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矿山隧道开采工程的地质雷达精准测量系统设计研究

2019-01-03王大帅耿文燕

中国金属通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测线天线矿山

王大帅,耿文燕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1 地质雷达探测原理及特点

1.1 技术原理

地质及雷达探测技术是利用电磁技术探测地下不可见物体,实际应用中,采用高频电磁波以宽频带脉冲形式将其发射到待检测部位,并借助发射天线发射到地下或项目结构中,使用电性差异反射到地面,采利用天线接收反射信号。检测介质中,高频电磁波的传播,因地质不同,内部电磁波强度与波形特性也不同。电磁波传播中,假若介质均匀度不好,介质常数有一定差异,其表现状态也有所不同,此种情况下根据不同介电常数判断出现的问题[1]。因而实际检测中,借助该地区波形收集、整理及分析,准确判断其内部空间与结构形式。而实际操作中,要结合不同介质合理选用天线频率[2]。

1.2 技术特点

现阶段,作为一种普遍应用的隐蔽性探测技术,地质雷达技术水平比较高,但其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与问题[3]。众所周知,地质雷达分辨率比较高,其发射的声波频率高,则表明其有更快的衰减速度,整体探测深度小,随之降低了分辨率。介质传播中,高频电性会直接影响到雷达电磁脉冲信号,探测深度及数据精度业余机制密切相关。所以,未来发展中,深入研发地质雷达技术,全面提高技术水平与设备精度是十分必要的[4]。

2 地质雷达技术探测步骤

2.1 探测准备工作

矿山隧道开采工程检测前,做好地质雷达准备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校准地质雷达,确保其正常运行。其次,通过天线确认受检介质波速,对介电常数进行合理计算。第三,清理检测能够对地质雷达检测波正常传播造成影响。第四,检测辅助工具的准备,比如检测车与检测架的焊制等,在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保持雷达天线的平稳运行,并且在检测过程当中,天线要与检测面紧贴。第五,检测对象做好桩号位置标识,位置必须要准确且标识醒目,标识通常为5或10m,为检测标示提供方便。

2.2 布置测线

地质雷达检测过重红,测线是天线移动路线,其要根据规范与检测合同要求进行布置,通常包含三线、无线与七线等三种布置方法。其中三线主要指在拱顶与左右拱腰跟别布置一条测线,其是小跨径隧道重要部位。无线主要指根据三线,结合左右拱墙,其是中跨径矿山隧道与竣工验收的一种测线布置方法。为了加强控制检测力度与质量,隧道仰拱左右两边增加一条测线是十分必要的。

2.3 检测数据的采集

地质雷达参数设置主要包括天线选择、时间窗设置、增益调整、介电常数确定、频率采样和间隔采样。其中,天线选择应根据文献设计和实际施工情况,确定探测深度,合理选择天线。通常采用小于100Hz的屏蔽天线进行超前预测。一次衬砌用屏蔽天线900Hz,二次衬砌用屏蔽天线400Hz,路面用屏蔽天线hz1500-2000。根据探测深度和所选天线,合理选择时窗。

探地雷达的数据采集主要包括两种测量方法:点测量法和连续测量法,其中点测量法是指同一点探测的重复叠加,是一种具有不连续的精密测量方法。连续测量主要是指天线运动连续成像,其精度低于点测量法。在超前预测中,主要采用点测法,或点测法与连续测量法相结合。连续测量法适用于无损检测过程,必要时可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探地雷达探测数据与探测长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在实际探测过程中标记必须准确,以保证探测成像与现场位置一致。在检测工作中,主机操作员应根据检测情况及时停止或回复检测,以防形成不必要的数据与图像,影响检测结果。另外,检测位置与段落桩号记录要准确,以防混淆起来。

2.4 分析与应用数据

现场完成检测中,及时分析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其分析主要包含首尾废段的切除、平衡水平距离、检测方向的调整、零点的调整、水平与垂直滤波、目标信号的识别、判定密实度、判定钢架分布、衬砌厚度计算以及结果报表的形成。地质雷达技术探测后,及时为施工现场传递测试结果,基于该检测结果为施工提供指导。施工单位结合探测数据及时校对,一旦检探出发现施工存在问题,及时结合检测结果确认与整改,以此确保矿山隧道开采工程完成施工任务后,获得安全而稳定的施工质量。

3 矿山隧道开采工程施工中,地质雷达检测功能与应用

3.1 检测矿山隧道厚度

长期以来,矿山隧道开采工程施工中,矿山隧道内部土厚度分布对施工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原因在于其是项目验收的重要指标。传统验收中,以钻芯法为主,其存在一些不足,破坏性大,且监测数据缺乏代表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矿山隧道开采监测中,广泛应用雷达技术解决这一问题,利用该技术有效掌握隧道内部土厚度分布情况,因其在矿山隧道检测中,是一种无损检测技术,因而该检测技术的应用破坏性小、准确性高且持续性强,广泛应用于矿山隧道工程检测中,对隧道检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 检测密实度

矿山隧道开采工程中,混凝土不密实与背后脱空是主要问题,主要是由施工因素引起的,过度超挖、方式材料不平整、喷射时钢筋遮挡、模板漏浆、泵送混凝土压强抽送、混凝土配比不符合所购买水泥质量标准要求,以及恶意施工等。

传统检测手段无法有效检测出隧道内矿壁密实性差的问题。应用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因其便于无损检测手段,弥补了传统检测手段缺陷。其主要是利用连续反射波组明确矿山隧道矿壁的不密实度,反射波同相轴出现畸变,增加了振幅,波形起伏不定,结合以上特点,可确定此部位衬砌混凝土密实度不好,一旦这种情况持续就会引起脱空。

3.3 检测钢筋位置

工程当中混凝土中没有钢筋,雷达信号反射幅度差,甚至没有界面反射信号。混凝土钢筋,一般钢架是月牙形反射信号强,一般钢隔栅是不均匀小双曲线,反射信号强,钢筋是持续的小双曲线,信号比较强。其判定,一方面是根据信号形状进行确认,通常钢筋是持续均匀出现的,收集处理图像,以此增强判定的可信性。

4 矿山隧道检测精确性提高的建议

4.1 详细了解检测区域物理情况

因矿壁层物理情况不同,电磁波相应改变,其作用影响因素包含含水量改变、测失眠平整度的检验、矿壁层混凝土材料比关系的改变以及衬砌层构造的改变。隧道检验过中,测线比较多,检验与测试要分多次进行。多次检验测试过程中,每条测线衬砌层有不同的物理情况。所以,要尽可能详细了解施工记录,并做好笔记,以此具体而针对性地深入分析地质雷达资料。

4.2 取芯点位安排要合理

实际施工中,检测精确性与介电常数密切相关。隧道开采工程检测测试中,地质雷达技术的应用的,取芯点位安排必须要合理,统计不同物理情况下衬砌层电磁波穿透速度,并分析其速度变化规律,以此控制地质雷达勘探测量引起的误差。

4.3 对多次反射信号进行判别

众所周知,隧道壁层厚度薄但却复杂,其表层与内部构造层存在多次反射信号,从而难以准确判断构造界面厚度。凹凸表面因无法密切贴合天线,也会引起多次反射信号。所以,必须要重视多次反射信号的判断与分辨,以此提高地质雷达资料的准确性。

5 结论

综上所述,矿山隧道开采工程检测中,地质雷达技术是一种效率高且无视损失的科技手段,与传统目测与打孔抽查等方法,实际检测中,地质雷达检测技术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获得大量检测数据。其无损检测能量可及时消除施工隐患。随着地质雷达技术的应用,数据采集、处理与系统智能化日益精进与完善,有效提高了矿山隧道开采项目质量水平,为我国矿产运输行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猜你喜欢

测线天线矿山
基于目标探测的侧扫声呐测线布设优化方法研究∗
具有共形能力的阻抗可调天线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在矿山里耕耘(国画)
智能化矿山建设在中小型矿山的应用探讨
大疆精灵4RTK参数设置对航测绘效率影响的分析
繁忙的矿山
绘就美好矿山五彩画卷
八一煤矿采空区测线断面成果图分析评价
天线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