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西格玛管理法在急诊内科心肺复苏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9-01-03

关键词:六西格玛管理法心肺

杨 婷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医院急诊科,湖北 武汉 430063)

心肺复苏患者的一个常见症状是心搏骤停,心搏骤停后4~6 min会不可逆损伤患者的脑部以及其他器官组织,采用心肺复苏可改善其病症。急诊内科患者的特点是病情危急、发病突然、发展迅速,需要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治疗[1],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使患者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减少严重并发症情况。本文中对我院86例急诊内科心肺复苏患者进行六西格玛管理法与常规急救管理,以下是相关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9年2月急诊内科心肺复苏的86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男29例、女14例,年龄22~69岁,平均(41.1±3.5)岁,观察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25~78岁,平均(42.9±5.2)岁,纳入标准:经诊断均出现心脏骤停,符合心肺复苏的标准,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先天性疾病、血液、免疫以及体循环系统疾病,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之间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护理管理,责任护士严格按照常规急救护理管理流程进行操作。观察组采取六西格玛管理法,(1)建立六西格玛管理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定期培训,学习六西格玛管理法的相关知识,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实践操作。(2)执行六西格玛管理:对急诊内科心肺复苏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性的分析,寻找相关因素,制定最低要求以及改善目标。全面分析急诊内科以往心肺复苏患者的数据及资料,需要快速诊断、给予正确急救措施、正确选择点击除颤时间、给其气管插管确保呼吸顺畅。制定改进措施,以实际情况为主,确保心肺复苏的顺利开展,保证操作质量,进而使急救流程制度化,对改进效果进行评估。

1.3 评价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呼吸道通畅度判断时间、气管插管消耗时间、心肺复苏开始时间以及护理人员管理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95.3%(41/43)、呼吸道通畅度判断时间(38.2±6.5)s、气管插管消耗时间(2.5±0.4)min、心肺复苏开始时间(7.7±1.1)s以及护理人员管理能力(98.6±0.5)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0.4%(26/43)、(56.3±11.1)s、(4.8±0.6)min、(9.8±1.2)s、(65.8±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心脏骤停在临床上是心肺复苏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需要给予专业性、规范化的急救管理措施。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是医护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使急救措施更加程序化,护理人员需要明确分工[2]。常规急救管理只是对病情以及体征变化进行观察,存在较多的漏洞,影响抢救效果。六西格玛管理法注重质量尺度以及目标追求,是新型的一种管理方法,对以往流程进行有效改善,提高阻滞核心的运行质量。六西格玛管理法可用于手术室管理、输血管理、病房管理以及医院管理等方面,管理效果更佳。心肺复苏患者病情危急,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护理急救操作,提高其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3]。本文中对我院收治的86例急诊内科心肺复苏患者进行护理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呼吸道通畅度判断时间、气管插管消耗时间、心肺复苏开始时间以及护理人员管理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急诊内科心肺复苏患者采用六西格玛管理法可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呼吸道状况,提高护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急诊内科心肺复苏患者护理工作中采用六西格玛管理法的临床效果较常规急救管理显著升高,可改善患者的病情。

猜你喜欢

六西格玛管理法心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六西格玛方法在研发管理平台中的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镜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六西格玛管理评价准则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六西格玛在提高宣钢2号高炉喷煤比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