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有色集团碳管理方法探讨

2019-07-11王世兴

中国金属通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有色有色金属资产

王世兴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9)

1 背景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以及《巴黎协定》等一系列国际协议的签订,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已经成为趋势。作为当今世界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我国大力推动低碳绿色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中国碳市场的试点自2013年始,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七省市陆续开市。2016年底,四川和福建两个非试点地区的碳市场也先后开市。而全国碳市场的建设也在一直进行,2014 年12 月10 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全国碳交易市场建立的主要思路和管理体系。2016 年10 月27 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表示要打造低碳产业体系,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为“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1]。2017年5月国家发布电力、水泥、电解铝的配额分配方案(讨论稿),2017年12月19日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明确在2019年在电力行业率先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同时自备电厂视同电力行业企业也纳入了交易范围,且下一步将逐步扩展到电解铝、水泥等行业。

碳交易市场是将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通过市场手段控制碳排放总量,引导国家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提升生产效率,实现低碳发展[2]。由于《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温室气体排放也受到了限制,并导致碳排放权、减排量信用额和企业技改产生的碳减排量成为了一种新的有价产品,称为碳资产,而为了盘活碳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碳资产管理营运而生,碳资产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生产、市场交易和金融,包括碳排放数据管理、交易管理、履约管理、金融衍生品管理等,管理流程长、专业性强,对碳排放量大的企业成了一种新的挑战。

2 国内有色行业生产发展情况与碳排放相关情况

国内有色行业近年来生产保持平稳增长。据《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5年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5156万吨,表观消费量约5560万吨,“十二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0.4%和10%。其中铜、铝、铅、锌等主要金属产量分别为796万吨、3141万吨、440万吨、615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1.9%、14.1%、1.1%、3.4%,各占全球总产量的35%、55%、43%、44%。[3]

国内有色金属行业能耗总量逐年增加。2014年,有色金属行业总能耗约1.89亿吨标准煤(按发电煤耗折算),同比增长5.5个百分点。2014年有色金属行业电力消耗为4673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电力消耗量的8.5%,其中电解铝企业电力消耗3318亿千瓦时,占有色金属行业电力消耗的71%,占全国电力消耗的6%,2010-2014年有色金属行业能源消费总量见表2。

表1 2010-2014年有色金属行业能源消费总量

国内有色金属行业工业增加值能耗逐年降低。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2014年,有色金属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43吨标煤/万吨(2010年不变价),较上年降低5.9%,“十二五”前四年累计下降19.6%,近几年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能耗见表3。

表2 2010-2014年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能耗

国内有色金属行业主要产品(技术、装备)能耗指标逐步接近世界先进水平。2014年有色金属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大幅下降,一些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技术、新型结构铝电解槽、新型阴极钢棒等一批节能技术投入运行和能耗高的落后产能进一步退出市场,铝锭综合交流电耗平均水平进一步降低。2014年铝锭综合交流电耗下降到13596千瓦时/吨,比去年同期下降144千瓦时/吨铝,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节电约35亿千瓦时,节电率接近1%,具体指标见表4。

表3 2009-2014年主要有色金属能耗指标

国内有色金属行业近年来碳排放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国内有色金属行业碳排放情况变化图

碳排放水平随行业发展水平倒“U”型曲线关系。库兹涅茨曲线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于1955年用来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称为倒“U”型曲线。研究表明,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曲线[4]。碳排放水平作为环境污染的一个参考指标与行业发展情况应也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在达到拐点后将逐步下降。

图2 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示意图

3 有色集团在碳市场中的机遇与挑战

有色集团总规模不断扩大,排放总量问题依然突出,同时产能过剩及成本上升也成为有色行业的挑战,在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国内同行企业发展主流的当下,有色集团应该趁势而上,积极应对碳排放交易。

(1)有色集团自身特点

有色集团存在与单一行业集团明显不同的特点,如电力集团仅涉及发电一个行业,相应的核算和管理容易标准化。而有色集团下属企业类型多样,涉及包括氧化铝、电解铝、自备电厂、水泥、铜、铅、锌等多种行业,并且不同行业的组合形式也较多。这给了有色集团分别核算其各行业企业碳排放量以及统筹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尤其是对于氧化铝行业,目前国家并未有针对性的核算指南公布,对于氧化铝行业中烧结法工艺以及拜耳法工艺是否独立核算也未有相关规定。因此进行内部管理工作中还应有一定的超前性,能够适应未来国家政策细化的要求,避免集团内部相应管理细则反复调整。

(2)有色集团的挑战

随着碳市场建设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管理文件和技术标准,企业受政策约束每年必须完成大量具体工作,如数据报送、数据监测、报告等;同时,这些政策和标准也明确了企业在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中的社会责任,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道路、约束了企业生产运营的技术选型;全国碳市场建立的碳定价机制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另外,全国碳市场的建立也给企业带来新的管理要求,应对不当将会带来新的管理风险,比如控排企业若未按时合规履约,控排企业将会遭受经济及行政上处罚风险;若没有成熟的碳资产管理及交易策略,排放企业将无法承受碳交易的市场风险,极有可能造成碳资产亏损。

(3)有色集团的机遇

全国碳市场的建立使有色集团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企业可紧抓低碳政策标准快速发展,扬长避短,把握先机,争取行业低碳发展话语权和有力的发展空间;可优化整体管理体系,本增益;可盘活资产运营,积极发展碳金融业务,通过开发企业碳资产实现获利。

另外,对于行业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可挖掘减排空间,确保产业结构实现低碳转型、降内提升?企业的竞争态势而言,今后不止比原料成本、产品售价、还要比碳成本或收益,通过节能减排,利用市场手段管理好碳资产,带来经济效益,在同行业中处于竞争优势地位;通过在碳管理这一新领域的带头行动,并且适当地开展对外宣传,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4 有色集团碳管理策略

全国碳市场已全面正式启动,而我国企业碳管理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我国大型有色集团一般拥有多家下属生产企业,且具有行业多、分布散、管理难的特点,存在组织体系未建立、制度体系未建立、统一的碳资产管理相关标准缺乏、碳资产管理软件开发滞后等一系列问题。

按照目前国内大型有色集团的实际情况,有色集团的碳排放与碳资产管理工作可以从建立健全碳管理制度及架构、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与能力、积极参与国家低碳政策标准制定、加强生产管理改善生态环境四个方面开展。

(1)建立健全碳管理制度及架构

鉴于大型有色集团经营规模大、生产品种多、分子公司分散等特点,为了更好地统一协调管理集团碳管理工作,通过集中管理模式、或半集中半分散式管理模式,并建立集中统一模式下的碳资产管理体系,可有效应对全国碳市场。因此各集团应明确碳排放与碳资产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委托内部或者第三方具有现货及期货交易业务的单位负责碳交易,控排企业负责碳排放量的统计报送及履约。

首先,根据低碳政策和相关标准,准确、深入识别政策内涵和技术细节,建立健全集团的各级碳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碳排放控制、碳资产经营和交易工作的管理流程;对于碳管理涉及的每个业务板块、每个下游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及相关人员,建立严格的核算与考核办法。通过建立碳管理制度,可以提高集团碳管理效率。

其次,有了精细化的管理制度,更需要高效的执行团队,集团及下属企业的碳管理可以通过分别成立专门部门来实现,并在集团层面明确相应人员分管各分子公司的碳管理工作,以形成上下贯通、相辅相成的机制。为有效开展碳管理工作,各级公司的碳排放管理部门应至少包括碳排放数据管理部门、碳资产管理与交易部门、碳管理信息化技术部门。

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中,中铝、华能、宝钢、华电、中石化等碳排放量较大的企业均采取集中管理模式,华能、宝钢、华电、中石化、国家能源集团等碳排放量较大的企业基本均采取集中管理模式,并编制了碳资产管理办法,指定了碳资产管理部门,有的还成立了专门的处室及指定专职管理人员。为了更好的应对碳资产管理,国家能源集团、华能、国家电投、大唐、中广核等央企还成了碳资产管理公司。

如华能集团的碳管理统一由旗下华能碳资产公司进行管理,华能碳资产公司能够从技术和交易两个方面为集团内控排企业提供排放报告、配额交易、CCER 搭配等各项服务,并制定了清晰的交易步骤和策略,以更好地协助企业履约[5]。

(2)明确低碳相关部门职责与能力

有了完善的碳管理组织架构,同时必须明确碳排放数据管理部门、碳资产管理与交易部门和碳资产管理信息化技术部门三个部门的职责。

碳排放数据管理部门是企业碳管理的基础和核心部门,主要工作包括:按照国家碳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和各地市要求,上报碳排放数据,开展碳盘查对企业自身碳排放情况摸底,并出具碳排放报告及监测计划;建立企业碳排放数据库,对历史碳排放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为判断碳排放变化趋势及配额盈缺状况提供数据支撑;应对第三方碳排放核查;同时,起到监督相关部门加强数据监测、记录的作用。

碳资产管理与交易部门主要工作包括:归置企业碳资产;及时获取低碳政策和市场信息,对企业碳资产进行规划分析,判断碳排放变化趋势及配额盈缺状况;积极参与到碳交易市场,研究制定合理的交易策略,增强企业抵御排放管控风险的能力;可以通过获取政府应发碳配额、对风电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碳减排信用、节能技改降低碳排放量、碳交易市场高抛低吸操作、开展碳金融等措施开发和盘活企业碳资产,待企业被纳入国家碳排放管控后,可将富余碳配额出售获利。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情况,定期对进行碳信息披露。

企业信息化技术部门主要负责研发碳管理信息化工具,由于碳资产管理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涉及碳排放核算、碳配额交易、碳信息披露等大量数据信息,借助碳管理系统、软件等信息化工具可实现安全、高效、准确的效果,而且有助于提高企业碳资产管理效率。国内碳资产管理软件一般包括碳排放量化与报告(包括边界设定、量化方法选择和排放因子设定)等,支持在线访问,但一般没有企业碳决策方面的内容。从质和量两个层面而言,我国企业碳资产管理软件的发展与国际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

壳牌、BP、埃克森美孚等国际石油公司,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即以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为核心制定了低碳发展战略,建立了配套的管理体系与政策,开发出碳减排评价模型,建立起完善的温室气体统计、报告制度,并形成了数据信息库[6]。

有色集团应加强碳资产管理能力建设,储备具有碳资产管理方面的技能人才,从相关概念、政策动向到数据监测、报告、核查,再到配额申请、下发、交易和履约等方面全面培养人才,提高碳资产管理人员管理水平。

(3)积极参与国家低碳政策标准制定

中国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发展低碳经济,而低碳标准是低碳经济的主要准则,部分碳交易试点省市已经发布了各自的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并颁布很多行业的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标准试行版,这些标准没有统一,势必会造成各个地区的配额发放、CCER 认证、碳汇交易、CDM 项目互相不认可的局面,很难形成全国的统一市场,因此国家旨在建立统一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并且国家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如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印发了14+10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 、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等标准制度。政策是市场发展的基础,标准是行业发展的准则与规范。中国碳交易市场正处于建设初期,政策和标准体系尚需完善,现有部分标准方法有待修改、细化[7]。因此,中国各大有色集团应借此契机,尽早参与行业低碳标准与政策研制,抢占制高点,为行业更权威的低碳标准规范与指标形成奠定基础。

(4)加强生产管理改善生态环境

要从根本上提高碳资产管理能力,必须从生产抓起,集团应加强对生产技术工人专业性的培养,使其能够准确识别高能耗高排放关键环节及其影响因素,并能够正确理解并实施节能减排技措。另外,可以培养一批研制节能减碳措施方案的专业人员,通过一系列可操作性的节能减排技措,不但可以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大大提高集团碳资产管理效率,进一步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治理协同效应。壳牌、BP 等都实施了成熟的温室气体内控措施,Enbridge 公司2010 年的加拿大业务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已减少到1990 年的20%[8]。

3 结论与展望

全国碳市场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并且建设的路线图已经给出,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新常态,因此大型有色集团如何提升管理水平,有效应对国家管控并确保企业绿色高效生产是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型有色集团未来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只有积极学习国家政策标准、逐步建立健全碳管理制度及架构、加强碳管理综合能力建设、加强生产管理改善生态环境等,才能不断提升低碳发展和管理水平,使控排企业从容参与全国碳市场并确保碳资产保值增值。

猜你喜欢

有色有色金属资产
有色金属“回暖” 中长期谨慎乐观
Cross-Lingual Non-Ferrous Metals Related News Recognition Method Based on CNN with A Limited Bi-Lingual Dictionary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凉爽有色
2015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达5090万吨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三十载风华正茂 永不朽有色情怀
《有色金属设计》2014年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