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对136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应用研究
2019-01-03郝晓苓
郝晓苓
(济南市济钢医院康复科,山东 济南 250101)
脑卒中属于常见疾病,又称之为“中风”,其具有高致残率、发病率。据有关研究显示,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发病率在75% 左右。现为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重要研究问题,康复护理属于新型的治疗方法[1]。现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作研究。
1 基线数据与方法
1.1 基线数据
在2017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来我院就诊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选取13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68例。实验组:男女患者比例为38:30,年龄选取区间为31岁~75岁,年龄均值为(52.13±3.18)岁;参照组:男女患者比例为40:28,年龄选取区间为32岁至76岁,年龄均值为(52.34±3.24)岁。分析136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基线数据,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不明显(P>0.05)。
1.2 方法
对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对实验组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主要内容为:(1)躯干肌锻炼:指导患者进行屈伸和抬举,并按摩肢体,按摩时间为25分钟左右,每天按摩2次。(2)立、坐、行锻炼:指导患者扶床架练习坐立,当能保持坐立平衡,需进行行走锻炼,行走时需缓慢、步伐均匀、频率适宜。(3)护理人员需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医护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对患者予以鼓励,让其面对现实和困难,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和治疗。(4)护理人员需鼓励患者在床上自行翻身、坐起锻炼,帮助患者进行刷牙、洗脸、吃饭等生活活动,并为患者制定相关锻炼计划,提高肢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1.3 判定指标
分析所有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研究所涉及的所有数据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对其进行相应的t检验和x2检验,经统计学软件处理后,对比结果之间的差异性用P<0.05表示,证实统计学具有一定意义。
2 结 果
2.1 分析所有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护理前:实验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NIHSS评分为(16.91±3.68)分、Barthel指数为(45.64±14.48)分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为(37.81±9.62)分;参照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NIHSS评分为(16.93±4.45)分、Barthel指数为(44.09±13.84)分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为(37.91±9.65)分;经对比,t值=0.0285、0.6381、0.0605,p值均>0.05。
护理后:实验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NIHSS评分为(10.92±3.75)分、Barthel指数为(62.39±7.72)分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为(55.65±6.68)分;参照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NIHSS评分为(13.95±4.85)分、Barthel指数为(51.23±13.84)分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为(46.84±9.62)分;经对比,t值=4.0755、5.8070、6.2030,p值<0.05。
2.2 分析所有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发生肌肉萎缩的有1例,发生关节痉挛的有1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94%(2/68);参照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发生肌肉萎缩的有3例,发生关节痉挛的有4例,发生肩关节半脱位的有2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3.24%(9/68);组间数据经对比,x2=4.8465,P=0.0277<0.05。
3 讨 论
脑卒中又属于“中风”,主要因脑血管堵塞、破裂等造成脑组织损伤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出现面瘫、思维混乱、意识不清、行走困难等情况,临床常使用溶栓方法治疗,但患者会遗留一些后遗症,如失语、偏瘫等情况,对家庭生活造成较大影响[2]。
早期康复护理属于一项综合护理干预,其包含教育、社会、医学等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专业训练,使功能障碍得到有效的缓解,将生活能力提升。早期康复护理主要以功能训练和心理干预作为重点,对血液循环机制进行刺激,有助于患者功能恢复[3]。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护理后实验组Barthel指数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相比于参照组较高,NIHSS评分相比于参照组较低,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实验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于参照组较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功能恢复较优,自理能力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