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灾害与防灾减灾技术(上)
2019-01-03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董方红
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 董方红
人物档案
董方红,所学专业是农业,可提供的服务:地膜覆盖技术、小麦生产技术。
长期在山西省农业厅从事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先后主持并组织实施“山西省星火计划玉米高产工程开发”“山西省农业‘双千工程’粮食综合开发配套技术”“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技术”等多项国家及省级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编著、主编及参与编写《山西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范模式图集》 《农业技术实用手册》等农业专著。现为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
山西小麦生产农业气候灾害多、频繁发生、受灾分布范围大。 发生频率较高的气候灾害主要有: 干旱、干热风、冬季冻害、春季霜冻、倒伏。
干旱
1. 山西麦田干旱的主要特点
山西麦田以旱地为主,占到小麦总面积的60%~70%。 干旱既有土壤干旱,也有大气干旱,或土壤干旱、大气干旱同时发生。 大气干旱多发生在小麦灌浆期的5 月中旬至6 月上旬,以南部麦区的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发生严重,以干热风形式表现。 中部麦区要轻,多以6 月收获前的高温逼熟形式表现。 大气干旱严重影响小麦籽粒灌浆,降低千粒重。 按小麦生育季节,把干旱分为秋旱、冬旱、春旱、伏旱或两季连旱。 伏旱会降低伏天雨季土壤贮水总量,对小麦全生育期供水形成不利影响。 秋旱影响小麦备耕、播前整地、及时下种,严重时无法下种,或播后出苗不全,苗小苗弱。 若伏旱连秋旱对小麦播种和前期生长影响更大。春旱的发生频率最高,对冬小麦春季返青、分蘖、拔节、穗分化不利,降低穗数和穗粒数。 初夏的干旱直接影响小麦灌浆、降低粒重,冬天少雨雪引起的干旱会加剧冻害。
2. 小麦抗旱减灾技术
⑴耕作蓄水保墒技术 耕作蓄水保墒技术主要包括:四早三多,纳雨蓄墒;深浅轮耕,以土蓄水;深松浅耕,蓄墒保墒;秸秆覆盖,蓄墒保墒;保护性耕作,培土增墒。
“四早三多”蓄水保墒技术。 即早灭茬、早深耕、早细犁、早带耙、多浅犁、多细犁,多耙地。
深浅轮耕,以土蓄水。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透水性,加大蓄水量,并能促进根系下扎和扩大根系吸收范围,提高水肥利用率。 但深耕一定要因地因时制宜, 一般在整地早、降水多、墒情足的年份宜深耕,耕深22~25 厘米,耕后接着耙实、耢平。耕后少雨干旱,往往会因土壤不实而严重失墒,以至耕多深干多深,结果深耕不如浅耕好。
深松浅耕,蓄墒保墒。 麦收后立即采用拖拉机牵引的深松机 深 松30 ~35 厘米,但不翻土,可打破犁底层,积蓄深层水。 在伏雨较多年份深松不翻土耕作法易滋生杂草, 需用除草剂除草。深松可和浅耕耙耱结合,更利于灭草保墒。
秸秆覆盖,蓄墒保墒。 在小麦休闲期裸土上覆盖一层麦草或豆科牧草,形成太阳辐射与土壤之间的隔离层,使休闲期土壤水分循环,由全开放式变为封闭、半封闭式,既降低了地表温度,又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
保护性耕作技术。 具体做法:秸秆粉碎作业, 一般在休闲期杂草长到10厘米左右时进行,这样秸秆干燥,纤维弱化,粉碎效果好,同时消灭了杂草。秸秆覆盖均匀,粉碎长度小于15 厘米;深松一般选用局部深松方式,以造成虚实并存的土壤结构,虚部蓄水,实部导水,深度要求30 厘米左右,最好隔年深松或3~5 年深松一次。
(2)覆膜保墒技术 主要包括:膜上穴播保墒技术、穴播膜上覆土保墒技术和垄盖膜侧条播保墒技术。
全膜穴播覆土技术。 膜上覆土厚度0.5~1 厘米, 膜幅宽70 厘米种4行,幅宽120 厘米种7 行,膜间紧接不留间距,亩穴数3 万左右,每穴4~10 粒,可视密度需求调节穴播机的穴粒数。 播种最好同膜同向,减少种植穴和地膜孔错位。
垄盖膜侧条播小麦。 先起垄覆膜、后在垄沟种两行小麦。 垄顶弧型,垄上盖膜,垄高10 厘米,垄底宽25~30 厘米,垄间种植沟宽30 厘米,膜两边各压土5 厘米宽,垄沟膜两侧种两行小麦,行距(或膜间距)20 厘米,每带总宽55~60 厘米。 可用40 厘米宽、0.01 毫米厚的地膜, 亩用膜量3 公斤左右。膜两侧压实不留边,垄膜每3~4米打一土腰带,以防大风揭膜。
⑶以肥调水技术 主要有:轮作培肥和配方施肥、增施磷肥。
⑷沟播探墒技术 采用灭茬、开沟、施肥、播种,镇压为一体的免耕探墒沟播机进行深开沟、深施肥、浅覆土播种,播后形成沟深8 厘米,垄高12 厘米, 沟底到垄顶20 厘米, 宽行22~28 厘米,窄行10~12 厘米,平均行距15~20 厘米的种植模式。
耠干种湿,抗旱保全苗。 沟播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深开沟浅覆土,使种子播种在湿土中,同时由于使用新型播种机,用直刀开沟器代替了旋耕刀,并且能使表层干土和秸秆残茬抛到垄背上,实现净土播种,避免了旋耕使干湿土及秸秆残茬混合影响到种子发芽出土,确保苗全,苗齐、苗壮。
免耕缩行,群体充足,个体健壮:相对于传统的种植技术,该技术是沟内切土播种,垄背免耕,土层硬实,利于保墒; 同时平均行距缩小10 厘米左右,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确保群体、个体发展空间, 为提高亩成穗数,为形成大穗大粒提供有利条件。 播后镇压,促苗早发:播后镇压轮在苗带有效镇压, 促进了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有利于种子早萌发,早出苗,早生长。 起垄沟播,集雨抗旱防冻:采用探墒沟播机播种后, 形成了垄和沟,小麦种在沟内,降雨形成的径流自然流到沟内, 使无效降雨变有效降雨,利于小麦抗旱促长。 宽窄行播种,通风透光:采用探墒沟播机播种后,形成了宽窄行种植, 有利于后期通风透光,提高光合效率,防止小麦倒伏,尤其对于高产田和丰水年份具有重要意义。 深施化肥,节肥高效:宽窄行探墒沟播栽培技术采取施肥播种一次完成,并且施肥层在窄行中间苗带下3~5 厘米处,实现了化肥深施,提高了肥效, 减少了撒施化肥造成的浪费。简化环节,节约成本:宽窄行探墒沟播栽培技术采取苗带秸秆粉碎、灭茬、开沟、施肥、播种、镇压一次完成的播种模式。 适应性广,操作简单:宽窄行探墒沟播栽培技术适应性广,无论旱地水地, 无论肥旱地还是瘠薄地,无论正茬地还是回茬地均可实施。
⑸节水栽培技术 旱地麦田依赖天然降水,而山西全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7、8、9 三个月。 因此,天然降水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耗散大是限制小麦光能利用和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水分调控是旱地小麦管理的核心,充分贮蓄天然降水,合理用水,千方百计保水,建立和发展蓄水保墒抗旱耕作栽培技术体系,提高降水生产效率,是山西旱地小麦发展的重要途径。
适期适量播种,以苗节水。 旱地小麦群体自动调节能力差,其适宜的播种期和播种量范围相应地比水浇地小麦要窄;通过适时、适量播种,建立苗、株、穗、粒合理的节水省肥型的群体结构,是旱麦增产的中心环节。
适时耙耱镇压,以实保水。 冬前适时耙耱、镇压,弥补裂缝,踏实土壤,减少水分蒸发。 镇压的原则:压干不压湿,压旺不压弱,压软不压硬。
强化田间管理,抗旱节水。 冬春划锄耙耱:露地冬小麦秋冬季和早春进行1~2 次划锄或耙耱,可保墒、除草、破板结。 旺苗田可采取适度浅耕断根、冬季重磙镇压的办法。 以促下控上、减少无效小蘖,减少水分的无谓消耗。 冬季地表有裂缝、且表层未完全冻实时,秋冬可镇压保墒。
干热风
小麦开花期遇干热风, 可使花药破裂,不能进行正常授粉,造成不实小穗数增多; 灌浆乳熟期遇干热风, 使灌浆速度减慢, 甚至停止灌浆,严重影响淀粉粒的形成,造成籽粒瘦秕, 产量下降; 黄熟期遇干热风,使小麦出现“早熟”现象。干热风危害使千粒重一般比平均值降低1~3 克,严重时降低3~5 克,减产幅度一般在5%~20%。
1.小麦干热风的主要类型
⑴高温低湿型 在小麦开花和灌浆过程中均可发生, 是北方麦区干热风的主要类型。 这类干热风发生的区域广, 能造成小麦大面积干枯逼熟死亡,对小麦产量威胁很大。
⑵雨后热枯型 一般发生于乳熟后期,即小麦成熟前10 天左右。 这种干热风发生区域虽然范围较小,但造成的危害较大,一般可使千粒重下降4~5 克,减产10%~20%以上。
⑶旱风型 特点是风速大,主要发生在多风地带,干旱年份出现较多。
2.防御小麦干热风主要措施
防御干热风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改善麦田的小气候环境;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 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
⑴改善麦田的小气候环境 通过种植农田防护林网可以调节麦田温湿度,减弱风速,能有效减轻危害。
⑵选用抗性强小麦良种 不同小麦品种对干热风的抗性不同,抗逆能力强的品种具有抗旱、耐高温、落黄好、早熟、灌浆速度快、粒重稳定等特点。在干热风重发区,抗干热风特性是选用品种的重要指标,品种早熟具有躲避作用。
⑶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 在重发区应适当调整播种期, 利用播期调节生育进程,可适当偏早播种,促早熟,避免晚播晚熟。浇水可以有效降低麦田小气候温度、增加湿度。一般表土层可降低3℃~5℃, 株间温度可降1℃~2℃, 相对湿度可提高10%,减少植株蒸腾耗水强度,特别是在土壤干旱和干热风双重发生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减缓危害。灌水时期应掌握在灌浆过程中的乳熟期—蜡熟期期间, 灌水最好在干热风常年频发期之前进行, 水利条件好的可连续浇麦黄水。 小麦中后期叶面“三喷”对预防干热风危害有积极的作用。 叶面“三喷”可以改善植株营养, 防治病虫害, 提高植株生理活性,增强作物抗逆能力。一般选用浓度为0.2%~0.4%磷酸二氢钾与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配合喷施。
在肥沃水地麦田, 发育后期应适当控制水肥,才能保证正常成熟。旱地麦田在干旱年份,增施有机肥、控制氮素化肥、增施磷肥。若氮素化肥过多,如后期干旱时,干热风更易引起青干危害。
冬季冻害
冬季冻害指小麦在越冬期间遭到0℃以下低温严寒或剧烈变温的伤害,受害麦苗冻伤冻死,在次年春天,无法返青或返青后生长衰弱。
1.冻害主要症状
越冬冻害是山西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灾害之一。 小麦受冻后会出现两种情况,即“假活”和“假死”。
⑴“假活”现象 是指分蘖节受冻,即使是地上部仍有绿色叶片、叶鞘存活,但整株也终将死亡。
⑵“假死”现象 分蘖节、根系未受冻, 即使叶片枯萎、 茎组织受冻,茎基部潜伏芽仍可发育。
冻害使麦苗地上部叶片、 叶鞘大量干枯,降低了有效光合面积;部分分蘖被冻死亡,不再发育成穗,降低了麦田群体总茎数,死苗率达5%以上会降低单位面积穗数,可影响产量;叶片、根系受冻严重时会延迟小麦返青,返青后的麦苗生长衰弱、 缓慢,需及时增加水肥, 才能减少产量的损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