发展和水平。
(2)专业技术人才主要是指在科研、教学、技术推广、企业等单位从事农业科技研发及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涉及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全国省、市、县各级涉农研发机构,全国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涉农高校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
专业技术人才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的骨干力量,其研发能力和技术推广水平关系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现代化水平,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主要是指在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中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人员,包括职业经理人以及从事企划、人力资源、营销、资本运营、财务、生产管理、质量检测、安全管理等业务的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农业产业化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推动者,其经营管理水平可反映出农业产业链条长短、附加值高低、产业化水平高低,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推动力量。
(4)技能人才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人员及农牧渔业生产辅助人员。技能人才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者、示范者,是农产品的直接生产者、提供者,其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数量、质量。
(5)农村实用人才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为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乡村劳动者,包括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和社会服务型等5个类型。如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农村经纪人、文体人才、乡村管理人员(主要指不具备公务员身份的村小组长以上的村干部),以及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传统工艺制作人等。农村实用人才生活在农村,与农民为伴,最贴近农民,是田秀才、土专家,有些还身怀绝技,是农民脱贫和增收致富的带头人,是“三农”工作队伍的主体,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
1.2 特点
1.2.1 “三农”工作五支队伍的构成呈现不同特点 党政人才集中在各级党政机关单位之中,专业技术人才以公有制经济单位正式在编人员为主,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在公有制单位编制内人员占比较少,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编制内人员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就业人员逐年增多;农村实用人才主要为农村劳动者。
以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例。据2010年全国人才资源统计资料汇编显示,在全国100万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中,公有制经济单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占66%。在60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则占七成。
1.2.2 “三农”工作队伍体制内人数逐年下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发生巨大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员逐年减少,涉农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在逐年增多,总体来看“三农”工作队伍体制内人员在逐年减少。
据全国农业系统人事劳动统计显示,除农村实用人才外,2016年底全国农业系统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超过270万人,比2000年减少超过44%,其中党政人才比2000年减少16.7%,专业技术人才减少33.4%。
1.2.3 “三农”工作队伍综合素质在逐步提高 随着国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的不断加强,新进入农业行业就业人员学历水平不断提高,再加上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各类业务培训的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综合素质逐年提高,有力支撑了“三农”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据全国农业系统人事劳动统计显示,在全国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中,2000年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学历人员分别占0.5%、12.9%、24.4%和42.3%,到2016年变为5.9%、36.7%、36.5%和15.1%,显然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大幅度提升、中专学历人数大幅度下降;2000年高级(含正高、副高)、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分别占4.2%、24.3%和59.1%,队伍结构呈金字塔型不甚合理,其构成到2016年变为14.3%、46.5%和31.9%,队伍结构变为橄榄形趋于基本合理。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事“三农”工作的人员来源逐渐多样化,其年龄、学历、专业等方面的结构变化趋势向好,但与此同时,“三农”工作队伍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与“三农”发展形势和要求仍不相适应。有的工作者不熟悉中央出台的强农惠农富农系列政策,不了解农业发展特点和农业科技基本知识,指导和推动工作不切实际、不到位,力度不够、方法不多;有的嫌农村生活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卫生条件不好,与城市生活条件差别较大,不熟悉农村,也不愿意深入农村、深入农户;有的认为农民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不懂得使用先进的生活、生产设施设备,对农民的看法还停留在传统的印记里,不愿意同农民打交道,看不到农民善良、朴实、勤劳、敬业的优良品格。
基于这些认识,有少数“三农”工作者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仍习惯用传统思维和作法去面对、去思考、去解决,工作不安心,总有一种从事“三农”工作低人一等的感觉,时刻想转行、想跳槽,缺乏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慢作为甚至不作为,对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消极对待。对这些问题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否则难以肩负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2 对“三农”工作队伍提出“一懂两爱”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进入“三农”系统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来自农村,而且接受过涉农专业的教育,熟悉农村、了解农业和农民。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再加上涉农部门和机构吸收录用人员的多样化,进入“三农”系统工作的人员出生在乡村、接受农业专业教育的人员越来越少,因此对从事“三农”工作的人员提出“一懂两爱”的要求很及时、很必要。
2.1 “三农”工作者只有懂农业才能推进农业科学发展
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发展历史最长,看似简单,但专业性强、技术复杂,有其特殊性。一是农业生产周期长。粮食作物春天播种秋天才能收获,有的园艺作物以及畜牧、水产养殖业生产周期二三年甚至三五年,投资回报慢。二是农业生产面临双重风险。除了与其他商品生产一样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风险外,农业生产还要应对多变的自然气候和环境条件,天气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三是农业生产是生命的维系活动。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不同于其他产业,它的产品除了作为商品的属性进行交换外,更担当着对生命的根本维系,种植业的农作物和养殖业的畜禽、鱼类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伴随着对生命的担当和承载。所以选择从事“三农”工作就必须默认这种责任、这种情怀、这种奉献。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加快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因此必须大力提升“三农”干部专业素养,不断增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能力。作为一名“三农”战线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农业生产特点、懂得农业专业知识、把握农业科技发展动态和趋势,具有农业专业素养和能力。只有懂农业,才能了解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了解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和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辛苦,了解农民的真正需求,才能深刻把握当前“三农”工作的重大问题和农业发展规律,深刻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深刻把握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深刻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的重大战略举措。唯有这样,“三农”工作者才能正确推动和指导“三农”工作,才能有力推动“三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2 “三农”工作者只有爱农村才能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大业中
在人们的印象中,乡村就代表着落后、贫穷,与城市生活特别是发达地区大城市生活相差悬殊。其实不然,农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进程中有其非常特殊的地位。中国革命起源于农村,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根据地都是在农村,甚至大多是在贫穷落后地区、边远地区。中国的改革起源于农村,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才逐步扩大到城市和全面的改革开放。
近年来,部分农村特别是城郊地区的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农村的广阔天地对各类有志之士有深深的吸引力,吸引着他们扎根农村干事创业。据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各类返乡下乡创业人员高达700万之多,其中返乡农民工比例为68.5%。
如今看农村,必须从全国的角度,用全面的视角来看。尽管绝大多数农村条件与城市相比还比较差,吃、住、行条件还不行,有的做饭烟熏火燎,冬季屋内还比较寒冷,有的农村还缺乏完备的洗漱设施,但这不能代表农村的全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的生活设施设备已有了很大改善,据资料显示,到2009年底,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洗衣机、冰箱、空调的普及率分别达53、37、12台/百户,也就是说有过半农户在使用洗衣机,有三成多的农户在使用冰箱,有一成多农户已安装了空调,更不用说手机的普及率了。更为主要的是,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农村的自然生态好、空气清新,是天然的大氧吧,已成为城市人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和养老的好去处。
中央已印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对乡村振兴做出了顶层设计,明确了乡村振兴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可见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推进乡村振兴,不但需要全面了解农村、正确看待农村,而且还要爱农村。只有爱农村,才能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情感,才能希望农村发展越来越好。反之,如果没有对农村的真爱和情感,深入农村调查就可能流于形式,把在农村锻炼视为过渡的跳板,即使在农村工作想创造政绩致富一方,也难免有急功近利之嫌,做出损害农民长远利益之事。
2.3 “三农”工作者只有爱农民才能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而占全国人口近一半的农民仍生活工作在农村,为广大农民服务好是“三农”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由于历史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影响,中国城乡之间、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导致生活在农村的亿万农民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人力资本严重匮乏,再加上城乡要素配置不均衡,导致了绝大多数农民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相对不高,小农意识浓厚,这些都决定了农民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现实性,注重眼前利益和现实利益,但这些不是农民本身造成的,不能因此就把落后、愚昧、保守与短视看成是农民的符号。中国农民朴实、善良、勤劳,任劳任怨,有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如今的农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新型农民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崇尚科学、诚信友爱,重美德、尚文明;专业技能素质高,熟悉现代农业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多掌握一项或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
因此,从事“三农”工作不仅要全面了解服务对象——农民,更要热爱农民。只有爱农民,才能不抱任何偏见看待农民,才能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把农民当成自己的亲人,才能与农民交朋友,才能改变对农民“土生土长”“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传统印象,把农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真心帮农民做实事,也才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地生根发芽。“三农”工作者只有这样从内心深爱着农民,才能真正做好“三农”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三农”、更好地为农民谋福利。
3 培育“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思考和对策
“一懂两爱”是“三农”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描绘出新时代“三农”工作者应有的模样。从事“三农”工作,只有懂农业才能在“三农”工作中有担当,只有爱农村才能在乡村振兴大业中守初心,只有爱农民才能为农民付真情。要坚持目标导向,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3.1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三农”工作者头脑
面向农业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队伍,要强化政治引领和思想教育,引导“三农”工作者牢记宗旨、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三农”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要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心系亿万农民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热爱农民、关心农民,把服务农民、造福农民作为最大责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真正在思想上尊重农民群众、感情上贴近农民群众,倾听农民群众呼声、反映农民群众意愿、关心农民群众疾苦,千方百计解决农民群众的困难,加倍努力让农民过上像市民一样幸福、美好的生活。
与此同时,要从入口端即中高等院校的学生教育入手,加强“三农”方面知识教育和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讲解,引导各类院校的学生面向国家未来选择职业,让广大学子了解到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是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从求学阶段开始就对农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就对农业产生感情,就认识到在农村发展舞台很大、道路会越走越宽,从事农业大有可为,就立下爱农务农的志愿,确立在实现中国梦的广阔农村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从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接班人,能够为“三农”事业奋斗终身的建设者。
3.2 建立培养锻炼机制增长才干
建立“三农”干部继续教育制度。借鉴教育工作者、司法工作者、财会人员等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建立起“三农”工作者在一定期限内应接受一定时间的脱产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制度,学习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农业农村发展趋势,了解和把握“三农”相关政策,学习农村建设典型和农业新科技、新知识、新态势,让“三农”工作者及时掌握涉农相关知识,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
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三农”干部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复信中提到,希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这也是对全体“三农”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农业农村部每年组织一大批干部开展“百乡万户调查”活动,选派数十名青年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锻炼;各地农业等部门组织开展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对口帮扶、与农民结对认亲交朋友等各类活动,都是了解农村实际、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途径。这些作法对培养锻炼干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借鉴这些好作法,逐步建立起分期选派“三农”工作者到对口扶贫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有特色的地区或部门挂职,对不同类别的人员规定不同的挂职锻炼时间、提出不同的工作要求。通过与农民群众朝夕相处、与基层干部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促进“三农”工作者全面了解农业发展实情、提升对农村的真情实感、掌握农民的最大需求,拉近与农村农民的距离,加深对农村农民的感情,为找准自身工作努力方向与农村发展、农民需求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奠定基础。
3.3 完善相关政策激励干事创业
“三农”战线干部职工大多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和敬业奉献精神,但也不能因此忽视他们的基本待遇和生活保障。“三农”工作者的主战场是农村和基层农口单位,而基层单位工作条件差、待遇低、没有奔头,导致人才招不来、留不住,因此在下大力气改善基层生活工作条件基础上,应着力在津贴补贴、职称评聘、基层干部选拔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到农业战线特别是基层农口单位服务而且能长期扎根。
3.3.1 应建立工资倾斜政策 农业行业工资水平多年来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据有关资料显示,2015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金融行业为114777元,是农林牧渔业31947元的3.59倍。2015年,国家建立了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基层公务员待遇较低的问题,但这一政策覆盖不到绝大部分为事业编制的县乡基层农技人员。仿此,着眼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长远大计,应制定对边远山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县乡农技人员普遍上浮3~4级工资政策,对全国乡镇基层农技人员根据距离县城远近普遍上浮1~2级工资政策,同时对县乡基层农技人员建立津贴补贴制度,真正让扎根基层的“三农”工作者收入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
3.3.2 应建立职称评聘倾斜政策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少,乡镇最高设置中级岗位,县级设置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也很少,但大多为副高,而他们承担着面向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传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重任,并且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因此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应向县乡和生产一线倾斜,适当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以吸引和稳定优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扎根基层。对长期扎根在基层一线的农业科技人员在职称评定等方面还应予以倾斜,降低评聘条件,评聘标准主要以入户次数、农民满意度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等推广实效为考评条件,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以引导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把论文写作大地上。
3.3.3 建立县乡农技人员提升通道 鉴于在全国大多数乡镇、部分县市农业还是主导产业,应扩大从县乡农口工作部门的人员中招收县乡公务员数量,或者规定考录县乡公务员应有从事“三农”工作的时间经历,让在基层工作的“三农”工作者有奔头、有希望。
3.4 树标兵立楷模引导投身“三农”大业
要发挥舆论引领、宣传感染的作用,在全社会营造重视“三农”的氛围。要大力宣传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模范人物,宣传热爱农业、献身农业的先进事迹,弘扬为农民谋幸福、为农村谋振兴的正能量,激发“三农”工作者以袁隆平、李保国这样的先进人物为楷模,投身“三农”伟大事业的火热实践中。
杂交稻之父袁隆平无愧为所有“三农”人学习的楷模。袁隆平1995年被推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年已经65岁,大多数人在这个年龄已经退出工作岗位颐养天年了,但袁隆平至今仍坚持下稻田搞科研,而且不断给自己制定新的奋斗目标。他研发的水稻亩产不断刷新纪录,品质也在不断改善,海水稻研发也有很大突破。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习近平总书记称他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农民教授”。李保国研发林果新品种,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把才学抱负根植于燕赵大地,把毕生心血挥洒在太行山上,将自己的农业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的普通农民,让荒山变成了青山,种植畅销水果,让贫困村变成了当地的首富村。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所有“三农”工作者更应有这样的座右铭,把袁隆平、李保国作为学习的榜样,牢记干农业就不要图享受、图享受就不要干农业,全身心投入到“三农”大业中,下定决心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
4 结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三农”工作队伍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要着力培养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加快解决乡村振兴的瓶颈问题。“一懂两爱”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三农”工作队伍的殷切期望,也是“三农”工作者的本色特质和基本要求。如果没有这样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有情怀的“三农”工作队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失去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因此只有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数量充足、职业素养高、专业水平强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而且能够长期扎根基层一线、与农民结伴而行的“三农”工作队伍,才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才能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