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手术临床护理配合
2019-01-03杨丽
杨 丽
(河南省邓州市人民医院介入科,河南 南阳 47415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临床常见急性病,主要表现为起病急、发展快等特点,常发于中老年人群,一旦发病很容易引发心律失常,甚至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有效缓解心肌缺血对患者带来的伤害,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据有关研究显示,围术期护理可以有效保证手术成功,为此本次研究主要在介入术中实施护理配合,现在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8年2月80例患者病例资料,均接受PCI治疗,按照1:1比例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年龄41~88岁,平均(70.25±3.56)岁;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70.31±3.82)岁。对2组患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期间差异值均可忽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手术室护士配合医生给予相应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有效的护理配合,内容包括:①术前护理:积极与患者沟通,为患者介绍手术目的,帮助其消除恐惧心理,更好的配合手术;严密监测各项体征,观测心电图,快速完成相关辅助检查,评估患者各项症状、血压与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术前30 min肌注10 mg安定、25 mg异丙嗪,在左侧肢体留置针输液,做好各种急救药品、设备准备。②术中护理配合:严密监测心电与冠脉压力改变,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快速报告医生给予对症处理;AMI患者如有明显心前区疼痛,应改与吸氧,并在舌下含服0.5~1 mg硝酸甘油;及时更换造影剂,及时补充肝素,关注是否有出血倾向;严格遵医嘱为医生传递不同型号球囊、导管、支架等,并保留标示黏贴病例以备案;手术完成后协助医生完成伤口包扎,并指导患者相关注意事项,患者各项指标平稳后送至CCU病房。
1.3 观察指标[2]
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是否有低血压、心律失常、死亡等情况,统计后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不良事件发生率描述为百分数,行x2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如P<0.05,则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40例发生低血压1例(2.5%)、心律失常1例(2.5%)、死亡0例(0.0%),对照组40例发生低血压6例(15.0%)、心律失常6例(15.0%)、死亡4例(10.0%),组间各项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14,P<0.05;x2=3.914,P<0.05;x2=4.211,P<0.05)。
3 讨 论
AMI一旦发生将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目前其首选治疗方案为急诊PCI,手术期间护理配合将直接影响手术成功率,关系到患者预后,所以加强护理配合很有必要[3]。护理配合强调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改变、动脉压力与心理情况,医护人员之间默契配合,提升自身中专业技能与护理水平,可以明显提升患者手术成功率[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给予有效的护理配合,其低血压、心律失常、死亡等情况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AMI行急诊PCI期间给予临床护理配合,可显著提升手术成功率,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