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与课程内容设计

2019-01-02方紫璇

文教资料 2019年30期
关键词:教学评价课程内容孔子

方紫璇

摘    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详细还原了孔门教学的真实场景,记录了一次经典的教学活动。本文从叙事研究角度探究孔子的教学艺术,发现孔子在教学评价体系与课程内容设计上具有多元性、针对性的显著特征。质性评价与连续性评价相结合,言志教育与礼乐教育相融合,对当下教学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教育叙事    教学评价    课程内容    孔子

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式,能够基于真实的教育实践活动,并以叙事的方式反思、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提供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向。《论语》是对孔子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的记录,某种程度上可以将之视为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学实录”,充分体现出了孔子的教育智慧与教学艺术。其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完整记述了孔子的一次教学过程,本文从叙事研究角度重读这篇经典,探索孔子教育、教学的独到之处。

一、多元化的质性评价方式

(一)评价主体的多样性

1.教师评价,尊重差异。

教师评价是教学评价中最主要的评价方式,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品质发展做出的价值性判断。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仁”是最高的教育目标,“仁者,人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时刻以“仁”指导自身,成为君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下文简称《侍坐》)一文中,孔子将“仁”作为评价的标准。面对老师“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鼓励,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都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子路直率,敢于任事,出世治国;冉有谦慎,懂得分寸,礼乐教民;公西华谦恭,娴于辞令,愿为宗庙之事;曾皙知礼爱乐,洒脱不羁,于山水中自在逍遥。四子各有其质,用不同的方式践行“仁爱”“礼治”的思想。在学生言说过程中,孔子并没有“即时点评”,而是耐心听完所有人的发言,最后做出回应。不“即时点评”,因为这是一次开放式的对话,并没有标准答案,“亦各言其志也”。教师如果在学生“言志”之后马上做出评价,无形之中就会对其后发言的学生造成压力和影响。此时的“不评”反而能够营造出和谐、轻松的谈话氛围。孔子最后“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也只是站在个人的角度,与曾皙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与其观念有别的三子,再次重复“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用包容态度尊重不同的价值取向。

2.自我评价,含蓄深思。

教学评价,常被认为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其实不然。一切评价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通过教师评价引发学生的自我评价,更能让教育影响深入人心。在《侍坐》一文中,孔子虽然没有直接给出言语上的引导,却通过表情、语气触发学生的自我思考。“夫子哂之”这个细微的表情,就是一个绝佳的引导点。孔子尊重子路的人生志向,但认为他行为不合“礼”的规范,张狂有余,谦慎不足。但孔子却没有直言其问题,而是以“哂”代“驳”,表明自己的态度,给予子路暗示,让他能够在课下反观自身,不断内省,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实践“礼”的规范。

自我评价是课堂评价的延伸,使教育影响不再局限于短短的教学时间内,而是进一步延续到课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此外,学生成为评价主体能够激发学习主动性,养成元认知的习惯。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有机联系起来。

(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1.质性评价。

质性评价最初是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二十世纪后期,被引入教育评价体系中。质性评价不同于传统的量化评价,不强调在评价开始就对问题进行预设,预设可以在评价过程中形成,也可以随着评价进行而改变,这种评价方式对于理解教学本质、师生关系、课程设计、知识建构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侍坐》篇中,孔子采用的就是质性评价的方法,这是由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决定的。课程以谈话方式开展,言志这一特殊的教学内容使量化评价不适用此次课程。志有大小之分,却无高低之别,难以量化。在弟子各言其志的过程中,孔子没有做出定性评价,而是从鼓励包容角度表明“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这种认可其实就是质性评价的一种体现。

2.連续性评价。

连续性评价是以过程而非结果为定向的评价方法,“是一种完整、实时、渗透性、连续性的评价方法,相比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注重教学的过程,强调学生禀赋的不同,看重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发展,促进个性化人才培养”。在倡导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里,学习过程的持续性使终结性评价在应用于教学活动时存在局限。过程性评价同时考虑过程与结果,能有效弥补终结性评价的不足。

《侍坐》篇中,四弟子对于“仁”的学习过程是持续终生的,是在日用常行中不断实践的,孔子对于他们的学习状况的评价也采用连续性评价。在轻松的对话中,四人的志向是当下对“仁”的不同体悟,是目前学习状况的阶段反映,孔子作为老师,做出的评价应是暂时的。纵观《论语》一书,孔子在弟子学习的不同时期会给出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最终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凭借因人、因事而异的多样评价方式,孔子才能培养出个性化的学生,让“仁”的思想饱含生命活力。

二、个性化的课程内容设计

(一)言志教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子侍坐,与老师孔子畅谈交流,但是在这堂后世极负盛名的课上,孔子并没有选择与弟子们讨论高深的学问,阐发精妙的道理,反而让他们各自“言志”。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说明孔子对于“言志教育”的重视。“志”是“志向”,“言志”即言说自己的志向,类似于今天的理想教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体现了孔子对理想(志向)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理想具有重要地位,在孔子具体教学实践中时常表现出来”。《论语》一书中,孔子通常是回答者,不常主动发问。不过在《侍坐》中,孔子却掌握了发言的主动权,有意识地抛出问题“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引导弟子们思考自己的志向。

孔子将“志向”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是极具道理的。志向(理想)的确立可以对学生的行为实践产生指导作用,使其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同时志向的明确方便学生对未来学习生活做出规划。孔子对于弟子志向的考察,是掌握学情的一种有效方式。具体来说:第一,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清晰、明确,这关乎学习动力及学习规划;第二,可以看出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否正确,体现在孔门的教育中,就是学生的志向是否能够遵循“礼”的规范,体现“仁”的思想;第三,可以通过考查学生之间不同的志向,了解他们的价值情感取向,帮助教师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因材施教。子路、冉有期望出世治国,将“仁”与“礼”的思想真正实践在治国上,那在其后教学中,可以侧重于治国之术的讲授。公西华愿为小相,主持宗庙之事,对于他,教学重点可以放在礼仪规范、宗庙祭祀这两方面。与前三者不同,曾皙的志向更加生活化,傾向于生活意趣的满足。在曾皙的学习中,音乐、舞蹈这些能够提升生活品质的技艺的学习可以适度增多。

孔子实施言志教育启示我们:在学科专业知识教学之外,适时地进行志向(理想)教学是极为必要的。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使之坚定学习信念,明确学习规划,提高学习质量;对于教师,则能帮助其掌握学情,实施针对性的有效教学,提升教学品质。

(二)乐教

乐教是一种古老的教学内容。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音乐教育,“乐”常与“礼”相结合,形成“礼乐”教育,用以发挥教化功能。“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内容,早在西周就被纳入官学教学范围,《周礼·保氏》中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认为“乐”是国子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孔子本人极为重视和推崇乐教,曾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他看来,所谓‘乐的内容和本质都不能离开‘礼,而‘士的培养,即人才培养的完成,最终还是要依赖于‘乐的。如果没有‘乐教,为封建王朝办事的大官小吏,即所谓的‘士是培养不出来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道:“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侧面反映出学生都接受了“乐”的教育。

《侍坐》篇中,孔子与弟子没有专门讨论“乐”的知识,但是“乐”的影响却贯穿于整个课堂。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回顾全文可以发现,在讨论过程中,曾皙一直鼓瑟,直至老师提问方才停止。悠扬的乐声让“言志”的谈话始终处于轻松、愉悦的氛围。如果没有音乐的调剂,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无疑会使学生感到紧张、拘束,以至于不能在最放松的状态下畅谈、交流,势必影响教学效果。人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吐露心声。“言志”这一教育目标,使孔子更希望学生能够无所顾忌地说出真实想法。曾皙的志向与老师孔子最契合,令孔子长叹道:“吾与点也。”曾皙的志向是什么?“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希望在天气和暖的暮春时节,春耕之事完毕。(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根据相关资料得知,舞雩台位于曲阜城南三里的沂河之北,是一座高大的土台,原为周鲁国祭天的祭坛,后因孔子带领学生在此乘凉歌咏,故称舞雩台。“风乎舞雩”与“咏而归”的细节说明在孔门弟子的日常生活中,“乐”的教育是随处可见的,“乐”的思想是被真正内化了的。这种合乎礼的规范、充满乐的生活是孔子所赞许、向往的。

现代教学中,学科之间的分化更加细密,“乐教”已经不再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形成了独立音乐学科,“乐”似乎与语文关系日益疏远。但在学科日益细化的当下,打破学科壁垒,实施学科融合的观念已然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又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将音乐教育与语文教育联系起来,利用音乐教育独有的优势,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营造适宜的氛围,创设恰当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理解文本,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一起畅谈人生理想,就像朋友一样,这是多么和谐的师生关系。告诉我们只有以平等、尊重的方式教育学生,才能让教育影响真正深入学生内心。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孔子将言志教育与礼乐教育相结合,使“仁”与“礼”的思想贯穿于理想信念塑造中,实践于日用常行之处,帮助学生真正内化所学知识。在教学评价方面,则考虑到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讲究评价策略。孔子不仅能根据学生的差异做出针对性评价,更重要的是以师评促进学生自评,不断引发学生内省,让教学评价更富延展性。探析孔门教育的叙事特点,给当下教育教学工作提供许多新思考、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建新,杨瑞.过程性评价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传承和发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10):9.

[2]李薇薇.“孔门言志”对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启示[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66.

[3]孙秀华.我国古代的乐教[J].音乐教育,2000(3):55.

[4]卢安.过程性评价方式探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9):3-4.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张清.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看课堂教学优化[J].教学视点,2010(2).

[7]朱专兴.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生评价——《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感悟[J].教法与教材分析,2005(11).

猜你喜欢

教学评价课程内容孔子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