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

2019-01-03

关键词:心肺成功率我院

陈 胡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医院急诊科,湖北 武汉 430063)

急诊心肺复苏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搏骤停,引起患者的死亡,需要加强护理干预,保证其治疗效果[1]。优化急救护理流程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而被医师及患者所认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症状,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中对我院82例进行急诊心肺复苏的患者同时给予优化急救护理流程,以下是相关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3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急诊心肺复苏的82例患者随机分组,常规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在34~76岁,平均(57.6±2.9)岁,试验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35~75岁,平均(58.1±3.1)岁,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方面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基础急救护理流程,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及时将患者送入急诊室,若确定心跳呼吸骤停,可进行心肺复苏,按压其心脏,建立静脉通路,监测心电图等。试验组采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包括(1)环境护理:若患者身体可移动,将其送至抢救室,若搬运困难,可将病床抬出来,准备抢救仪器、药品等,取得最佳抢救时机。(2)护理配合:医护人员在急救现场准备除颤仪、血压监护仪以及复苏电板等仪器以便抢救措施的正常进行,由一名医生完成抢救,护理人员给患者进行心肺复苏、静脉通路的建立、气管插管、采用吸痰机对呼吸道痰液进行清除、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保证周围环境的整洁等。在接到抢救电话后医护人员及时赶到现场,给患者进行初步的抢救护理干预,有正确摆放患者体位,确定其意识状况,再由医生给予抢救,或者是护士将急救车推至现场,建立静脉通路,给予气管插管,遵医嘱使用药物,其他人员做好抢救物品等。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自主呼吸恢复、自主循环恢复、存活以及心脏复苏成功)以及预后情况(抽搐、恐惧、胸部不适、记忆力减退以及反应迟钝)。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软件SPSS 19.0处理分析数据,给予%表示和x2检验,若是组间有差异性,则P<0.05。

2 结 果

试验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2.68%(38/41)、预后效果为9.76%(4/41)较常规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60.98%(25/41)、预后效果为21.95%(9/41)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显著。

3 讨 论

心肺复苏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搏骤停,医护人员需要掌握其心搏骤停情况,确定之后及时进行高效的持续性的胸外心脏按压,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往心肺复苏中采用常规护理流程,多由于医护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或外界因素造成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急救人员缺乏急救相关知识,分工较为混乱[2],常会造成急救工作混乱不堪的情况,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对心肺复苏患者的护理干预。医院需要采取优化急救护理流程措施,对急救相关行为规范化,提高医护人员对各项急救操作流程的熟练程度,提高医护人员基础急救的业务素质,提高医护人员在急救现场的反应能力以及对紧急情况的处理能力,全面评估急救现场情况,要求医护人员全力配合患者抢救工作[3],确保抢救的有效安全性。本文中对我院急诊心肺复苏的82例患者进行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2.68%、预后效果为9.76%较常规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60.98%、预后效果为21.95%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显著。证明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应用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抢救中可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保证患者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急诊心肺复苏患者采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抢救成功率以及预后效果,规范医护人员在急救现场的操作技能,提高其业务素质。

猜你喜欢

心肺成功率我院
成功率100%,一颗玻璃珠入水,瓶子终于坐不住了!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心肺血管病杂志》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