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铅锌矿水文地质特征及防治水措施探讨
2019-01-03段军鑫王瑞
段军鑫,王瑞
(陕西地矿区研院有限公司,陕西 咸阳712000)
丘陵与平原的交接部位是矿区的分布所在,区内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层特征,发育丰富的侵入岩,汇集大量的地表水,具有丰富的水量。矿湖和河流是区内的主要地表水,在矿区的西侧区域偏北侧区域上是河流的蛀牙分布地带,对矿区的西南侧区域进行环绕,并对矿区的南侧偏中部地区进行环绕,在矿区的南东侧区域上蜿蜒出境,河段在该区的有约4.1 km的长度,在一号矿带的北侧区域上分布着矿湖。
1 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1.1 区内地下水的补给主要通过大气降水来实现补给径流和排泄,地下水同时也受到一定地表水的补给,主要的补给途径如下
(1)溶洞直接补给方式主要出现的基岩出露部位;
(2)透水性在部分较薄的残积层表现较好,通过残积层分布与其下部的破碎围岩以及矿体等,受到地表水层间接补的影响。
(3)水头压力主要出现在较高水位的人工灌渠和河流区域上,岩基受其克服上覆弱透水层渗透阻力进行补给。
矿区地下水的径流方向在天然的情况下呈现以北向南的方向流动,在矽卡岩带以及岩层走向位之上呈现流畅的径流状态,山间平原达到0.934%~1.767%的天然水力坡度,河谷切割以及地形低洼位置主要受地下水上升泉进行排泄。湿地与沼泽主要广泛分布于较薄覆盖的第四系区段上。
1.2 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依照区内长期的水动态观测发现,在大气降水泄后其阶段的22-43d范围内出现不等的岩溶地下水,但是大气降水和区内一些地段的岩溶地下水和孔隙潜水(第四系)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如在CK17孔进行抽水试验暴雨后不足1h,孔隙潜水(第四系)在CKB20孔呈现快速的上升,岩溶地下水在CK3、CK13、CK17等副孔呈现缓慢上升的特征。
1.3 含水岩组及水文地质特征
(1)含水层
第四系冲洪积(Q4apl)孔隙潜水含水层:主要呈现浅褐色以及浅黄色的特点,灰黄色和灰色相对较少,主要分布于山间洼地以及河流两岸10-30米的区域上,在2.00~10.46m的厚层范围,存在不同的地貌分布特征,富水性以及岩性具有非常大的不同。砂砾组合圆砾和亚粘土分布在距离河岸10-20m的一号矿带河岸两侧,部分分布2.00~10.46m厚度的底砾(卵)层,夹砂性的亚粘土分布于其上侧;达到1.5m的水位埋深,位于1.326 L/s·m的单位吸水量。中等富水性是该段的主要特点。HCO3-―Ca2+型或HCO3-―Ca2+·Mg2+型是其主要的水质化学类型,达到39~161mg/L的总硬度,处于0.048~0.244 g/L矿化度范围,6.3-7.5的值,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变化特征。
泥盆系上统天子岭组(D3t)可溶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大理岩是其主要的岩性特征,灰岩相对次之,矽卡岩因“屋背岭”侵入体的作用,呈带状发育特征。依照钻探数据,溶洞下线处于标高-170m范围之内,岩溶(轻微)现象出现在此标高的范围的局部位置上,溶洞在矿区内达到18.50m的最大高度,由于溶洞的分布埋藏条件和发育的裂隙情况以及溶洞发育情况,进行溶隙-裂隙相对弱含水带(下部)和溶洞-裂隙相对强含水带(上部)之分。
在标高-170m位之上是相对强的溶洞-裂隙含水带,层状泥灰岩(上统天子岭组(D3t))组成的泥盆系地层是其主要的岩性特征,矽卡岩和大理岩(块状)相对次之,矽卡岩主要分布在矿体附近,分化残积层主要分布于含水层的上覆。岩溶在溶洞裂隙强含水带内,呈现极不均一的特点,透水性和富水性在各平面地段存在较大的差异。良透水性与强富水性是此含水带的主要特点。HCO3――Ca2+型是其主要的水质化学类型,SO42――Ca2+型主要出现在局部位置,HCO3―42――Ca2++型较为少见。达到72~261mg/L的总硬度范围,约0.100~0.492 g/L的矿化度,为pH值通常在7以上,水温23.6~27.4℃。矿体直接的顶、底板围岩即此含水带,为矿坑充水的重要来源。
(2)隔水(相对隔水)层(体)
在区内广泛的发育风化残积隔水层,盐酸盐等各种风化残积物是该岩石的重要组成,颜色表现为浅褐红色,浅褐色以及褐黄色相对较少,亚粘土以及粘土和亚砂土是其主要的组成。强风化与全风化的残留体发育于中、深部;亚粘土和粘土具有硬塑和可塑的特征,存在较为疏松的亚粘土。与一号矿带中呈现2.00~8.25 m的层顶埋深,达到51.51~60.46m的标高,厚度在3.50~104.60m。隔水层在很多地段都非常稳定,下伏含水层会被其阻隔出现大量的渗透补给。
1.4 矿坑充水因素分析
(1)设计一号矿带为-48 m的露天终采标高,充水方式以及矿坑涌水在露采条件下,不会对开采安全造成大的影响,大气降水以及岩溶裂隙地下水是矿坑充水的主要来源,规划在上游区域对红岗河改道,不具有充水因素;强富水性出现在河流冲积层,但通过全防渗人工河将河水的上游引入之后,将会使其富水性得到减弱,此层位具有较小的厚度,所以将其矿坑充水情况进行忽略。
(2)通过坑道开采方式开采二号矿带,规划为-280 m的终采深度,有约1400m的终采矿坑沿脉长度;以50m为设计高度对中段进行开采,设计+30,-20,-70 m 3个中段。岩溶强含水带是该情况下的主要矿坑充水方式,弱含水带地下水充水相对较弱。
2 防治水对策
和矿井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结合,分析研究其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有效的防治水方法。同时对目前的技术条件进行充分的考虑。在研究分析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充水因素等前提下,以矿井生产实际进行充分的结合,进行防治水,但必须要坚持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原则。
2.1 地面防治水措施
为了更好的防治矿井水灾,做好地面防治水是关键。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地表水的性质以及特点和变化规律,同时结合区内的地形地貌条件以及该区的气候特点,对防治水工程及措施进行确定。
地表水在矿区不发育,大气降水是其主要的补给方式。
通过机械手段对矿井进行强制排水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将下面的几项防治水措施给做好,避免出现井口灌水的情况,对地表渗水进行积极防治。
2.2 地下防治水措施
2.2.1 做好水文地质和观测工作
(1)做好矿井水文地质工作。
建设矿井与生产阶段对区内的水文地质信息进行不断积累,依照这些相关的信息对矿山的防止水措施进行不断完善。
(2)做好水文观测工作。
①对区内的气象及降水信息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分析,对区内分布的地表水系情况及其补给和排泄条件开展详细调查,分析研究洪水泛滥情况下造成的不利影响。②将水文测孔设置于矿区范围,对水源的压力以及水位变化和和水量变化等情况进行详细观测,对矿井的来源充分查明,掌握区内地表水和地下水与矿井水之间存在的联系。③分析研究季节变化对矿井涌水量造成的影响。
2.2.2 井下探水
加强矿井探水,特别是针对有疑问的区域应当重点勘探,先探后掘,并充分重视探水的安全性,之后才能进行矿井的建设与生产。
针对突发性安全事故,应当设置相应的预案,并开展技术演练,促进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能力,有效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带来的危害。尤其是,矿山区域周围的矿山已经停止开采,这将会大大增加区内地下水的补给率,提高矿山的涌水量,因此,应当针对已上情况建立专门的应急预案,保证矿山工作的安全进行。
2.2.3 井筒掘进防治水措施
因区内分布非常厚的砂砾石含水层(第四系),具有丰富的含水性,穿过该地层的施工,应当对该地层的含水情况及地层厚度进行工程钻孔分析,应用冻结法进行施工,全程冻结第四系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