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农村中学 德育工作改革的思考
2019-01-02陈仰钊
陈仰钊
摘 要: 农村中学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中学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是当前中学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分析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村中学德育建设的引领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中学德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策。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农村中学 德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普遍遵循的一项基本价值原则,在社会价值体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决定和影响其他价值观的方向。现代每一个国家都有其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尤其体现在学校教育中,比如英国提出了教学价值观、精神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提出了有效的学校价值观教育评价方法;美国提出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美国精神的公民;新加坡大力倡导“共同价值观教育”。
在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首次总结为12个词、24个字。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概念在价值目标层面上的凝结,在其他层次价值观念中起着主导作用。自由、平等、正义、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美好社会的生动体现,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这24个字构成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它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科学回答,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
二、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基于学生现状,笔者认为,一些农村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以教育者为中心的德育模式,教育者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两者之间不能以平等尊重对话的方式进行交流。二是德育方法陈旧,以“填鸭式”的单向灌输为主,忽略其他德育方法的运用,缺乏灵活性和时代性,未能根据农村中学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与处在不断发展的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产生距离,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三是不少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较陈旧,师资薄弱。另外在家庭教育中,由于父母多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家长则多数采用训诫等简单的方法,缺乏有效引导,导致学生情商和品质的欠缺。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引领作用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网络社会化,学生群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农村中学学生也不例外。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全面,对不良诱惑的判断力和抵制力不够成熟。再加上农村中学生的家长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受到网络不良影响的孩子,常常因难以管教而显得束手无策。同时,农村地方缺乏对网络有力的监管。在这种情况下,能发挥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少年,投向正处于成长中的学生群体。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未来宝贵的人才资源。现代教育是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我国现阶段有一半总人口集中在农村。显而易见,农村学生是中国青少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阵营。所以农村学生的主流价值取向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和价值理想,恰好给学校的德育建设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坚持德育为先,这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和实践与人民教育过程结合起来。循循善诱,持之以恒,春风化雨,引领学生形成心理认同,进而促进价值内化与践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夯实思想之基。
四、农村中学德育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对策
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因此,如何建设一个富有生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体系,是深化和推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改革的关键。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课堂教育与宣传引导相结合,培育路径“多样化”。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中,教师须向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属性、内涵和脉络,帮助学生增强理论文化自信。同时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模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
宣传引导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网站等媒体构建立体化、多维度的宣传平台;发挥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的作用,讲好学校故事,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利用学校的宣传阵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随处可见。
(二)活动渗透,社会实践,发挥学校“文化圈”优势。
农村学校凭借自身的历史积淀将显性德育资源和隐性德育资源相结合,辐射出一个文化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学习的目的是实践。活动与交往是德育的基础。因此,学校要大力推进实踐育人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文化熏陶,通过讲座、讲座等形式组织师生积极参与,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识;通过散文、学术沙龙等形式,广大师生通过理论研究进一步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开展以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诚信考试、升国旗等活动;为满足农村中学生的好奇心,学校可立足自身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吸引注意力。为了关爱和服务社会,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并使之常态化。一些农村地区有红色革命根据地,可因地制宜,进行观摩和宣传,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充分讲好地方故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自己“会说话”。
对于教育者来说,教师的言行时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说话的能力和方式。当教师习惯用宏大的词汇和枯燥的说教教育核心价值观时,就会出现“上不去”“进不去”的局面。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只有达到目的并感动我们时,学生才能相互认同并捍卫他们。否则,教育核心价值观是空谈。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作风修养,牢记为人师表;要善于用生活中学生喜欢的语言,融入、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聚焦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避免价值观教育成为苍白的教条。只有跟上学生生活变化的新节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才可以扎根。
(四)以学校为中心,三教合一,推动德育“多元化”。
对于学校来说,各级领导和教师必须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表率、立标杆,成为全校师生的榜样。
对于政府来说,基层政府要做好互联网的监督和管理,做好对网络主管部门和网络运营商的统筹,发挥网络效力,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凝聚学生,引导学生讨论积极健康的话题,主动占领网络文化的主阵地。
对于家长来说,农村家长的权威地位逐渐弱化,家长应与孩子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开放的交流关系,以身作则,利用网络等多种平台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尝试与子女一起分享学习经验;身体力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良好的家风家训相结合,对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文化熏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國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引导和决定作用。当前,广大农村地区相对落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坚持立德树人,在广大农村中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切实有效推动农村中学德育工作迈上新台阶,全面提高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推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有效开展。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高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秦永芳,刘源溢,罗文.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社会科学家,2016(6).
[3]张凡迪,范立国.我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现状与展望[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3).
[4]吴传波.当前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25).
[5]王超品.现代教育环境下农村青年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3).