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分析
2019-01-03于艳杰
于艳杰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宝清县人民医院心内科,黑龙江 双鸭山 155100)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特点为发病率高及致死率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与饮食结构的不断调整,心脑血管疾病及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疾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对人类健康有着严重威胁。研究显示冠心病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形成冠脉粥样斑块,当斑块破裂或血管管径狭窄后会导致急性血栓,在此过程中血小板活化与聚集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在防治冠心病过程中关键为抗血小板聚集。临床常用抗血栓形成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各有其疗效。为探讨对冠心病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现将患者60例纳入本研究中,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兑现,均符合WHO于1979年颁发的冠心病诊断标准。依据治疗药物将其分为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与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氯吡格雷),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1~76岁,平均(56.4±6.2)岁,合并症:5例为稳定型心绞痛,8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3例为急性心肌梗死;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0~78岁,平均(57.2±6.8)岁;合并症:5例为稳定型心绞痛,8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2例为急性心肌梗死。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及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一般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而后对照组基于此加用100 mg阿司匹林口服,1次/d;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75 mg氯吡格雷,1次/d。依据病情酌情应用硝酸酯类血管扩张药物、他汀类降脂药物及阻滞剂等,两组疗程均为4周。记录两组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4周后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生位置、频率、持续时间、血小板聚集率等情况;密切关注EF(心脏射血分数)增加情况,并据此判定疗效[1]:显效为EF增加不低于50%,有效为EF增加处于20%~49%范围内,无效为EF变化不明显或病情加重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
对照组中心绞痛减少超过80%为15例,9例减少50%~80%,6例减少低于50%,心绞痛减少超过50%占比为80.0%;观察组心绞痛减少超过80%为21例,8例减少50%~80%,1例减少低于50%,心绞痛减少超过50%占比为9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7.51)。
2.2 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对比
治疗后对照组为(41.8±4.3)%;观察组为(30.7±3.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6.92)。
2.3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对照组6例出现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与出血各3例,发生率为20.0%;观察组1例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7.14)。
3 讨 论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疾病,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冠心病患者中心绞痛为常见伴随症,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最常见,有复杂的临床表现,病情可快速进展,若未及时有效治疗会向急性心肌梗死进展。相较于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疼痛会持续更久且更强,即使轻微活动也会诱发,休息时亦可产生卧位心绞痛,具有恶化性进行性特征。据调查[2],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后3个月内有30%会出现心肌梗死,较少出现猝死事件,但若胸痛,行心电图检查会发现变化明显,为猝死或心肌梗死主要标志。该病病情严重,预后差,一旦发作要及时有效治疗。
临床治疗冠心病主要原则为对血小板聚集及黏附进行抑制。阿司匹林为临床常用药物,可对血小板环氧化酶-1功能进行抑制,避免花生四烯酸向血栓素A2转变,故而有效抗血栓。氯吡格雷为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属于ADP(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不仅能对血小板素A2形成进行抑制,而且还能够对GPIIb/IIIa受体(介导因子为ADP)活化及结合于纤维蛋白原环节进行抑制,进而发挥出对血小板黏附与聚集的抑制作用。大量研究证实对冠心病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更优。本组观察组心绞痛超过50%占96.7%,高于对照组8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为(30.7±3.1)%,低于对照组(41.8±4.3)%。与报道一致[3]。且二者联用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本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2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效果优良,可有效减少心绞痛次数,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预后,且用药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