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临床护理分析
2019-01-03任莉
任 莉
(包头市中心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肿瘤介入治疗在临床医学中已经成为成熟的治疗模式,在肝癌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显著提高肝癌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长期高浓度、大剂量的化疗药物冲击血管组织,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如何降低介入治疗期间的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是现今临床护理中的重点关注课题[1]。本文研究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介入治疗间采给予临床护理的意义;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研2017年6月~2018年8月我院介入治疗的100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按随机分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47~69岁,平均年龄:50.37±4.47岁,病程2个月~1年。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可比,P>0.05。
1.2 方法
常规护理(对照组):给予患者用药护理、基础生命体征监测护理。饮食护理,向患者简介科室的规章制度等,保障病房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协助患者进行检查及治疗。
综合性护理:①建立个性化护理计划表格。入院第一天,向患者简介护理内容、病房、主治医师、治疗流程等基本信息,指导患者正确饮食,减少辛辣食物摄入;以水果、蔬菜等维生素高的食物为主,少量多餐。②护士提前一天嘱咐患者空腹8小时,于次日清晨抽取患者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表现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树立患者治疗的信息,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详尽宣教手术流程及注意事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实施术前准备,例:清洁术区皮肤,抗生素实验。③术前、术中、术后,术前遵医嘱给予药物预防性治疗,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术前禁饮食8小时;及时与巡回护士交接护士,并简介患者的各项指标。介入治疗后,嘱咐患者绝对卧床6小时,对于穿刺点进行加压包扎,加强巡视病房,观察穿刺点皮肤有无淤血、出血等,必要时给予盐袋加压6小时,减少化疗药物引发的皮下坏死。加强观察下肢末梢血运状况,足背脉搏状况、皮肤颜色、皮温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减少股动脉栓塞发生;对于高温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抗炎药治疗,及时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临床表现,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术后根据患者的反应状况,适当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减少患者的疼痛,必要时给予药物护理。栓塞治疗4小时后常出现胃肠道反应,遵医嘱常规给予肌注胃复安、安定等治疗。④水化护理,介入治疗后需水化治疗1~3日,2500~3000ml/d液体量,水化治疗期间适当根据患者的反应及医嘱给予维生素类要与、止血药、利尿、解毒等药物治疗,减少化疗毒副作用及胃肠道反应[2-4]。
1.3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观察经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后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状况及临床各项指标改善状况。
1.4 统计方法
本文研究统一采用的数字统计软件是SPSS 20.0软件,其中以(±s)表示计量数据,以t检查;以n,(%)表示计数数据,采用x2检验;差异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文中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中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50.00%(25/50),高热患者28.00%(14/50),尿潴留14.00%(7/50);实验组患者中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20.00.00%(10/50),高热患者14.00%(7/5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2.37±0.50天;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0.37±1.38天;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3 结 论
介入治疗是介于外科治疗和内科治疗间的新兴治疗措施,是指在非手术状况下,经皮肤、血管实施微小通道,经患者机体中的管道在影像设备引导中进行治疗的方法,介入治疗在肝脏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应用疗效确切,但护理也至关重要。
本次研究给予介入治疗在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综合护理干预,从建立个性化护理计划表格到围手术期护理,起到了显著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中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实验组患者介入治疗期间进行综合性护理,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